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上大学
回到本章开头的思考练习,想想你当时决定上大学的原因。之后再读一遍,主要看一下选出的那三条原因以及每一栏中“为什么”下面的答案。
在我当老师时,当我问我的学生这个问题时,我听到过很多种答案。其中包括:
• 为了毕业后找工作。
• 为了做研究。
• 我父母希望我上大学。
• 我父母不想让我上大学。
• 其他人都选择了上大学。
• 中学毕业后总要做些什么。
• 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些别的什么。
• 为了交朋友和扩大社交圈子。
• 还不想这么早面对“现实”。
• 为了结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文化、信仰和观点。
• 为了远离家乡。
• 为了找寻自我,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其中的某些答案听上去很耳熟。毫无疑问,问问自己“为什么”可以帮助你更加深入地思考大学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虽然不应该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但我们可以把上大学的原因分为三类:被动型、拖延型、主动型。被动原因是指上大学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或是对别人的行为做出的反应。拖延原因是指推迟做出进一步的决定。主动原因是指我们想通过上大学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些原因没有对错优劣之分,也无是否可接受一说,它们只是不同的原因而已。
被动原因
有一些学生决定上大学是对其他事情——通常是其他人——做出的反应,这在本科生中非常常见(研究生中较少)。很多学生会说“因为我父母希望我上大学”,这就是一种被动原因。然而,你是否想过或问过父母,为什么他们想让你上大学呢?他们对大学有什么样的设想?他们觉得上大学是为了什么?现在你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那么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受其学校或社交圈子的影响——“学校里的其他同学都选择了上大学”,那么你是否问过他们为什么要上大学?他们上大学的原因也适用于你的情况吗?你自己又是因为什么选择上大学的呢?
拖延原因
通过攻读学位来推迟对未来做出进一步的决定,这在本科生中非常常见,因为本科阶段是向成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在研究生中也存在——主要是那些对未来职业或生活还不太确定的研究生。可归为这一原因的回答主要包括“中学毕业后总要做些什么”以及“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些别的什么”。
主动原因
主动原因是指你想要通过上大学来主动获取什么,可能很多人列出的原因中至少有一条属于主动原因。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主动原因细分为两类:实用类——认为上大学主要是为了实现另外一个目标(如找工作),转变类——认为上大学主要是为了改变自己。接下来,我们逐一进行阐述。
1. 实用类
很多人将上大学视为实现其他目标的跳板或必要阶段,可能是为了找工作、攻读更高的学位,也可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2. 转变类
转变类原因更多与个人的转变有关。你并不是想通过学位来得到什么——如工作,而是想利用上大学的机会以及在大学期间付出的学习时间来改变自己——如成为批判型思考者(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成为其他类型的人或兼具多种类型)。很少有学生能够预见这一点,他们往往是在回顾大学生活时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原来这才是自己上大学的真正原因。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可能你就会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做出不同的决定。
思考你列出的原因
回到前面的思考练习,试着对你选出的那三个原因进行分类,是被动型、拖延型还是主动型?若是主动型的话,那么是属于实用类还是转变类?如果你不确定应该如何分类,看看下面对于“为什么”的回答。
如果大部分原因是被动原因,那么你是否该为自己的学位做一回主,看看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如果大部分原因是拖延原因,那么你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如何才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这些年学习到的知识来让自己满意?
如果大部分原因是实用类主动原因,那么你是否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下,除了“获得学位”,你还需要做些什么来实现此目标?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原因:为了毕业后找工作。事实上,大学学位并不是找到工作的必要条件,有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你有大学学位。因此,可能你想要的是“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样很好。那么你是否想过,除了学位之外,要想找到这类工作还需要些什么?你是否与雇主或你所在大学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老师聊过?如果有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如果没有,建议你去做,这将有助于你了解自己在大学里究竟应该做什么。找这类工作所需的简历不仅要写上你的学位,还要列举一些其他的成绩。除此之外,“一份理想的工作”还需要你在简历上写什么?如果你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你上大学的主要原因,那么你是否认真地思考过,你需要做什么才能找到这样的工作?你在做时间规划时是否围绕着这一目标?另外,看过前面那位英国雇主的观点后,你觉得应该如何将自己的目标融入大学学习呢?也就是说,你的关注点是否不应该放在你的简历上,而应该放在你个人在学习、协作、沟通以及最终在思维方面的转变上?
最后,如果你上大学的原因属于转变类主动原因,那么你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变呢?本书应该能帮到你。
再强调一遍,原因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只是不同的原因而已。此外,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原因——没有人会说你“错了”。对于拖延型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但可能最终也会因获得学位而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结果。而有着明确主动原因的学生可能最后会发现大学根本没有满足他们的期望,或是原因发生了变化。
了解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并不是为了找到明确的原因,更不是为了找到正确的原因,而且你的答案可能会在你攻读学位期间发生变化。但也不能不问这个问题,忽略这个问题会让你错失很多学习的机会或方法,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现在思考这些问题,你可以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更好地理解大学的本质以及大学能为你带来什么。为了更好地面对你将要经历的学习之旅,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列出任何主动原因或列出的主动原因后来不再适用的学生而言,你可以开始思考为什么要上大学,你想从中获得什么,同时也思考一下大学可以带给你什么,如何才能最终获得想要的结果。
本章小结
• 知识源于人。大学教育使我们从知识消费者向知识创造者转变。
• 增加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应局限于此,而是要对其加以利用。
• 掌握“全部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能够做到,知识也在不停地变化和拓展。我们要能在大学之外理解、解读和评估生活中出现的新知识。
• “正确的”知识几乎不存在,复杂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我们的思考能力决定了我们是否有能力对知识和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
• 思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大学学习中,对于我们拥有其他身份时——人类、世界公民、专业人士——也意义重大。
• 上大学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被动原因、拖延原因和主动原因三大类。
延伸阅读
•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2012)就人类起源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解读,并让我们思考作为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在任何时候都很值得阅读,尤其适合在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期间,比如攻读大学学位时。阅读过程中可以考虑一下书中涵盖的知识,有多少来自大学学习、研究和思考。
• 这位作者还写过《21世纪的21堂课》(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2018)一书,其中“教育”一章(第19章)非常有意思,这一章的副标题是“变化是唯一的变量”。此外,“工作”一章(第2章)的副标题是“长大后,你可能会没有工作”,以及“后真相”一章(第17章)的副标题是“某些假新闻会永远持续下去”,这两章也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