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逻辑:基于中乐县的人类学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社会文化

(一)社会发展

中乐县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大多数指标的排名均落后于乾口市其他地区。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3亿元,低于乾口市平均值252.47亿元。农、工、商发展比较协调,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23∶45∶3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3.2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25.69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完成17.99亿元,增长13.2%。地方财政收入8.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低于乾口市平均值26.40亿元,人均财政收入924元,低于乾口市平均值4605元。由上可知,中乐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在全市20个区市县生产总值排名靠后,远远落后于乾口市的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乾口市在整体规划中把区域的所有区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分为三个发展等级,前两个等级各包括6个区市县,第三个等级包括8个区市县,中乐县由于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处于第三个发展等级,这样的排列也比较符合中乐县的实际。2010年我国一共有2856个区市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0亿元(国家统计局,2013),由此计算我国平均每个区市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40.48亿元,远远高于中乐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中乐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在乾口范围内处于落后状态,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低于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国富民穷”“国进民退”弊端一直为学界诟病,形成一个像西方发达国家“国富民强”的发展状态成为很多人的理想。由上可知,中乐县政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政府”,然而这并不能否认中乐县人民的富裕。

调研期间,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民间,笔者曾多次听到中乐县一直流传着“政府穷,人民富”的说法。从县城到乡村的特色容貌以及与各类人群的接触中,笔者也能感受到这并非虚言,中乐县几乎每个家庭都已成为相对高水平的小康之家。因此,中乐县在当代中国也算是一个“能力政府”的奇葩。中乐县为何能够在政府财政薄弱的情况下实现人民富裕?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旅游城市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乐县先天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早在20世纪末当地政府就把依赖优美的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业作为工作的重心,开启了中乐县建立中国西部旅游城市的道路。其域内湖泊众多,数量居乾口市之首,其中一个是乾口市面积最大的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56%,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5%以上,为乾口市最优。

县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有“三湖”风景区、田口古镇、未来樱桃观光休闲区、永兴茶文化观光区、水寨书院遗址、建于东汉汉安年间的道观等,这些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乾口市以及其他省市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中乐县历来享有“乾口花园,绿色中乐”之美誉,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县”“中国最佳生态养生地”“中国绿茶之乡”“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称号。例如,2006年中乐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成为该省第一个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的单列县。2007年中乐县又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随后,中乐县委、县政府颁布《关于全力建设生态县的决定》,正式启动了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实施。2008年中乐县被中国自驾游主流媒体联盟评为“最佳生态休闲自驾游目的地”,同年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授予“乡村生活旅游先进县”称号,在一主流媒体举办的“旅游行业大盘点”系列报道的评选版块中,中乐县已经连续多次获得“乾口市民心中最优秀旅游目的地”排行榜第一名。从历年来中乐县获得的一系列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上,我们便可以看出其在旅游开发上的辉煌成就。春季赏花品茗、夏季清凉避暑、秋季品尝乡村美食、冬季感受小城年味,中乐县已经成为乾口人近郊游的首选目的地(中乐县史志办公室,2011)。当前中乐县就是一直在为打造“西部第一,国内一流”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而努力。

其次,旅游产业的发达为中乐县提供了无限商机,中乐县在餐饮、运输、娱乐等各项事业上都取得了不小成就。以餐饮业为例,在中乐县域内的山间小道,绿树成荫的农村地区分布着数百家农家乐,这些农家乐以当地的特色菜为主每年吸引着很多游客前来,甚至很多县城的居民为了品尝地道的菜系也会驾车前往,无论什么季节,这里的农家乐都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再次,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也为中乐人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中乐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早在唐朝时期该地的茶叶就已经远近有名。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乐县的种茶业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乐县被列为乾口市茶叶基地县,1990年引进精制茶加工企业,21世纪初中乐县被列为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这进一步推进了茶叶的标准化生产,随后中乐县被列为全国“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茶叶示范县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加工企业通过与茶农签订协议,设立了“协议茶园质量追溯管理卡”,大力推广黄板诱杀、生物农药、“捕食螨”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以此来保证茶叶在整个生产时期无污染、无农药、无公害。因此,这里的茶企业生产的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刚开始中乐茶农还是以小作坊加工制作茶叶为主,产品一般销往周边的区市县,随着加工技术以及大型茶叶企业的不断加盟,现如今中乐县的茶叶已经远销国外。现在茶企正在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通过与茶农直接签约订单收购,从茶区收购的茶叶直接进入厂家。

