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追求“全部的”知识或“正确的”知识
上述方法还需要我们避免落入两个常见的知识陷阱,即“全部的”知识和“正确的”知识。
“全部的”知识
很多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基本都想要掌握其所在领域的所有知识。他们即使没有这样想过,也会认为这才是好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是老师已经达到的水平。在这种思维下,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像他们的老师一样“了解一切”。
然而,想要掌握“全部的”知识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不论在哪个领域,基础知识都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知识创造者在研究和理论开发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观点,或社会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会导致基础知识发生改变。现在知晓一切并不意味着明天甚至是毕业10年后还能够知晓一切。当我们现有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且被新知识取代时,我们该怎么办?这时通过批判性思维来了解、解读和评估新知识就变得尤为重要。
将你当前所“了解”的知识与你认为应该“掌握”的所有知识进行比较,图1.3直观地展示了这一比例。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地增加左边所占的比例——读完大学后你应该懂得更多(你的基础知识储备应该得到了提高);但右边的比例也应有所增加,这是因为你会对未知的知识量有更加明确的了解,且新知识本身就在日益增加。
图1.3 已知与未知
此外,想要掌握全部知识点也会让学生感到难以承受:因为量实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想要掌握其中的所有知识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仅专注于这一目标也会阻碍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脚步,即阻碍我们余生中图1.3里那条黑色竖线的前移。
“正确的”知识
一些学生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正确答案,即“正确的”知识。这一点在刚刚中学毕业的学生身上尤为常见,因为中学教育强调的就是要答“对”。这种思维下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根据“正确的”知识来记住“正确的”答案,然后在考试中写下正确答案。
然而,几乎所有的复杂场景都是不存在正确答案的。只能说有的答案比其他答案有更充分的理由,支撑的证据更有力或相关性更强,或是在表达上更有说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对的”。因此,并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只有基于不同的设想或解读而得到的较为可信的答案。
这一点可能很难接受,因为我们都喜欢确定性。比如,1+1=2,2+2≠5。我们在决定换一份新工作或买一套新房子时,都会希望做的是正确的选择。但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对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因为生活并不是明确的,充满了各种复杂的观点和不确定的情况。
以职业判断为例。我们希望医生都能够做出确切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有时医生可能会基于有力的依据(如检测结果)而做出非常确定且趋于正确的诊断。但通常情况下,医生不得不根据一些不确定的或不一致的结果,以及自己的经验来给出一个可能的诊疗方案。此外,我们还希望医生能够基于其不断学习的新知识,而不是30年前在医学院学习的基础知识来做出判断,因为随着更多新研究、理论和证据的出现,之前在医学院学习的基础知识都已经过时了。即使已经获得医学学历且拥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医生仍然需要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些新知识适时融入其现有的职业决策中。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帮助我们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知识创造者,而基础知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要注意避免“全部的”知识和“正确的”知识这两大陷阱。从这一角度而言,大学教育也给了我们一种思维上的转变——与刚踏入大学校园时相比,我们拥有了不同的甚至更好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加智慧、成熟且深刻的思想者,即让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大学学习,也会让我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