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府索隐:中国古代文学新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应辟入仕与第二次入京任尚书郎考

《晋书》本传云:“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索靖应辟入仕的时间虽然难以详考,但可以以他与傅玄、张华的交往以及举贤良方正为线索略加推测。傅玄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七月受封鹑觚男,返回京城洛阳,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六月病逝(《晋书·傅玄传》)。15又据《晋书·卫瓘传》,咸宁初年,索靖已被擢任尚书郎。据此推断,索靖与傅玄、张华见面的时间,应在咸熙、泰始年间(264—274)。由于《敦煌名族志》残卷有索靖“不应辟召,乡人号曰腐儒”的记载,所以索靖应辟入仕的确切时间,应该在魏晋易代彻底完成且政局已趋平稳的泰始四年(268)以后。据《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六月,诏曰:“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宣风展义也。……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十一月己未,“诏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16考诸《晋书》,挚虞、郤诜、夏侯湛等人都是泰始年间所举贤良方正之士,且据《晋书·挚虞传》,此次举荐人数众多,仅策为下第者就有十七人,而如此大规模的举荐完全是泰始四年十一月举贤诏的必然结果。由此推断,索靖被举贤良方正当与挚虞等人同时,具体时间应在泰始四年年底或泰始五年(269)。傅玄、张华与索靖见面并厚交,也应就在此时。17

史载索靖对策高第,西晋王朝“拜驸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但因其同郡人张勃的举荐,擢任尚书郎。于是与卫瓘、罗尚、潘岳、顾荣等名士同台共事,留下“一台二妙”等佳话。索靖任尚书郎的具体时间,可以依据一些史料详加稽考。据《晋书·卫瓘传》,卫瓘“咸宁初,征拜尚书令,加侍中。……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18。《法书要录》卷八引《书断》亦云:“瓘弱冠仕魏为尚书郎,入晋为尚书令,善诸书,引索靖为尚书郎,号‘一台二妙’。”19卫瓘任尚书令的时间,《资治通鉴》卷八十《晋纪二》有明确记载:咸宁四年(278)九月辛巳,“以侍中、尚书令李胤为司徒”;“冬十月,征征北大将军卫瓘为尚书令”20。据上述记载,索靖至迟于咸宁四年十月或稍后已任尚书郎。又据《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王隐《晋书》:“太康六年,荆州送两足虎,时尚书郎索靖议称‘半虎’。”21这一记载与《晋书》卷三《武帝纪》、卷二十八《五行志中》所载太康六年荆州南阳获两足兽之事互相印证,说明索靖于太康六年(285)仍为尚书郎。由此可以推断,从晋武帝咸宁四年到太康六年,索靖一直任尚书郎。

索靖初任尚书郎的时间,可能要早于咸宁四年。因为从泰始四年(268)十一月诏举贤良到咸宁四年,其间历时约十年之久,又据《晋书》本传,太子仆张勃特表,“以靖才艺绝人,宜在台阁,不宜远出边塞。武帝纳之,擢为尚书郎”,说明索靖实际并未出任西域戊己校尉长史之职(即使出任,时间也不会太长)。依此推断,索靖可能于对策高第后拜驸马都尉,不久即任尚书郎,时间在泰始五年或稍后。《书断》所谓卫瓘援引索靖为尚书郎之事不一定属实。

从史籍记载不难看出,索靖之所以能够任职尚书台,主要由于“才艺绝人”,故而张勃举荐,卫瓘称引。唐李嗣真《后书品》所谓“无愧珪璋特达”(《法书要录》卷三引),正是此意。明刻宛委山堂本《说郛》卷六十引挚虞《决疑要注》说:“尚书台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皆不可卒学,以防矫诈。”22说明作为朝廷重要的行政官署,尚书台对官吏的书法比较看重,而且垄断了“虎爪书”、“偃波书”一类的书体,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工作环境中,才有“一台二妙”的雅号产生并广为流传。

