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最早的与最流行的
在《三国》现存的各种版本中,哪一种是最早的刊本,哪一种是过去最流行的版本呢?
前者是嘉靖本。后者是毛评本。
嘉靖本的刊行年代最早。它也最接近于罗贯中原稿的面貌。
嘉靖本刊行于嘉靖元年(1522)[28]。
它的书名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的题署处有两行字。第一行“晋平阳侯陈寿史传”。第二行为“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值得注意的第二行的“后学”二字。这是相对于第一行所提到的一百多年以前的晋人陈寿而说的。当然,它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的一种自谦的说法。旁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替他谦逊一番。所以,这一行字,或者说,这两个字,应该是出于罗贯中自己的手笔。事实胜于雄辩,这就证明了,有“后学”二字题署的嘉靖本直接地或间接地来源于罗贯中的稿本。
嘉靖本卷首刊载了两篇序文。一篇是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署“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甲寅,即弘治七年(1494)。下有印章两方:“金华蒋氏之印”,“大器”。可知庸愚子是金华(今属浙江省)人蒋大器的别号。另一篇是修髯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引》,署“嘉靖壬午孟夏吉望,关中修髯子书于居易草亭”。壬午,即嘉靖元年(1522)。下有印章两方:“关西张子词翰之记”,“尚德”。可知修髯子姓张,名尚德,关西(今陕西省一带)人。
全书分为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
此书每半叶9行,每行17字,是一种刻印比较精致的大字本。
嘉靖本有两种影印本。一为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29,上海),系以涵芬楼藏本为底本,并以日本文求堂主人藏本补配。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北京),有线装本(1974)、平装本(1975)之分,系以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并以甘肃省图书馆藏本补配。
这里需要指出两点:
第一,商务印书馆影印本,书名题为《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弘治本”之称,不确。该影印本有蒋大器《序》而无张尚德《引》。其所以被误称为“弘治本”,根据无非就在于蒋大器弘治七年的序文。但张尚德嘉靖元年序文的存在,正好否定了“弘治本”的说法(嘉靖元年在弘治七年之后,相隔有28年之久)。推测起来,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或许是在用以影印的底本上恰巧缺少那篇嘉靖元年的序文;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在影印之前,或在影印之时,有人故意抽掉了那篇嘉靖元年的序文,企图鱼目混珠,用嘉靖本来冒充弘治本。
第二,经细心对校,发现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两者的文字和细节有着细微的歧异。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卷16第三则“玉泉山关公显圣”。两本同样是写关羽之死,却存在着避讳和不避讳的区别。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关羽被擒和被杀的过程。而在商务印书馆影印本,这些细节丝毫不见踪影,仅仅写道:只见空中有人叫喊“玉帝有诏”云云,于是关羽“父子归神”。从常理判断,两本的刊刻时间一先一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应在先,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必在后。
也就是说,嘉靖本有初刻本与覆刻本之分。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的底本是初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的底本则是覆刻本。
嘉靖本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标点本(1980)。它实际上是以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即嘉靖本的覆刻本)为底本而加以标点的。
如果要问,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哪一种版本是过去和当前的读者们所最熟悉的?那么,答案很可能是毛评本了。
《三国》毛评本的流行,与《水浒传》金圣叹评本相仿佛。金圣叹评本问世后,不胫而走,迅速占领了市场。从清初到清末,在传播的竞争中,所有其他的《水浒传》版本几乎都纷纷败在它的手下。它成为《水浒传》在清代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毛评本也毫不逊色地有过这样一段光辉的历史。它同样是《三国》在清代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
