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即品牌:长期主义者的内容创作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依靠自然传播

试想一下,你有很多经验可以和别人分享,你选择的方式是在咖啡馆,一对一向人讲述。这样两小时讲下来,也许对方觉得颇有收获,说明你的这次分享是有价值的。然而,当你下次再向其他人分享时,你依然要付出两小时的时间成本。

如果你把自己的经验录制成播客节目,让播客在互联网上传播,有需要的人就可以自行收听。你的内容在你录完节目之后的任意时刻都可以产生价值。每次它被人听到,你都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劳动。基本上,每次内容被消费,你都没有任何边际成本。

这得益于传播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内容消费门槛的大幅降低。任何一条好的内容,原则上都可以在发布几分钟后,出现在上网人群的面前。

从1994年网景浏览器(Netscape)诞生到2007年iPhone发布,内容在人类社会中的传播速度就在以指数级的程度提升。网景浏览器大大降低了普通人上网的门槛,iPhone则大大扩展了上网人群的规模。[2]

起初人们要发布自己创作的内容,需要自己建站,要有服务器;后来出现了博客,长文章内容可以被RSS订阅;再后来出现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但内容的扩散传播依然需要创作者持续努力;而如今的内容平台,则可以用算法判断内容优劣,将其精准快速地投放到观众面前。可以说,无论是内容寻找读者,还是读者寻找内容,如今的时代都是成本最低的时代。

传播方面还有另一项成本在降低,就是好内容天然就有被传播的潜在价值,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和小红书的关注关系等,在无数小圈子之间快速传播。

当然,内容平台之间的割裂(微信、小红书、抖音、淘宝等App是独立和相互隔离的)制造了一定的传播成本,但并不妨碍好的内容跨平台制造话题。因为,不同App背后的使用者,可能是同一批人。

接下来,内容的消费会更多依赖互联网。从“90后”开始,在家居中置办电视已经不是“标配”了(或者,即便有电视或投影仪,也是用来投影手机内容的),“00后”更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他们来说,信息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信息。

这些变化都会让内容在被创作出来之后,能够快速触达任何一个目标用户,并且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除非专业团队要用投放和购买流量的方式传播内容,否则在多数情况下,创作者都可以通过内容的自行传播获得价值,其中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