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港仔兒童工藝院

ABERDEEN INDUSTRIAL INSTITUTE

建築年代:1935年

位置:香港仔黃竹坑道1號

01 現稱香港仔工業學校的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攝於2011年)

02 校舍鳥瞰(攝於2011年)

主樓屬折衷主義風格(Eclectic Style)建築,運用裝飾藝術主義元素,幾何設計,由Hazeland and Gonena建築師設計,祥興承建。主樓平面呈L字形,中央塔樓外牆有幾何形窗框和簡約的垂直線條。兩翼的遊廊,右翼的長陽台和工廠式窗戶構成橫向的帶狀線條,內部樓梯、水磨石子地面和水泥批盪等都是裝飾藝術風格,是典型的工藝院建築,地下為工場,二樓為課室,三樓為宿舍。

1921年,紳商劉鑄伯、周壽臣、馮平山和李右泉因香港貧苦兒童缺乏教育,仿效外國開辦兒童工藝學院,授予一技之長以助其謀生。1925年5月,省港大罷工後,他們邀請羅旭龢、何東和布政司卓文伉儷等,到澳門考察由慈幼會開辦的無原罪工藝學校,回港後羅旭龢向政府請求撥地,得香港仔大成紙廠舊址,何東、馮平山等人捐款21萬元作開辦費,鄧肇堅、周埈年等人合捐40萬元為建校費,院舍在1932年動工,是一所寄宿男校,由鮑思高慈幼會管理,設自費和免費學額,聖類斯工藝學院工藝科目包括皮革、裁縫、木工、機械轉由工藝院開辦。開幕時李右泉回應養院費用問題時,謂以大笪地及對海榕樹頭小販位收入的半數供養院用,因政府有補助,各商會亦有認額捐助,加上工藝院製品的出售,故不成問題。早年學校以宗教和紀律來管理寄宿部,學童入學時獲派一個號碼,學童以號碼相稱,每人有一張床,一個矮櫃和一個洗臉盆,全年有自來冷水洗澡。

工藝院於戰時有三百餘宿生和孤兒,其中二百多人由家屬領回,餘下百多人由神父帶到筲箕灣慈幼會修院,修院遂成為孤兒院,戰後發展為慈幼學校。工藝院在1957年開辦英文理科科目。1997年3月,教育署發表《職業先修及工業中學教育檢討報告書》,建議工業學校可把校名中標籤性的名詞剔除,只有該校和九龍工業學校堅持保留「工業」名稱。學校俗稱「香工」或「香工所」,學生俗稱「A記仔」或「慈幼仔」。

建築物檔案:

  • 1935年 3月26日,港督貝璐爵士主持開幕。
  • 1940年 12月,用作皇家海軍總部及志願部隊基地。
  • 1941年 12月,改為英國皇家海軍傷兵輔助醫院。
  • 1942年 1月,日軍徵用校舍為水上飛機基地,其後日軍文教科准許學校重開作「自由學校」。
  • 1952年 因取消受感化學童配額,改為現在名稱。
  • 1973年 舊浴室改建為室內操場。
  • 1977年 港府徵收校園菜地和操場興建鴨脷洲大橋,遺下聖母巖,三年後七層新翼啟用。
  • 2006年 西段校舍重建為新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