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精准扶贫理论反思
现有的中国精准扶贫研究总结了大量的工作部门实践和基层经验,并结合各地实施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和方法。但由于精准扶贫案例的地域性、片面性等局限,统一并具有普适性的精准扶贫理论反思较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精准扶贫中“精准”所产生的反作用的学理思考,二是针对反贫困投入如何更好地作用于扶贫效果持续性的理论探索。
(一)参与式发展理论
精准扶贫是由中国扶贫思想结合反贫困现实需要发展而来,多年反贫困历程遗留下的贫困人口贫困深度大、贫困原因复杂、返贫风险大,在分批分类原则和物质精神扶贫相结合等扶贫原则下,尽量避免了“越扶越贫”的不良现象,但仍然需要对抗贫困标签的负效应。中国扶贫工作中存在个人问题社会化的现象,即在无限放大了国家责任的同时也无限缩小了个人责任,进而弱化了贫困者的主体性和责任感[35]。精准扶贫以贫困者为目标对其行为进行干预,精准识别在为精准帮扶提供瞄准支撑的过程中,对于贫困者的建档立卡、公示公告、信息录入等步骤,也使得贫困户身份进一步固化,在扶贫过程中形成“等、靠、要”等负面思想,削弱了贫困政策的成效。
面对贫困标签的负效应,参与式发展理论不仅要求增强贫困人口的主体性,更要求使贫困人口在参与扶贫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贫困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广大贫困人口的主动参与[36],在确实提升贫困群体权利位置使之处于与政府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将在政府内部以及贫困社区内部系统的合作视为提高反贫困成效的重点[37]。精准脱贫中的致富带头人策略,是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方式之一,体现了贫困人口不再只是扶贫的客体。但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截至2018年底共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52713名,只有9553人创业成功,带动贫困人口21.44万人[38]。
因此,强化贫困人口的脱贫参与还应该强化其长期的责任意识。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由社会政策、社会发展及其地理区域导致的贫困已由国家和社会组织承担,而个人化的贫困理应由个体主动摆脱,寻求更长效的个人能力培育路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精准脱贫取得成效的情况下,顺利去除精准识别贫困者的“贫困标签”,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人力资本超前投入
面对20世纪末扶贫历程中出现的问题,21世纪扶贫各个阶段都在扶贫方式、扶贫目标、扶贫主体、扶贫资源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但历经多个扶贫阶段均未完全解决的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和顽固性,需要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反思并探索有效解决路径。众多研究表明造成贫困群体长期以来能力不高、难以真正脱贫的原因是中国开发式扶贫对于预防贫困、切断贫困链条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仍然不足[39]。
学界对反贫困中人力资本的研究集中在可持续生计与贫困治理方面,并认为包含教育、健康和劳动技能在内的人力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关键[40]。在贫困治理中,深度贫困地区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教育医疗条件得到保障、掌握增收致富的生计技能是贫困户通过人力资本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41]。但中国扶贫开发中教育、医疗对贫困的改善作用存在理论与现实的差距。2012~2016年国家扶贫产出效率逐年增加,在医疗文化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大,但效果不太明显[42]。1989~2015年教育对于相对贫困的改善作用逐步减小[43]。随着人民发展对整体生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教育、医疗等的需求不断升级,精准扶贫解决贫困户可持续生计的难度增加。
从中国农村贫困人群和劳动力分布来看,中国贫困发生率与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程度负相关,农村健康程度较差的人群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并且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群体的贫困发生率相对偏高。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贫困发生率仍相对较高,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中仅22.7%的接受过技能培训,且在2018年户主受教育程度为“文盲”的群体中贫困发生率为6.5%,在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群体中贫困发生率为2.4%。同时,农村健康程度较差的人群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2018年身体基本健康的人群贫困发生率为1.9%,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贫困发生率为2.6%,均高于同年全国贫困发生率。农村老人和儿童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17岁及以下青少年贫困发生率为2.2%,60岁以上老人贫困发生率为2.2%,均高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贫困发生率。
从扶贫投入来看,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凸显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的重要性。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表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截至2019年,教育投入和救助覆盖范围从幼儿园扩大到大学,享受面向因病致残致贫家庭的多个健康扶贫政策的贫困人口占比达24.28%。2016~2019年,中央财政下拨医疗救助补助资金889.96亿元,用于支持各地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应急救助[44]。
中国的精准扶贫中,虽然重视教育、健康等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方面的投入,但受教育程度低和健康程度等生存发展能力较差群体的贫困发生率仍然高于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可见,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与贫困户把握经济机会的能力正相关,但相对于贫困人口贫困的顽固性和脱贫的长期性,教育、医疗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扶贫效果不明显,需要保证持续增长的人力资本投入,以保障扶贫效应的长期发挥。中国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源于其相对超前的人力资本投入。而要实现相对超前的人力资本投入就要求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民众,要求在承认社会成员对社会贡献存在差距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从而使得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公正地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两大基本权利。[45]由此可见,为了从教育、健康方面提高贫困人口的反贫困能力,保障扶贫效果的长期性,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本超前投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程承坪、邹迪:《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9期。
黄国勤:《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成就、问题及对策》,《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文建龙:《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扶贫实践》,《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经济日报:人类减贫史上最伟大的篇章,这就是中国壮举!》,http://www.cpad. gov.cn/art/2019/9/27/art_624_103982.html,2019年9月27日。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论文集》,研究出版社,2018。
刘超、朱满德、王秀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制度变迁:历史轨迹及对贵州的启示》,《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年第1期。
易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化与前瞻——立足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4期。
许汉泽、李小云:《“行政治理扶贫”与反贫困的中国方案——回应吴新叶教授》,《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3期。
吴振磊、张可欣:《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演进、特征与展望》,《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王三秀:《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创新与贫困农民主体性构造》,《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
陆汉文、杨永伟:《发展视角下的个体主体性和组织主体性:精准脱贫的重要议题》,《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3期。
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姚迈新:《对扶贫目标偏离与转换的分析与思考——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中的制度及行动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覃敏良:《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启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文建龙:《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扶贫实践》,《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段录良:《扶贫,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江泽民关于扶贫的人权思想》,《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施由明、刘清荣:《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中国扶贫开发理论的不断深化》,《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人民论坛》2015年第30期。