最后,中乐县的自然环境也适合各种水果的种植和生产。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新鲜可口的水果,春季有红艳欲滴的樱桃,夏季有大片种植的瓜果,秋季有香甜似蜜的猕猴桃,冬季则是漫山遍野的柑橘。在这些水果中,最受欢迎的当数中乐名贵特产猕猴桃,这里的猕猴桃质量上乘,它令人咋舌的价格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至2010年,中乐县建成猕猴桃基地6235.87公顷,其中年内新发展2012.56公顷,在田口镇、老城镇、黄桥镇、红花镇建设2300公顷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出口示范区685公顷(中乐县史志办公室,2011)。目前,全县猕猴桃总产量已经超过万吨,年产值近3亿元,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为了提高猕猴桃生产技术,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合作成立了“猕猴桃工程中心”。同时,中乐县也积极组建猕猴桃标准生产技术骨干培训班,为中乐县的猕猴桃基地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中乐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猕猴桃生产和销售,而是在当地企业和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生产、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运作,大大提高了经济作物生产的利润空间(见图1-1)。中乐县的猕猴桃已经获得了中乐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全球三大黄肉型猕猴桃种植地之一、黄心猕猴桃“金燕”品种的专属权等荣誉称号。

图1-1 远眺中乐县猕猴桃生产基地

资料来源:本书照片除特殊说明外,均为作者拍摄。

(二)历史文化

中乐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中乐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当时汉朝在此设立盐铁官。经历东汉、南北朝的地名和隶属多次变换之后,在756年由原来的广定县改为中乐县,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该县名,随后虽然历经行政划分的多次变化,但是中乐县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佛教徒在中乐县西南飞仙阁山崖开凿佛像,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每逢春节、中秋等民间重要节日来临之际,慕名而来的民众都会来到这里烧香拜佛。1360年,名儒魏阳天在中乐县北面的水寨山建立水寨书院。历经宋、元、明、清以及近代中国,此地曾出现了很多鸿儒大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在中乐历史上,有两位人物被人们反复提及,分别是宋代大儒魏阳天和民国时期抗战英雄李保峰,他们都曾在当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乐后人所敬仰的风流人物。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2001年在中乐县新建的县城新地标世纪广场上,县政府以高大宏伟的人物雕塑形式留下了二位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偌大广场上仅有的两尊人物雕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在中乐县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在此,本书也将较为详细地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做一介绍。

李保峰(1893~1941),中乐县人,年轻时曾经参与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后来参与军阀混战,再后来进入蒋介石部队,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很快在部队脱颖而出,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多次提拔,曾任国民党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然而,他在一次对日作战时不幸身亡,蒋介石为此扼腕叹息,他也成为当时国民党为数不多的以身殉国的高级将领。李保峰也积极地为家乡做贡献。其在担任省边防军总司令时发现,当时自己的家乡中乐县交通落后,这不仅为乡亲父老的出行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土特产品等物质无法顺利运出。于是,他就筹款修建了中乐县的几条公路,一时也赢得了“不忘家乡父老”的声誉。李保峰还积极地发展中乐教育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他曾经捐资先后修建了其相小学[2]、县立女子小学、红花成平小学、林溪长小学、东北镇中心小学,提供办学的教育基金,修建校舍“文化楼”“致远楼”并购置课桌、图书等(雷明亮,2003)。在其以身殉国之后,国民党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同时柳亚子也赋诗一首以示祭奠:“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急报将星颓。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动地哀。军令未闻诛马谡,思论空遣重曹丕。灵旗风雨无穷恨,丞相祠堂锦水隈。”(雷明亮,2003),这些都体现了李保峰为国捐躯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魏阳天(1166~1212),字华父,号水寨,南宋中乐人,为当时一代理学宗师。官至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成为当朝名臣。现在的中乐县城所在地就是以魏阳天的号命名的,他当时建立的水寨书院的基本轮廓现在还保留得相当完好,并成为如今的中乐中学。在县内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也保留着魏阳天驾鹤西去的木质雕像,供后人参观。另外,在宋朝以来的乾口市志和中乐县志上,都会对魏阳天及其生平事迹进行详细的描述,从未间断,由此可见魏阳天自宋代以来在中乐县非同寻常的地位。总体而言,魏阳天身上有着两点鲜明特征为后人敬仰。首先,刚正不阿。魏阳天在朝为官之时,当时把持朝政的大臣曾尝试拉拢,魏阳天对此非常警觉,意识到该大臣的犯上之心,坚决不与之同流合污。面对魏阳天的刚正不阿,该大臣在慌乱之中对其进行恶意中伤,向当朝皇帝理宗痛诉魏阳天的“欺世盗名,朋邪谤国”之罪名,理宗误信谗言,下诏将魏阳天连降三级,贬出京城到当时的靖州任职。直到奸臣死去,魏阳天才又被召进京城任职,但是他仍然像从前那样针砭时弊,为朝政尽心尽责,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加直学士,后来又兼任吏部尚书,成为一代名臣。魏阳天一生面对强权绝不回避、针对问题敢于直谏的精神品质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第二,重视教育。1210年,魏阳天于中年之际在中乐北门水寨山上创办了水寨书院,书院秉承白鹿洞书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准则,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当时较为兴盛的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所构成的“义理之学”,这让处于我国较为偏僻一隅的民众得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同时,魏阳天在书院教育中也积极创新,这从他的文章风格中就可以看出。他曾作文“耻为揣摩剽袭之文”,十五岁即著《韩愈论》,有独到见解(杨晓杰,2003)。魏阳天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正统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当地的教育风气,吸引着当地学子前来求教,甚至有其他地区学子远隔千山万水慕名前来就学术问题相互切磋,水寨书院一时呈现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繁荣景象。

