
二、生卒年与首次入京游诣太学考
索靖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晋书》本传和《书断》的记载相同。但以上二书关于其年寿的记述有异,《晋书》本传称其“时年六十五”,《书断》云“年六十”。由此推断,索靖的生年有两种可能:一是生于魏明帝景初三年(239),二是生于魏齐王正始五年(244)。相较而言,“六十五”岁说更为可信。因为前引《书断》云韦诞卒于魏齐王嘉平五年(253),若索靖生于正始五年,则嘉平五年年仅十岁,师事韦诞又必在此年以前,亦即索靖不足十岁,所以可能性不大。据此推断,关于索靖的年寿及生年,《晋书》本传的记载比较可信。这也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晋书》本传云:“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汜衷、张甝、索紾、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索靖早年就读太学的经历,前引《敦煌名族志》残卷也有记载,但五人中的“索永”作“索绾”,而且说索靖早年“不应辟召,乡人号曰腐儒”。关于索靖游诣太学的具体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据相关文献,魏晋时期诸生入太学,一般为十五岁左右。《太平御览》卷六一三引王粲《儒吏论》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入大学,学君臣朝廷王事之纪。”11《三国志》卷十五《刘馥传》、《宋书》卷十四《礼志一》载,曹魏正始年间,刘靖上疏陈儒训之本,亦云:“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稽诸史籍,三国时杜袭年十三入太学,号曰神童(《三国志》卷二十三《杜袭传》裴注引《先贤行状》);钟会年十五入太学,问四方奇闻异训(《三国志》卷二十八《钟会传》裴注引钟会母传);西晋赵至“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晋书》卷九十二《赵至传》)。依通例推断,索靖入太学,也应以十五岁为宜。若以其生于魏明帝景初三年(239)推算,当在魏齐王嘉平五年(253)。又据《通典》卷五十三所载曹魏时期的太学学制,由初入学之门人,经弟子、掌故、太子舍人、郎中,到能通五经,随才叙用,至少需历时十年。12所以,索靖的太学生涯,至迟应在曹魏景元三、四年间(262、263)结束。如果此推断切实,则索靖应该参与了景元三年洛阳太学生三千人营救嵇康的活动。而嵇康的最终被杀以及魏晋易代之际的血腥政局,很可能就是此后较长一段时期索靖“不应辟召”的主要原因。
由于索靖的著述散佚不存,所以其学术传承难以深入稽考。但从《晋书》本传的记述看,索靖精通经史,兼通谶纬内学,应为汉末儒学的继承人。这一推断还有其他材料为证。其一,敦煌遗书斯1889号《燉煌氾氏人物传》云:“氾祎,字休臧,晋冥安太守,素刚直。祎少好学,师事司空索静(按:应为‘靖’之误),通《三礼》、《三传》、《三易》、河洛图书,玄明究算历。”13氾祎是两晋之际敦煌人,事迹又见《太平御览》卷四二八引崔鸿《前凉录》、《晋书》卷八十六《张茂传》等,其师事索靖应属事实。而他所精研的《三礼》、《三传》等,正是索靖博通的经史、谶纬之学。其二,唐长孺先生在详细考察魏晋学风的地域差异后认为:“三国时期的新学风(玄学)兴起于河南,大河以北及长江以南此时一般仍守汉人传统(经说传注与谶纬)。”魏晋时期河北和江南的学风都比较保守。14唐先生所说的“大河以北”,无疑也包括关陇河西在内。这也为我们推断索靖的学术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总之,索靖早年虽曾游诣洛阳太学,但受玄学影响甚微,其继承的仍然是汉代儒生的经传谶纬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