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聖類斯中學

ST. LOUIS' SCHOOL

建築年代:1936年

位置:西營盤第三街179號

01 聖類斯中學外貌(攝於2004年)

02 校舍西面外貌(攝於2013年)

東座屬折衷主義風格建築,裝飾藝術風格見於入口的孤形門廊和陽台,兩旁構成橫向帶狀線條的窗戶,外牆以水泥批盪出石面效果。新古典主義風格見於石面外牆和三角門楣,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建築特徵見於內部裝修如樓梯欄杆和牆線設計。

聖類斯工藝學院是聖類斯中學的前稱,是香港最早的工藝學校,歷史可追溯至1863年米蘭宗座外方傳教會高蒙迪神父(Timoleon Raimondi)在威靈頓街羅馬天主堂開辦的中文日校,翌年神父把學校遷往西營盤現址,改為感化院,或稱「養正院」的工藝學校,收容20名窮苦子弟及街童,提供正規工藝教育,這是天主教在西區建立的第一個傳教點。1875至1893年間,喇沙會修士曾接管感化院。1921至1926年間,工藝院又交由瑪利略神父(Fr. Maryknoll)管理。到了1927年,由鮑思高慈幼會(Salesian Fahters)接辦,更名為「聖類斯工藝學院」(St. Louis' Industrial Institute),當時約有40名院童,兩年後開辦小學部。1935年香港仔兒童工藝院開校,接辦了該校的的皮革、裁縫、木工和機械科目。1936年,學校轉為中文學校,改稱聖類斯中學,1948年轉為英文中學。1982年,田惠民神父(Fr. Patrick Deane)擔任校長,提倡獨立自由,容許學生留長頭髮和穿運動鞋上課。1953年,印刷和裝訂科目由新開辦的鄧鏡波學校接辦,三年後結束了寄宿制度。

中學以1864年為創校年份,校友有任志剛、黃宏發和陳文鴻等。著名教師首選鮑嘉天神父(Anthony Bogadek),他是克羅地亞人,1949年來港,任教生物科超過40年,退休後仍住在校內,義務管理生物實驗室和參與義務工作。他是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學的專家,1987年於喜靈洲發現香港獨有品種鮑氏雙足蜥(Dibamus bogadeki),學名以他的名字命名,後來參與發現香港獨有品種盧文氏樹蛙的考察。在東翼地庫保留着當年收集得來的動物標本,多間海外博物館和大學曾請求捐出收藏。曾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遇到蛇,後來從分辨毒蛇發展出興趣,在學校創立蛇會並有學生義務料理各種真蛇。1986年與兩位學生合著《香港兩棲類及爬蟲類動物》,並將自己名字排在作者署名的最後,愛護學生之情不言而喻。

建築物檔案:

  • 1936年 東翼校舍落成,北座因遭颱風損毀重建。
  • 1941年 12月,被防空救護隊和聖約翰救傷隊徵用。
  • 1951年 增建中翼,分前後兩座,各四層,頂層為駐校神父及修士宿舍。
  • 1969年 增建西翼,高八層,作小學部校舍。
  • 1970年 移交北翼課室予聖安多尼小學。
  • 1979年 擴建大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