“毛评本”是毛宗岗评本或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本的简称。“评”是评点、评论的意思。“毛”则有时指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有时主要是指毛宗岗。
毛评本刊行于清代康熙年间。它的覆印本以及各种各样的派生本,在清代,多如牛毛。
全书分为60卷。每卷两回,共120回。
它的书名是《三国志演义》,或称《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志》。
目录前题署“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声山外书”,“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声山是毛宗岗之父毛纶的表字。
现存的毛评本,以醉耕堂刊本为最早。醉耕堂刊本卷首载有李渔的序文,署“康熙岁次己未十有二月,李渔笠翁氏题于吴山之层园”。己未,即康熙十八年(1679)。这篇序文后来遭人删改,并伪托为金圣叹顺治元年(1644)撰写的序文,置于毛评本的其他刊本的卷首,并改书名《四大奇书第一种》为《第一才子书》,改“声山别集”为“圣叹外书”,迷惑了不少的阅读者和研究者。
毛评本对罗贯中原本进行了多处的增删和修饰。卷首所载的《三国志演义凡例》,——介绍了它的改动。约而言之,有如下十端:
(一)删除了“之”、“乎”、“者”、“也”等字,和一些“冗长”、“复沓”的词语。
(二)改写了一些“讹”、“误”。例如,刘备闻雷失箸(毛评本第21回;嘉靖本卷5第一则),马腾入京遇害(毛评本第57回;嘉靖本卷12第四则),关羽封汉寿亭侯(毛评本第26回;嘉靖本卷6第一则),曹后骂曹丕(毛评本第80回;嘉靖本卷16第九则),孙夫人投江而死(毛评本第84回;嘉靖本卷17第八则)。
(三)增添了一些“事不可阙”的细节描写。例如,关羽秉烛达旦(毛评本第25回;嘉靖本卷5第九则),管宁割席分坐(毛评本第66回;嘉靖本卷14第二则),曹操分香卖履(毛评本第78回;嘉靖本卷16第六则),于禁陵庙见画(毛评本第79回;嘉靖本卷16第七则),诸葛亮夫人之才(毛评本第117回;嘉靖本卷24第四则),郑玄侍儿之慧(毛评本第22回;嘉靖本卷5第三则),邓艾“凤兮”之对(毛评本第107回;嘉靖本卷22第四则),钟会“不汗”之答(毛评本第107回,嘉靖本卷22第四则),杜预《左传》之癖(毛评本第120回;嘉靖本卷24第九则)。
(四)增添了一些已被选入《文选》的文字。例如,孔融荐祢衡表(毛评本第23回;嘉靖本卷5第五则),陈琳讨曹操檄(毛评本第22回;嘉靖本卷5第三则)。
(五)把原本中“参差不对”、“杂乱无章”的单句“题纲”合并、润饰为对偶的、“精工”的双句回目。
(六)削去了伪托的李卓吾评语,并用自己撰写的新评语来校正旧评语中“唐突”刘备、“谩骂”诸葛亮的地方。
(七)保留了原本对“事之是者”和“尤可笑者”所加的圈点,而删去了原本对“事之非者”所加的涂抹。
(八)增加了唐宋名人的诗词,删去了周静轩等人“俚鄙可笑”的诗句。
(九)削去汉代尚未产生的七言律诗,例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毛评本第56回;嘉靖本卷12第一则),蔡瑁题馆驿屋壁(毛评本第34回;嘉靖本卷7第七则)等伪作。
(十)削去一些“后人捏造”的、为“今日传奇所有”和“今人之所知”的情节。例如,关羽斩貂蝉[29],张飞捉周瑜[30]。同时,还削去一些“古本《三国志》所无”、“非今人之所知”的情节。例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毛评本第103回;嘉靖本卷21第五则),诸葛瞻得邓艾书而犹豫未决(毛评本第117回;嘉靖本卷24第四则)。
毛评本卷首还载有一篇《读三国志法》。此外,它对各回的文字也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评点。
总之,毛评本兼有两种功能,它既是《三国》的修改本,又是《三国》的评点本。在对毛评本作出评价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两种功能的区分。
作为一种修改本,对《三国》原本说来,毛评本有功,也有过。毛评本与罗贯中原本有着较大的距离。毛氏父子的修改,有的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在更多的地方,他们对伟大作家罗贯中的伟大作品《三国》不够尊重,擅出己意,作了许多不忠实、不必要的修改。在这一点上,无可讳言,他们是有过失的。不过毛评本的出现却在客观上扩大了《三国》传播的范围,使它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在这一点上,它自然又是有功劳的。
作为一种评点本,毛评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许多透辟的见解,细腻的分析,精彩的议论,都能给予读者很大的启发。它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宝库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毛宗岗(包括他的父亲毛纶),和他的前辈金圣叹、他的后辈脂砚斋一样,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占据着显要的、不可动摇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