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7章 燕王献煤?

洪武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的朝会,

监国的太子又回到了皇帝的座下,

从出生到长大,历经波澜的朱标早就处变不惊,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朝臣的奏对,

洪武朝的朝会一般不会特别冗长,

朱元璋问的也不复杂,部分书文呈交殿前,不少奏疏都分到了朱标那边去,

不多时六部的奏事即将完毕,

快到早朝结束的关头,

工部侍郎赵勉自朝臣队伍末尾钻了出来,朗声道:

“北平燕王府进献宝物祥瑞于殿下,请求皇上赐见。”

寺里太监卿侧头,随后朗声喊道:

“见!”

“什么祥瑞?”

“燕王不是最务实吗?怎么也搞祥瑞这一套?”

“不好说,过去一个月燕王可是愈来愈低调了,在朝会上都好似不存在了一样。”

“也是,此前风调雨顺,他也要在殿前奏事一番,以朱棣的性子,一个多月没出现,最近怎么着也该出现了。”

此言一出,朝中官员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大多数人觉得这燕王献宝也只是刷刷存在感而已,

进献一块怪石,或者一块宝玉,

虽然如今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但作为皇帝的儿子,刷刷存在感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进!”

随着司礼太监的传音,一身僧衣的姚广孝走了进来,

他身后四人抬着一个木盘,盘子上放着一个漆黑的炉子一般的东西,

由于燕王保密严格,所以无人看出这个圆筒一样的炉子究竟是干什么的,

尤其是上面还盖着一块漆黑的铁片,

靠的近的人能从其中体会到暖暖的热意,

朱元璋隔着老远,看不真切,满脸疑惑地问道:“此为何宝物?”

姚广孝当即跪下:“回皇上,此物为新制煤炉,可烧煤炭。”

他话音落下,四个太监将盖在炉子上的铁皮掀开,

悠悠的蓝火霎时间腾地冒了起来,

吓了所有人一大跳,霎时间引起了一片骚乱,

“大胆!”

“姚广孝,你在做什么!”

“姚广孝,你安敢肆意妄为?”

大理官员当即大喊道:“朝堂之上禁动明火!”

但没过多久,朝堂之上就安静了下来,

因为朱元璋还一句话没说呢,

这烧起来的火幽蓝如魅影,令无数人浮想联翩,

看起来,真的有几分瑞兆,吉兆的意思,

“这奇形怪状的炉子,怎么会凭空冒火?”

“里面烧的是炭吧。”

“你耳朵不好啦?姚广孝说这是煤!”

“煤?”

“此乃祥瑞?”

朱元璋的语气带着浓厚的疑惑,不就是烧了点炭,造了个模样新鲜的火炉子吗?

有什么新鲜的?

“姚广孝,燕王叫你送一个煤炉子给朕看?也叫祥瑞?”

老四年少时性子跳脱,如今不是沉稳了很多吗?

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回皇上,是祥瑞。”

姚广孝当即下跪,朗声道,

“此火,只有精炼之煤烧得起来,而这精炼之煤,便是燕王殿下进献皇上的祥瑞。”

他解释的时候声音有些发抖,显然是被吓到了。

各朝祥瑞之事,属于重大政治事件,

即便是皇帝儿子,也不敢恶搞,更不可能恶搞,

也不是什么“龟背刻字”,“白鸟白虎”,“巨石宝玉”才叫做祥瑞,

事实上,只要各地官员有了重大发明创造,依旧可以当做祥瑞来进献,

但这铁冶所在工部所治,燕王怎么突然献“煤”了?

有人嘀咕道:“这个煤,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不过是煤而已,能有什么稀奇?”

“这煤,好像真的不一样。”

朱元璋是为数不多能敏锐察觉其中差别的人之一,

作为农民出生的土皇帝,

他知道天然煤矿挖出来的煤杂质很多,

烟气很重,而且有一股怪味,不多时便会薰得满屋弥漫臭味,

所以皇宫和官员大多用的是木烧之后的炭,

用炭取火供暖燃烧均匀,没有异味,

而且如果是本身带有香味的古木,更是会在二次燃烧时仍有清香,

但这煤已经烧了一会儿,没有烟雾不说,气味也很少,

“你这煤,的确不一样,但也称不上祥瑞。”

朱元璋可不是那么容易被唬住的傻皇帝,连连摇头,

“好了,若没有其他事情便退朝吧。”

天然产生的煤有些特殊的情况也很正常,

大明疆域辽阔,出现什么都有可能,

当做祥瑞来献,老四最近是不是精神状态有些不太好?自己是不是应该写信关心一下他了.....

朱元璋想的很多,已经要起身退朝,

洪武开朝时,一年到头见过的祥瑞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他已经有些免疫了。

然而姚广孝却朗声说道:“臣还有事要奏,皇上,这不是普通的煤,而是经过精炼加工的【蜂窝藕煤】。”

“且在北平煤矿采掘,蜂窝藕煤制造都极其便(bian三声)宜,即便不在冬日,煤炭都在几十文一斤上下,而此煤只需要几文钱,冬日时将会更便宜,北平的煤可轻松供应为金陵城取暖所需。”

“?”

“煤能这么便宜?”朱元璋仔细琢磨着,实在是感觉这般话语有些反直觉了,甚至在危言耸听,“姚广孝,你可知欺君之罪是什么后果?”

“臣不敢欺君。”

姚广孝其实说的保守了,

煤矿开采和预测产量只是拟算结果,

事实上假如最新的勘探,采矿之法流传开来,全国的大煤矿产量都能翻番,

“此乃工部北平铁冶所开采,一应书文皆有上报留存,圣皇明察。”

“赵勉,可有此事?”

赵勉表示肯定:“回圣上,确有此事,经由北平铁冶所验证,实为可行之法,正待推而广之。”

朱元璋这才有些许信服,点了点头:“不错,勉强算作祥瑞吧,此物若大量推及百姓,是否可以取代柴火?”

他问出了一个古今中外只有他自己能问出来的问题...

然后姚广孝没有丝毫犹豫:

“可以。”

“姚广孝这个回答,简直离谱到家了......如果金陵城都烧煤,要把整个北平冬天挖的煤全部拉过来才够烧的,还取代柴火,全国各地的大矿都要像他们那样挖煤才行。”

中午时分在北镇抚司衙门得到朝会消息的朱允炆瘪瘪嘴,

金陵乃是如今的全国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人员密集,娱乐生活丰富,资源消耗更是巨大,

姚广孝显然是急于表功,没有经过调查就发言了,

因为毕竟此物若被皇上认定不是祥瑞的话,可是说大可大,说小可小的政治事件。

“不过估计皇爷爷也没放在心上,此事他们可以徐徐推广。只是铸铁成钢之事,有点太慢了,急也急不来。”

说一千道一万,和挖煤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同,

冶铁极其依赖老师父把控火温,淬冶程度等过程的经验,

没有精密的现代化设备,温度的把控就是个极大的问题,

需要劳动人民自行摸索研究出度量更高火温的智慧了。

“果然如同我所料,皇爷爷对此事并不上心.......潦草过问罢了,他对这些东西里面有多大的能量,是真的完全联想不到啊,也许只有在冶铁上有所进展,才会令他提起兴趣吧。”

朱允炆自言自语,默默吐槽,身边的许三当然没放在心上,更不会上报,

随后他便吩咐道:“方孝孺今日诗会后会和姚广孝见面,引博洽去见姚广孝。”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