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财务信息化的经济后果
以往研究财务信息化经济后果的文献,主要关注财务信息化能否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绝大多数文献认为财务信息化有助于改善经营效率、提升企业业绩。Hendricks et al.(2007)发现美国公司使用ERP之后资产收益率有所上升,而且较早使用ERP的公司业绩改善更明显。类似地,王立彦和张继东(2007)对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RP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实施ERP公司的业绩显著优于没有实施ERP公司。ERP在非上市公司中应用并不广泛,叶康涛和孙苇杭(2019)首次分析了非上市公司会计软件的使用情况,发现会计软件的使用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马健和李连军(2020)选取三家建筑装饰行业的上市公司,探究财务共享模式的经济后果,发现财务共享模式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尤其当公司处于发展瓶颈或行业不景气时,引入财务共享模式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他们将其归因于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带来的公司经营效率提升。
也有学者认为,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可以看作一种长期战略投资,其本意并不是提升短期经营效率,而是作为基础信息设施,长期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各项决策。因此,企业业绩的提升并非立竿见影,业绩随时间非线性变化,长期来看财务信息化有助于业绩改善。Nicolaou(2004)利用美国上市公司实施ERP公告进行大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尽管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ERP实施当年和下一年呈现下降趋势,但从整体财务指标来看,ERP实施2—4年后经营效率有所改善。类似地,张露等(2013)发现企业实施ERP后经营效率提升很快,而盈利能力改善则比较滞后。具体到经营效率的各个方面,陈宋生和魏素艳(2008)发现企业引入ERP后两年内,尽管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略有下降,但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同样存在先升后降的波动性,其对经营效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和现金周转率)的提升作用比对业绩指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何瑛等,2013)。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财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内外部条件都有一定要求,并非所有企业在任何时点都适合进行财务信息化。为应付上级检查或盲目从众而实施的财务信息化反而有损企业业绩(孙健等,2017)。《指导意见》在鼓励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时指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更适合试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因此,财务信息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需要考虑具体情境。
上述文献关注的是财务信息化对企业业绩的作用,也有学者探究信息化实施的客户体验,以及信息化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李闻一和穆涌(2013)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客户普遍认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提高了会计业务处理的正确率和可靠性,集中的财务工作具有规模效益,提升了管理控制水平;然而,客户感知的实际服务质量与标准质量之间仍存在差距,其中成本降低的差距最大,客户认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并未达到降低成本的预期效果。此外,陈宋生和杨培培(2013)发现信息化还增加了管理者操纵数据的难度,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财务信息化的影响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究:第一,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多种多样,而大样本实证研究关注的结果变量较为单一,集中于经营效率和企业业绩等直接影响,很少有文献探究超出日常经营之外的影响。财务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所带来的可见的经济效益,间接影响是指信息化带来的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管理职能变革等(王立彦和张继东,2007;韦程元和陈磊,2020;Nicolaou,2004)。本文关注的组织韧性即属于间接影响的一种,表示企业在逆境中的灵活应对能力,更加注重财务信息化对决策的战略支持功能。第二,现有文献往往只关注财务信息化的某个类别,例如ERP、其他会计软件或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随着财务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一个企业可能存在多种财务信息化类型,哪一种效果更好,需要结合在一起分析。本文同时考虑了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会计软件使用和企业临时信息化策略,探究其对组织韧性的影响。
(二)组织韧性
韧性(resilience)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每个学科关注韧性的不同层面,但它们蕴含的核心思想是类似的,即系统或个体受到扰动后回弹的能力(李连刚等,2019)。宏观层面的韧性研究关注经济韧性,例如一国经济遭遇外部冲击后恢复增长的能力、小国经济的宏观分析以及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规模、经济实力和政策都是影响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苏杭,2015)。微观层面的韧性研究关注个体韧性,认为它是一种心理资本,具有韧性特质的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水平更高,会做出更多组织公民行为;拥有较高韧性的管理者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灵活应对挑战(仲理峰,2007;王林等,2019)。中观层面的韧性研究则关注组织韧性,其被定义为一个组织理解环境变化并做出调整的能力(Ortiz-de-Mandojana and Bansal,2016)。尽管微观研究中的韧性概念偏重静态的个体特质,但是组织韧性概念并不认为韧性存在“有”和“无”的分界,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可以被发展的能力(Ma et al.,2018)。因此,学者从各方面探究了影响组织韧性的因素,期望解释为什么有些组织能够平稳度过危机甚至变得更好,而有些组织在逆境中却应对乏力。
以往研究组织韧性影响因素的文献,主要围绕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讨论如何提升组织韧性,以及探究韧性在各个组织管理情境中的体现(Ma et al.,2018)。例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开展社会和环境实践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较好的声誉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提升员工满意度,在供应链和资本市场上建立良好关系,实现与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资源分享和互动,从而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逆境(Ortiz-de-Mandojana and Bansal,2016;Lü et al.,2019;DesJardine et al.,2019)。被评选为“最佳雇主”的企业,虽然在平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绩效,但在危机来临时却能更好地应对(Carvalho and Areal,2016)。Gittell et al.(2006)分析“9·11”事件后航空业企业的表现,发现关系储备、财务储备和商业模式对组织韧性有重要影响。Williams et al.(2017)将组织韧性的来源总结为财务能力、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关系建构能力五个方面的禀赋,认为这些禀赋提升了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对挑战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组织韧性。还有学者探究了供应链管理、产品创新、农业生产等特定领域的组织韧性(樊雪梅和卢梦媛,2020;Akgun and Keskin,2014;Tisch and Galbreath,2018)。