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黄承伟、袁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扶贫论述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China Economist》2020年第1期。
祁志伟:《新中国以人为本贫困治理经验》,《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12日。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刘雪芳、陈涛:《基于贫困户满意度视角的精准扶贫落实效果评价——以四川省岳池县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1期。
刘七军、李昭楠:《精准扶贫视角下连片特困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马文峰:《可行能力视野下我国精准扶贫的新思路》,《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
杨帆、章晓懿:《可行能力方法视阈下的精准扶贫:国际实践及对本土政策的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张志银:《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摘帽,百姓告别饮水难、出行难、住房难——毛南族整族脱贫》,http://www.cpad.gov.cn/art/2020/6/9/art_5_126041.html,2020年6月9日。
卫小将:《精准扶贫与主体性塑造:再认识与再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杨宜勇、吴香雪:《中国扶贫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5期。
何仁伟、李光勤、刘邵权、徐定德、李立娜:《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1期。
胡原、曾维忠:《深度贫困地区何以稳定脱贫?——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现实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2期。
陶园园、陶腾飞:《探究农村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知识经济》2019年第34期。
刘大伟:《教育改善贫困的证据:基于微观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王尚武:《财政部就近期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答记者问》,http://www.cpad.gov.cn/art/2019/7/19/art_22_100441.html,2019年7月19日。
李钢、秦宇:《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5期。
[1] 李景,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民族教育》编辑记者,研究方向:民族经济、民族教育。
[2]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156~162页。
[3] 程承坪、邹迪:《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9期,第1~9页。
[4] 黄国勤:《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成就、问题及对策》,《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117~124页。
[5] 文建龙:《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扶贫实践》,《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第30~33页。
[6] 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第73~77+94、75页。
[7] 《经济日报:人类减贫史上最伟大的篇章,这就是中国壮举!》,http://www.cpad.gov.cn/art/2019/9/27/art_624_103982.html,2019年9月27日。
[8]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论文集》,研究出版社,2018。
[9] 刘超、朱满德、王秀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制度变迁:历史轨迹及对贵州的启示》,《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年第1期,第71~76页。
[10] 易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化与前瞻——立足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4期,第183~191页。
[11] 许汉泽、李小云:《“行政治理扶贫”与反贫困的中国方案——回应吴新叶教授》,《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3期,第58~66+142页。
[12] 吴振磊、张可欣:《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演进、特征与展望》,《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101~111页。
[13]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14] 王三秀:《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创新与贫困农民主体性构造》,《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第51~56+115页。
[15] 陆汉文、杨永伟:《发展视角下的个体主体性和组织主体性:精准脱贫的重要议题》,《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3期,第32~39页。
[16] 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第138~146页。
[17] 姚迈新:《对扶贫目标偏离与转换的分析与思考——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中的制度及行动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22~126页。
[18] 覃敏良:《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启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48~50页。
[19] 文建龙:《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扶贫实践》,《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第30~33页。
[20] 段录良:《扶贫,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江泽民关于扶贫的人权思想》,《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7+37页。
[21] 施由明、刘清荣:《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中国扶贫开发理论的不断深化》,《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第332~337页。
[22]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人民论坛》2015年第30期,第28~30页。
[23] 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第139~144页。
[24] 黄承伟、袁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扶贫论述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China Economist》2020年第1期,第2~23页。
[25] 祁志伟:《新中国以人为本贫困治理经验》,《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12日。
[26]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第156~159页。
[27] 刘雪芳、陈涛:《基于贫困户满意度视角的精准扶贫落实效果评价——以四川省岳池县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1期,第147~149页。
[28] 刘七军、李昭楠:《精准扶贫视角下连片特困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07~110页。
[29] 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69~74页。
[30] 马文峰:《可行能力视野下我国精准扶贫的新思路》,《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第231~236页。
[31] 杨帆、章晓懿:《可行能力方法视阈下的精准扶贫:国际实践及对本土政策的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23~30页。
[32]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第289~295页。
[33] 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26~33+54页。
[34] 张志银:《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摘帽,百姓告别饮水难、出行难、住房难——毛南族整族脱贫》,http://www.cpad.gov.cn/art/2020/6/9/art_5_126041.html,2020年6月9日。
[35] 卫小将:《精准扶贫与主体性塑造:再认识与再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第39~43页。
[36]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第289~295页。
[37]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31~136页。
[38]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39] 杨宜勇、吴香雪:《中国扶贫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5期,第2~12+126页。
[40] 何仁伟、李光勤、刘邵权、徐定德、李立娜:《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1期,第69~85页。
[41] 胡原、曾维忠:《深度贫困地区何以稳定脱贫?——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现实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2期,第7~12页。
[42] 陶园园、陶腾飞:《探究农村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知识经济》2019年第34期,第11+13页。
[43] 刘大伟:《教育改善贫困的证据:基于微观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第115~124页。
[44] 王尚武:《财政部就近期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答记者问》,http://www.cpad.gov.cn/art/2019/7/19/art_22_100441.html,2019年7月19日。
[45] 李钢、秦宇:《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5期,第118~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