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港浸信會

BAPTIST CHURCH

建築年代:①1923年 ②1939年

位置:①半山堅道50號 ②尖沙咀山林道38號

01 香港浸信會外貌(攝於2014年)

02 尖沙嘴浸信會現址外貌(攝於2013年)

香港浸信會教堂屬折衷主義建築,立面為古典三段式構圖,三角山花和側門的三角門楣,歌德式元素見於玫瑰窗、尖拱門窗、簷飾和屋頂兩旁的尖塔,女牆則採用都鐸色彩的矢碟。尖沙嘴浸信會教堂屬折衷主義建築,整體具現代主義的簡約作風,配以歌德式的玫瑰窗和尖拱窗。

香港浸信會的歷史可追溯至1842年3月,美國浸信會傳教士叔末士(J. Lewis Shucks)及妻子叔何顯理(Henrietta Hall Shucks)從澳門來港傳教。他們獲港府免費撥出皇后大道濱海地段為堂址,5月15日建成香港首間基督教教堂(Queen's Road Chapel),為外籍社群服務,亦設華語佈道,6月在上環街市建成首間華語佈道所(Bazaar Chapel),參與宣教的還有1834年到曼谷潮語佈道的憐為仁牧師(William Dean),他的妻子粦巴倩荷(Theodosia Barker)抵港兩個月後便因天花病逝,另外有1837年來華的教徒羅孝全(I. J. Roberts)加入。1844年3月,叔何顯理女士開辦了香港首間女校弘藝書塾,4月,羅孝全突然到廣州,加入了郭士立的福漢會,到了11月27日,27歲的叔何顯理生下第五子後逝世,葬於香港跑馬地基督教墳場,叔末士轉往廣州開展事工,憐為仁則回國休養。1848年1月,教士贊算約翰(John W. Johnson)夫婦到港,在百步梯今歌賦街址傳道,但成效不大,1861年,浸信會出售在港所有物業,轉到潮州發展,政府購入會址,改為中央書院。1880年,贊算約翰夫人回港在荷李活道宣教,會址多次變遷,有大道西高陞戲院舊址對面,西營盤郵局對面,中環街市對面,結志街16號、卑利街51號和1912年的荷李活道50號,最後在堅道50號現址落戶。1931年,香港浸信會購入何文田地段,計劃設立九龍分堂,後因環境偏僻和發展期限將屆,遂將土地轉讓廣州培正中學作為分校校址。1936年,浸信會在華宣教一百周年,遂在堅道開辦顯理學校,以紀念香港第一位女傳道人叔何顯理。

1921年,浸信會在西灣河工廠區設堂,向工友傳道,1926年受省港大罷工影響,先後遷址於佐敦道30號和彌敦道552號。1939年山林道38號新堂落成,取名香港浸信會第二支堂,年底改名尖沙嘴浸信會,1961年遷往金馬倫道31號現址。

建築物檔案:

  • 1923年 堅道50號會堂落成。
  • 1939年 尖沙嘴浸信會會堂落成。
  • 1945年 購入52號樓房,重辦顯理中學。
  • 1952年 浸信會會堂擴堂工程完成。
  • 1966年 購入54和56號樓房,定名教育樓和感恩樓。
  • 1985年 重建教堂,3年後完成。
  • 1958年 2月22日,尖沙嘴浸信會教堂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