要讨论中乐县的历史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中乐文化的母体——巽文化。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曾经与我国古代时期的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交相辉映。“巽文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在当时以及随后几十年学术界主要用这个概念来概括古代巽文化的特点,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才开始讨论把巽文化引申到从古至今的本地文化整体性的描述。巽文化有两种含义,狭义的是指在秦统一该省之前即还称为巽时期的文化,广义的是指整个省古代及近代的文化(袁庭栋,1995:2),本书是按广义的巽文化来进行论述的。现在学术界对于巽文化的边界已经有了共识,人们在谈论巽文化时一般都是指从古代到现代的区域文化的总体汇总。从古至今,乾口在饮食、宗教、民俗、自然风光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尤其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巽文化培养的文化巨匠灿若星辰,他们在汉赋、唐诗、宋词、史学、道家和佛家等研究中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华夏文化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巽文化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兼容性。由于地处山区地带,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时期里,乾口市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困难,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发达,乾口与外界的沟通才变得通畅起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保持自我封闭的文化特质,相反,自古以来的乾口人都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经历着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开山凿道,用难以想象的精神毅力走出了一条条通往外界的大道。巽文化的基本特质就是有着海纳百川的兼容性,在这里到处可见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因素,无论是闻名全国的菜肴还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美酒,都凸显着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痕迹。众所周知,该地区菜肴是最具特色的一方风味,然而这是乾口人借鉴东西南北各地菜谱长时期摸索的成果,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今天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享誉全球的著名菜系。同样,在该省生产着好几种国内知名的白酒,但是它们的生产技术、制曲技术以及生产工艺都来自其他地方,也正是吸收了多家之长才最终铸就了今日酒业的辉煌。秦朝时期曾经有一个外来的郡守,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造利,深得民心,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官就尊称其为“主”,在其死后到处修建纪念他的主庙。主庙是祭祀乾口先民的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祠庙,而所奉所祭之“主”乃是秦国派来的郡守,这一点更是值得重视,这也是文化的兼容性的结果,是文化交融的产物,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这种文化特色的最深层次的反映(袁庭栋,1998:20)。或许,正是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吸收,才造就了今日该地丰富多彩灿烂文化的无限可能。

第二,开创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如果只是对他者文化进行囫囵吞枣似的生搬硬套是不会有未来的,这样只能造成自身文化的逐渐同化甚至消失。在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就显露出了巽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融汇创新的特点。该省虽然偏处西部一隅,但是其战略地位得天独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每当王朝处于土崩瓦解之时,在这里总是能够迅速揭竿而起,显示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当天下大势已定之时,这里仍然还是处于相对失控的动乱状态,往往成为各个朝廷最后安抚和收复之地。因此,明末清初,欧阳直公曾经提出很多话语来形容该地区包含冒险性、超前性和进取性的开创性文化特征。在文化世界里,巽文化创造者一向以善于体认超越自我、贡献新质文化因素著称,虽然从汉以来,该省历史上的人才总量不及其他地方,但是其所产精英都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他们身上,渊源于古代青铜文明的奇瑰浪漫思维背景的人们求新思维和发散型思维特征最为鲜明(刘茂才,2003)。正是这一特征,让巽地有着一种传统的言说,大意是这里不出人才则已,一旦出现文人武将必定以其独特的个性一鸣惊人。巽文化的开创性特征形成了巽地居民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

