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前言
什么是灰度?
简而言之,它是一种位于纯白、纯黑两者中的一系列从黑到白的过渡。它和黑与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是不同的,黑与白完全对立,且两者之间不可变换。而灰度恰恰包容了黑与白,将黑与白融为一体。
灰度思维或灰度哲学,本质上也是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思维的系统思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禅宗思想。从一定程度来说,它跨越了黑与白,因而也更加宽广,更具高度。
“灰度”一词,在华为的语境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任正非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多次使用的词语。在任正非看来,灰色是人的本色、事的本质、物的本源。任正非崇尚灰度,并且在自己管理华为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灰度思维与灰度哲学。
有人认为,灰度就是中庸,就是不需要分出黑白、不偏不倚,是在走中庸之路;有人认为,灰度就是混沌,不需要精准和精确,差不多就行,只需要务实,不需要求真;甚至还有人认为,灰度就是一种消极处事的态度,是凭着感觉过日子,是摸着石头过河,不需要危机意识,也不需要激情……
事实上,这些都是对灰度思维或灰度智慧的误解。在企业当中,如果管理者或员工抱着以上思维或想法,那是不可能管好企业或干好工作的。
2009年,任正非在以“开放、妥协与灰度”为题的讲话中,首次完整地诠释了自己的灰度管理思想:“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而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变化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里和谐共存,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这颇有哲学意味的观点和理论,此后一直影响着华为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华为中每一个组织、每一位领导和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模式。
在任正非看来,人性是复杂的,绝对不是简单的黑与白。而管理企业的本质就是在管人,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激励和控制,把人变成有效率、有贡献的人。”因此,在带领华为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任正非不仅洞悉了人性的复杂,也逐渐掌握了管理的精要,就是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开放、妥协、宽容”的灰度思维来激发人的正能量,抑制人的负能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增强一切可以增强的活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与战略。
在华为内部,灰度工作哲学非常流行。比如,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部门墙,在需要开会的时候,各部门领导就会联手打通这堵墙,以期可以互通信息,共同推动会议的顺利召开。如果再将某一项工作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华为的员工与员工之间也需要灰度。虽然很多工作有着清晰的边界,但每个员工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机器,即使工作有边界,人与人之间也同样拥有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灰度存在。
在华为内部,应该体现灰度的地方,华为会将灰度哲学体现到极致;但是,在不该体现灰度的地方,华为也会把防微杜渐、严防死守做到极致。至于什么地方该体现灰度,什么地方不该体现灰度,也很容易判断,那就是:一线部门和创造利润的部门在工作中可以有灰度;只能消耗利润而不能创造利润的部门,在工作时就不该有灰度,否则就容易出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为的灰度工作哲学并不是开放的,而是闭合的、有边界的。在边界之中,华为强调开放多元,但也有相应的限定。总结起来,华为的灰度主要对人,不对事,“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这种工作哲学也贯穿整个华为,并带领华为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更宽广的未来。
本书从分析任正非的灰度思维这一华为工作哲学的精髓入手,分别从华为的团队建设、客户服务、用人策略、干部培养、薪酬体系和战略管理等几个维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学对华为工作模式的影响。了解和掌握这一工作模式,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管理者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运用灰度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可以让普通人在工作当中学习、运用这一思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