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港培正中學

PUI CHING MIDDLE SCHOOL

建築年代:1933年

位置:九龍城培正道20號

01 02 香港培正中學和香港培正小學全景(攝於2009年)

培正中學入口牌樓建於1933年,與校舍屬中國文藝復興式建築(Chinese Renaissance),以鋼筋水泥建造。香港培正中學原稱「私立廣州培正中學香港分校」,正校「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校」原稱「培正書院」,是由廣州浸信會教友於1889年11月28日開辦的男校,曾多次遷校和易名,分校分別位於澳門、廣州東山和西關等地,戰前在內地有「北有南開,南有培正」美譽,在廣州與培道女校(1888)和培英中學(1879)合稱「廣州三培」教會學校,受戰事影響,都在香港延續教育。現在校名在1950年開始使用,當時嘉華儲蓄銀行創辦人林子豐擔任校長,翌年在後山成立香港浸信會神學院,1956年創辦浸會學院並擔任校長直至離世,宗教館及G座課室曾予學院使用,1963年又創辦浸會醫院。著名校友眾多,包括學者崔琦和丘成桐。

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崔琦是家中幼子,1951年隻身從河南到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中文、中史及數理科目成績優異,1958年畢業後以教會獎學金赴美留學。他曾在訪問中被問到如果不來香港讀書的結果會如何時,他流淚回答說父母就不會在三年困難時期中死去。原來他的父母都省吃儉用供他讀書,這一走變成了與父母的永訣。

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丘成桐是首位奪得兩項數學界最高殊榮──菲爾茲數學獎及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地位如同諾貝爾獎。丘成桐自幼在沙田下禾輋長大,父親丘鎮英是戰後南來學人,刻苦養活一家十口,與陳樹渠創辦香江書院,但因不滿該校教務,憤而辭職,1954年與凌道揚等勸服馬料水村民賣地以興建崇基學院,教授經濟和地理,入口牌坊對聯就是丘鎮英為凌道揚的代筆。可惜,丘鎮英在丘成桐14歲時已離世,錢穆和凌道揚等好友合捐的一萬元殮葬費也被其親人侵吞,最後要父親的學生出頭,才能拿回一半款項。後來丘成桐入讀中大數學系,期間跳班一級,1969年畢業,22歲時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丘成桐多次回絕本港大學校長侯選人的邀請,理由是本地學府沒有巨大捐款基金支持,不能獨立自主。他說受了父母的教導,讀書是為了學問,從來不求富貴。

建築物檔案:

  • 1933年 現址西段創立香港培正分校。
  • 1938年 四座校舍工程完成。
  • 1950年 港府撥出現址東段擴建校舍。
  • 1957年 1月,65周年紀念校舍包括宗教館、體育館和G座完成,校外馬路定名培正道。
  • 1972年 停辦學生寄宿。
  • 1991年 A座原址建成百周年紀念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