也有学者探究了信息的处理利用和管理控制对组织韧性的影响。Sincora et al.(2018)发现商业分析技术的使用可以提升组织韧性,他们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出发,认为当企业用商务分析技术重构其数据和信息时,这些数据和信息就变成了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有助于企业做出决策、制定规划、抓住机会和发现问题,从而增强企业应对挑战的能力。He et al.(2020)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情境,发现公司在信息和沟通技术方面的投资能够提升组织韧性,以往这方面投资更多的企业在疫情暴发时股价的负向异常收益率更小。Beuren and Santos(2019)利用巴西的问卷数据,发现赋能型管理控制系统和规制型管理控制系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组织韧性,尽管后者只对组织韧性中的情境韧性发挥作用。这说明赋能型管理系统鼓励沟通、跨团队合作、灵活性和去中心化等特质,有利于组织成员在逆境中创造性地发现机会和解决问题;而规制型管理控制系统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僵硬固化。上述文献均强调了信息处理和沟通过程对组织韧性的重要性,而本文从信息生成和提供的视角,探究财务信息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
(三)财务信息化与组织韧性
组织韧性反映了组织抵御危机或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Williams et al.,2017)。当不确定性增强时,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上升(于连超等,2020;刘惠好和冯永佳,2020)。而财务报告的功能是真实地反映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刘峰和葛家澍,2012)。因此,财务系统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对组织韧性的构建十分重要。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重要议题。2009年以来,财政部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工作规范[2],旨在深化会计改革,践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和会计软件的使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两个重要部分,接下来本文分别讨论二者对组织韧性的作用。
财务共享服务是指将企业集团各个成员单位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平台统一处理,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的财务服务(张瑞君等,2010)。分散式的财务核算不能适应企业规模扩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各成员单位分别核算再层层汇报,即使聘用大量财务人员也难以将信息迅速汇总到集团总部,无法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职能;同时,各成员单位的财务处理标准不一,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公司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交流协作。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统一了整个集团的会计科目和流程设计,将各个会计子系统集成化,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准确、相关、实时共享的精细化信息(何瑛和周访,2013);同时,便于对项目的成本预算、结算、进度审批、发票和收付款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在业务流程中融入各项管控要求,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付建华和刘梅玲,2019)。此外,部门财务人员从财务核算中解放出来,向业务财务和管理会计工作转型。综上,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改善了信息提供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企业迅速识别环境变化对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及时调配资源,做出准确决策;加强了管理控制,提高了组织抗风险能力;提升了人员配置效率,增强了组织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预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增强组织韧性。
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开展较早,企业已经基本实现财务会计模块的信息化,如总账、报表等(李闻一和穆涌,2013),本文主要讨论管理会计模块软件的使用。管理会计软件能将原始会计信息按多种规则进行分类、提取和分析,降低信息处理成本,提高会计信息利用效率,方便管理者决策(叶康涛和孙苇杭,2019)。同时,管理会计软件的使用还能提升提供信息和制订方案的速度。例如,一键生成管理会计报告,有助于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当前的情况;疫情期间,企业纷纷将营销渠道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但网上招投标对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兴山,2020),管理会计软件有助于实时核算作业成本、扩大企业订单数量;危机中的企业往往会引入滚动预测来提高计划能力,已经采用滚动预测的企业也会增加预测频率和精细度(Becker et al.,2016),而使用预算管理软件和资金预测软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因此,我们预期管理会计软件的使用能够提高企业对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的能力和做出调整的速度,进而提升组织韧性。
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和管理会计软件都是企业在危机前的信息化储备,需要消耗一定成本,那么企业应急采用的临时信息化策略是否有助于缓解危机冲击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人员流动,面对面的传统沟通模式被打破,“云会议”和“云办公”确保了企业的复工筹备和后续的高效运营。我们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代表企业的临时信息化策略。应急问题处理是对动态能力的补充,它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成本(Winter,2003)。由于环境的波动总会超出企业的预期,因此危机中企业如何做应急处理也非常关键。远程办公是企业为了迅速恢复生产经营而采取的临时信息化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员工正常工作,避免因无法响应客户需求等造成的损失。因此,我们预期疫情期间远程办公能够减轻疫情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1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成熟度与组织韧性正相关。
假设2 企业使用管理会计软件程度与组织韧性正相关。
假设3 企业的临时信息化策略程度与组织韧性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