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点亮语言表达的色彩
在《语文园地七》的“词语段运用”板块中,有一个特别设计的环节,它聚焦于几个巧妙运用了“得”字的句子,旨在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得”作为补语标志的用法,即补充说明前面形容词或动词的具体程度。这个教学点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语法知识,更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课上,我首先引领孩子们朗读教材中的例句:“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孩子们轻声细语地重复着,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静谧到极点的场景;“王老师急得直跺脚。”这句话一出,几个孩子不自觉地模仿起王老师焦急的神态,教室里顿时充满了生动的气息;“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这句话则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纷纷用眼神和动作描绘出那个飞速奔跑的身影。
读完例句后,我提问:“大家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了吗?”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都带有‘得’字!”我微笑着点头,接着引导他们闭上眼睛,想象例句中描绘的那些生动场景。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孩子们轻微的呼吸声和偶尔传来的笑声,那是他们在心中构建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待孩子们从想象的海洋中回归,我适时总结:“没错,‘得’后面的语句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形容词或动词背后那扇神秘的大门,让我们更加形象地感知到‘小’的极致、‘急’的迫切和‘跑’的速度。它让我们的语言不再干巴巴,而是充满了色彩和生命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知识点,我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得”字造句。于是,一句句充满创意的句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妈妈累得筋疲力尽,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苹果红得像一团火。”“他跑步快得仿佛一阵风。”这些句子不仅准确地运用了“得”字,更让被描述的情形跃然纸上,生动而具体。
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区分“的”“地”“得”的用法,告诉他们:“‘的’通常用在名词前面,‘地’则用在动词前面,而‘得’则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表示程度或状态。”为了加深记忆,我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每当遇到带有“的”“地”“得”的短语时,都要特别标记出来并抄写,以此作为日常复习巩固的一部分。
比如,在讲解第22课时,我特意划出了“广阔的大地”和“长得快”,让孩子们在抄写中体会“的”和“得”的不同用法;在第23课,我们又一起分析了“深深地呼吸”,感受“地”字在动词前的修饰作用。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这三个助词的用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堂课,不仅是一次语法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感受着语言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