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理论阐释:产业扶贫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印70年人类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人类发展指数的测算

1.指标的构建与计算

从长期来看,国家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层面的问题,仅靠经济发展是无法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全部问题的,如多维度减贫问题。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文发展报告》中首次引入非经济因素构建了人类发展指数以衡量联合国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一举措使得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又拓宽了一个维度,不仅包含经济方面的指标,也包含社会方面的指标。由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使用的人类发展指数在2010年调整了部分衡量指标,在跨越2010年时间维度上的研究不宜直接使用联合国所公布的数据。另外,中国和印度的领土相接、人口和民族非常多,并且都是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变成发展中大国,具有横向比较的基础。而且,从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基于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加客观地挖掘造成两国差异的根本原因。考虑到人类发展指数官方数据在指标上的调整和历史数据上的不足,本文借鉴李钢和张建英构建人类发展指数的方法,[5]指标体系见表2-1。

采用收入指数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并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来度量收入指数。用教育指数反映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并采用各阶段的学生入学率来测度教育指数。用寿命指数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并采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测度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寿命指数和收入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分别采用式(2)至式(5)计算。

表2-1 人类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

2.人类发展指数的资料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和《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其中,中印1990~2018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1960~2018年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以及1970~2018年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数据都来自世界银行。中印1950~1989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等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中国1949年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等数据来自中国1949年发布的《中国人口增长》;印度1947年和1951年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等数据来自印度1947年和1951年发布的《印度独立后的医疗卫生成就》,中间缺失的年份的数据用算术平均法估算而得。两国1950~1974年的年末人口数及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据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考虑到资料来源的非连续性,采用基年等比例平滑的方法调整不同来源的数据。其一,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的匹配过程中,按1990年不变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两国199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数值也不一样,因此先按1990年的数据等比例调整1950~1989年的数据。其二,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以1960年为界取自不同的来源,但是不存在量纲上的差异,因此不予调整。其三,综合入学率的数据也以1970年为界取自不同来源,因此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些处理:1970~2014年缺失的个别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缺失年份的估计值。1998~2005年中国小学入学率缺失严重且出现异常值,于是采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予以替代。1950~1969年的入学率用各级在校生数量除以各阶段学龄人口数计算而得;其中,中国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按1970年的数据等比例平滑,高等教育入学率按1973年的数据等比例平滑;印度的各级入学率都按1971年的数据等比例平滑。

(二)中印70年人类发展水平的分析

1.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相关指标的变化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相关指标的测算结果如表2-2所示。1950年以来,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呈递增趋势,到2018年增长了456.954%。从各项构成指标的结果来看,收入指数由1950年的0.140增长到2018年的0.843,增长率高达502.143%;寿命指数由1950年的0.156增长到2018年的0.862,增长率为452.564%;教育指数由1950年的0.158增长到2018年的0.819,增长率为418.354%。这表明中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都大幅提高。

从指数的平均增幅[6]来看,人类发展指数、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总体呈减速增长趋势,而收入指数呈加速增长趋势。人类发展指数在1950~196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16;1980~1990年增幅最小,平均每年只增长0.007。收入指数在1960~1970年增幅最小,平均每年增长0.003;2000~201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19。寿命指数在1960~197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26,1990~2000年增幅最小,平均每年只增长了0.004。教育指数在1960~1970年平均每年下降0.001,1950~196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30。这表明中国在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时期也十分注重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居民健康和教育方面较早地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

表2-2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相关指标的测算结果

2.印度人类发展指数相关指标的变化

印度人类发展指数相关指标的测算结果如表2-3所示。1950年以来,印度人类发展指数呈递增趋势,到2018年增长了274.479%。从各项构成指标的结果来看,收入指数由1950年的0.282增长到2018年的0.701,增长率为148.582%;寿命指数由1950年的0.154增长到2018年的0.740,增长率为380.519%;教育指数由1950年的0.164增长到2018年的0.715,增长率为337.976%。这表明印度居民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也都大幅提升。

从指数的平均增幅来看,人类发展指数、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在不同程度上呈减速增长,而收入指数呈加速增长。人类发展指数在2000~201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11,1970~1980年增幅最小,平均每年只增长0.005;收入指数2000~201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12,1970~1980年增幅最小,平均每年只增长0.001;寿命指数在1950~196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12,2010~2018年增幅最小,平均每年只增长0.006;教育指数在2000~2010年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长0.014,1970~1980年增幅最小,平均每年只增长0.003。这组数据表明印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较早地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发展教育。

表2-3 印度人类发展指数相关指标的测算结果

(三)中印70年人类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1.中印人类发展水平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7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变化方面共同的历史原因,而两国的横向比较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分析两国的长期发展之路,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变化中的国别差异。中国在人类发展水平上实现了对印度的赶超且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195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是印度的78.63%,1956年首次超越印度,1965年第二次超越印度,并且不断拉大与印度之间的差距,到2018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变成印度的117.06%(见图2-1)。从发展的速度来看,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各个年代的平均增幅都大于印度,尤其是在1950~196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年均增幅比印度大0.007,发展速度近似于印度的两倍。中印人类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在于两国在居民生活、健康和教育上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图2-1 中印人类发展指数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并整理。