第三,性格二重性。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巽文化。该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与其相邻的四面都是高耸入云的山脉或高原,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我国非常著名的盆地型平原。在古代,由于大山的重重阻隔,这里与外界的通道一向都是“山路十八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山峻岭造成了该地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非常困难。封闭性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封闭、边缘、隔离、自卑、悠闲、独立的性格特征。随着近代交通条件的多元化发展,自然条件对交通的限制才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此处又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富饶之地,这里几乎囊括了平原、高原、丘陵、山地、草原等所有的地理风光,既有祖国北部一望无际的无限风光,又有着南国鱼米之乡的纵横交错。更重要的是该地大部分位于盆地之中,这里拥有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稠密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以土壤为例,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容易风化为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元素的土壤,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最终形成了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让当地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自成一体,无数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和峰峦叠嶂的山川造就了这里极其丰富的物产,无论是稻米、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还是茶叶和各种水果等经济作物,无论饲养满圈的牛羊家畜还是漫山遍野的野味山珍,都显示了这里一直以来的富饶美丽和安居乐业。

地大物博的富饶景象培育了当地人开放、自豪、豁达、精明、舍我其谁的性格特征,甚至有着学人所指出的自高、自大、自傲的“盆地意识”。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环境给世世代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在社会风俗和生活观念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和地大物博的富饶景象的双重特征。高深的山群将中原封建王朝的正统文化隔离,这使得此处形成了“远离王化”的性质,有利于居民的性格向自由不羁的一面发展,使他们较外地人更有独立性,更不拘一格,造就了当地人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余茜,2008)。巽文化就形成了心理结构的二重性:封闭与开放、边缘与中心、自卑与自傲、悠闲与能干、独立与依赖等。在巽文化的长期培育下,有人也把这种独特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较为通俗的理解,把男人总结为“耿直而鬼马,豪放而狡黠。既精明能干又悠闲散漫,既敢闯敢干又谈玄说幽,固守于盆地之中皆是闲人,冲出山门之外都是好汉”,把女人形容为“伶牙俐齿,妩媚多姿,勾人魂魄,蜀之温婉渝之泼辣皆风情万种,麻辣之间原来最是温柔之乡”,虽然其中稍有自夸之嫌,倒也基本符合现代巽地人的实际情况。

(三)教育发展

中乐县教育局位于县城的南侧,紧靠中乐县的新地标世纪广场,四周与县中医院、县国土局、居民楼以及御龙菜市场相邻,教育局与县政府相隔约300米,出行交通便利。在教育局大门口竖立着两块白色的木质牌匾,分别写着“中乐县人民政府督导室”和“中乐县教育局”。原则上而言,政府部门的督导室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室是两个机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区并没有做区分,而是统一设置在教育局或者政府部门内部,中乐县政府的督导室与教育局的督导室就属于同一部门,办公室就设在教育局内。绕过中医院大楼走到后面就看到了中乐县教育局的办公大楼,这是一幢白色的五层楼房。

教育局内部设有招生办、基础教育科、人事科、计财科、安全科、资助中心、督导室、党政办公室共八个科室,这些科室分布办公大楼的西侧各个楼层,另外县教育培训中心(一般简称教培中心)和教仪电教站也挂靠在教育局,它们分布在办公大楼的东侧。教育局有局长1名、副局长3名,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各1名,每个科室人数一般在5人左右,整个教育局人数在50~60人。教育局每天的正常办公时间是上午8:30~12:00,下午14:00~18:00,中间是午餐和午休时间,周末照常休息,无寒假,暑期休息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截止到2012年8月,中乐县的中小学校一共有24所,其中高完(职)中3所,包括2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中学,单设初中有2所,单设小学有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有12所(见表1-1)。与周边邻县相比,中乐县的学校数量要少很多,即使与乾口市的区相比也远远少于后者。对于那些首次来访的陌生人而言,他们的第一感觉一般都是“学校怎么这么少”。事实上,在中乐教育发展历史上曾经也有过规模较大的时期,在中乐县刚刚被并入乾口市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乐县境内的各类学校达到200所,其中小学近140所,中学超过20所。随着中间经历的多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如今中乐学校数量已经远远少于当年。从表1-1中可以看到,在全县12个乡镇中,水寨镇(县城所在地)和红花镇两个乡镇的学校总数为13所,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乡镇学校的总和,而其他的乡镇都是1所学校,这些学校一般为九年制学校或者小学,另外处于最南端的绿水乡早已经没有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就近到邻近乡镇读书。全县小学阶段在校学生10085人,专任教师772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9690人,专任教师690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7561人,专任教师332人。[3]

表1-1 2012年中乐县中小学校分布


[1]本书所有关于中乐县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的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乐县志》(1992年版、2006年版)、1986年以来的《中乐年鉴》以及中乐县政府信息网等,下文不再做说明。

[2]其相小学就是现在黄桥学校的前身,至今在这所学校里还能看到李保峰的雕像,其亲手栽种的两棵大榕树仍然生机勃勃,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遗物、遗迹。

[3]数据来源于教育局基础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