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王闿运的妙趣事儿
王闿运在成都尊经书院担任主讲的时候,带着家眷一同居住。他有个女儿,出落得十分漂亮,惹得书院里一位学生倾心爱慕。
有一天,王小姐卧室窗外的墙壁上,突然出现了十四个字:“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梦遗?”这大胆露骨的话,实在是引人侧目。
王闿运看到后,不动声色,立刻提笔在后面写道:“大可不必!”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偷笑。
还有个四川资阳的学生,在解释经书上“阳”字的字义时,信口说道:“阳与多通。”
王闿运看了,大笔一挥批道:“阳与多通,那资阳岂不是能写成资多啦?资多之地有你这样的人才,可真是不一般呐!”
清代的时候,能成为翰林是无上的荣耀。王闿运七十多岁时得赐翰林,心里别提多得意了。民国初年,有一次他穿着貂褂、戴着翎顶出去赴宴。一位穿着笔挺西服的新贵看到他这一身打扮,十分诧异,问道:“如今朝代都变了,先生怎么还穿着前朝的衣服呢?”
王闿运不紧不慢地揶揄道:“现在服色还没个定论,你我穿的都不是汉族传统衣冠,那就各穿各的吧!”新贵听了,无言以对。
王闿运还特别爱跟袁世凯作对。他曾写了一副对联讽刺袁世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旁观者清”,这“清”字还暗藏着对清朝的怀念。不过,他自己撰写的《湘绮楼诗说》里刊载这联时,上下联少了“何分南北”“不是东西”这八个字。
有一回,王闿运半醉着路过新华门(当时袁世凯住在里头),故意装作惊讶的样子问弟子:“这啥时候改成‘新莽门’啦?”听到这话的人都吓得打寒颤,不敢出声。
要知道,这前门以前叫大明门,清朝改成“大清门”,民国初年又改称“中华门”,袁世凯时才变成“新华门”,里面的南海宫殿也都叫“新华宫”,王闿运这是故意用“新莽”来讥讽袁世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