《晋书》本传又云,索靖任尚书郎,“与襄阳罗尚、河南潘岳、吴郡顾荣同官,咸器服焉”。索靖与罗尚诸人同任尚书郎的时间,史籍没有确切记载,稽考史料,可能在太康四年(283)至六年。理由如下:

其一,罗尚任尚书郎之事,《晋书》本传失载。《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云:“尚字敬之,一名仲,字敬真,襄阳人也。历尚书丞、郎,武陵、汝南太守,徙梁州,临州(此谓益州刺史)。”23据此,则罗尚确实曾任尚书丞、尚书郎。据《晋书·罗尚传》、《华阳国志》卷八等记载,永康元年(300),赵廞反于蜀,乃拜梁州刺史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罗尚出任梁州刺史的时间,《晋书》本传系于太康末年,但万斯同、吴廷燮等编《晋方镇年表》俱不信从。吴廷燮据《华阳国志·后贤志》、《大同志》等记载,确定太康十年(289)至元康七年(297)的梁州刺史依次为寿良、杨欣、粟凯,元康八年(298)始为罗尚。24就前引《华阳国志》所述罗尚仕历分析,吴廷燮的系年比较可信,罗尚很可能于太康末年出任武陵太守,此后又转任汝南太守,元康末年迁为梁州刺史。据此推断,罗尚于太康年间任尚书丞、尚书郎合情合理,也恰好与索靖同台共事。

其二,据《晋书·潘岳传》,潘岳在出任河阳令、怀令后,因勤于政绩,“调补尚书度支郎”,但并未记载职位徙转时间。由于多数学者认为《怀旧赋》是潘岳离开怀县回洛阳任尚书度支郎时所作,今人王晓东根据《怀旧赋序》提供的历史信息,推断《怀旧赋》作于太康四年(283),最迟也不会晚于太康五年(284),所以潘岳大约在太康四年任尚书郎。又据《晋书·挚虞传》,潘岳任尚书郎期间,将作大匠陈勰掘地得古尺,潘岳与挚虞曾就古今尺长短问题有过辩难。王晓东依据《晋书·五行志上》的记载,推断陈勰掘地得古尺,当在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年初改修太庙“筑基及泉”之时。25其说有据,可以信从。如此,则潘岳自太康四年至八年一直任尚书郎,索靖的确有过与潘岳同官的经历。

其三,据《晋书·顾荣传》,顾荣为江南望士,“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例拜为郎中,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26。说明顾荣在入洛的早期曾任尚书郎。又据《晋书·陆机传》,陆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张华素重其名,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27已知吴亡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所以二陆入洛可以确定在太康十年(289)。如果顾荣与二陆同时入洛,索靖此时可能已经出任雁门太守,不可能与顾荣同台共事。综合考察相关记载,顾荣入洛的时间,可能要早于太康十年。首先,如果顾荣与二陆同时入洛,张华所谓“利获二俊”之说明显忽视了顾荣,不符合张华广交名士的一贯作风。其次,稽诸史籍,晋武帝太康年间吴人入洛,规模较大者计有三次:太康元年五月,封孙皓为归命侯,“吴之旧望,随才擢叙”(《晋书》卷三《武帝纪》),薛莹至洛阳,“特先见叙,为散骑常侍”(《三国志》卷五十三《薛莹传》),葛悌“以故官赴,除郎中”(《抱朴子外篇·自叙》);太康四年,诏征南士陆喜等十五人,随才授用(《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附《陆喜传》)28;太康九年(288),诏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晋书》卷三《武帝纪》),陆机、陆云等于次年北上洛阳。如果顾荣确实曾与索靖同台共事,其入洛的时间应该在太康四年,此时索靖正任尚书郎。

总之,如果《晋书》本传记载属实,索靖与罗尚、潘岳、顾荣等人同官共事的时间,应在太康四年(283)至六年(285)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