第一,中印两国收入指数在1950~2018年发生了反转。1950年,中国的收入指数是印度的49.68%,1993年中国超过印度,2018年中国的收入指数是印度的120.32%(见图2-2)。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但是中印收入指数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1991年印度开始实施经济改革而改变。所以,除了中印两国实施经济改革的时间不同以外,还存在改革之外的因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图2-2 中印收入指数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并整理。

第二,中国的寿命指数于1955年超越印度,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印度的人均寿命差距就开始扩大。1950年,中国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平均为34.353岁,此时印度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平均为34.235岁。到1964年,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中国才真正拉开了与印度在居民健康上的差距。紧接着,中国继续加大对提升居民健康的投资,到1977年,中国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已经超出印度13年。1991年印度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之时,中国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已经高出印度10.889岁。2018年,中国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仍然比印度高出7.288岁。从图2-3也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拉开了与印度居民预期寿命的差距,尽管后来印度也在努力地缩小与中国在居民健康上的差距,但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知道,中国并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快才在居民健康方面表现突出,恰恰相反,中国是在居民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经济才开始高速发展的。

图2-3 中印寿命指数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并整理。

第三,中国的教育指数于1951年超过印度,而且在19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中国的教育指数在波动中不断发展。1950年,中国的教育指数是印度的96.638%,1952年以来,中印在教育指数上的最小差距是1963年的0.024,最大差距是1976年的0.218(见图2-4)。1950~2018年,中国在教育方面真正拉开与印度之间的差距是在1971~1980年,这十年正是中国实施第四个和第五个五年规划期间。那时,中国刚刚结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就能在与同样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度的较量中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佳绩实属不易,又怎么能说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高是因为经济发展得快呢?很明显,党和政府在发展的道路上不仅重视回报期段的经济建设,也十分注重居民的健康和教育事业。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对人力资本进行早期投资的思想领悟,以及党和人民在提高居民健康和受教育水平上所付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才有了如今拥有14亿人口且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

图2-4 中印教育指数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并整理。

2.造成中印人类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和印度之所以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李钢和张建英认为有历史、文化、制度、道路、政府和战略等方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国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更早和更好地进行了人力资本的投资。[7]这正好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思想和发展理念。

第一,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强于印度,而印度的服务业整体强于中国[8]。到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就已经确立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中国则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条长,上下游产业的联动性大,有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9];制造业的出口贸易还能带动服务业的就业[10]。服务业则能够充分发挥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吸收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本科以下学历劳动力的作用是有限的[11]。而且印度早期的工业化是由英国的新殖民政策所推动的。印度政府为了避免伴随外资而来的对本国经济的干预和牵制,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外贸政策,这对本国的朝阳产业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也给印度政府带来了巨额的债务。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利用工农业剪刀差的基础上,由自有积累完成的,所以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稳步前行。[12]

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高目标,注重发展中的公平性与和谐性,而印度的发展在兼顾公平性与和谐性上存在根本不足。中国彻底地废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人人平等的三民主义国家,而印度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印度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反而被普遍接受。由于社会普遍存在不平等,妇女的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新生儿的质量和数量就不能保持在和谐的范围之内,这势必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印度人口专家的相关调查显示,妇女文盲率越高,结婚年龄就越低,生孩子的比例就越高[13]。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孩子数量和所能接受到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是成反比的。而印度是不限制生育的,这就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导致其越不重视教育。中国在1971年开始将计划生育纳入国家发展计划,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地位的高低与其贫富程度息息相关,一般妇女地位越低,贫困程度就越严重。

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为前提的,而印度尝试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是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以不彻底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为背景的。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中国和印度的土地改革出现了两种结果。中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再以农村集体所有的形式划分给农民,这使得广大贫苦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有了安身立命之本。印度虽有进行土地改革,但除了消除柴明达尔地主制度中剥削性最大的部分以外,并没有对私有财产制度发动正面的攻击,国家不征收自耕地给土改留下了很大的制度漏洞,结果使土地改革半途而废[14]。“只要居民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议会民主的灵丹妙药就是虚幻的。综观整个第三世界,还没有一个正面的例子能够说明自由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议会民主主义制度相结合,在根除农村贫困和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方面是成功的。”中国所建立的土地公有制是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先发展制造业的制度基础,而印度因土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所导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使其后来推行的许多社会主义计划无法实施。

第四,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其一,印度是多元化文化,而中国的文化具有统一性。中国以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这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区域流动和就业。而印度仅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就有18种,语言的多元化在各地方形成了天然屏障,给人口流动和基础教育普及带来了较大难度。其二,印度的宗教文化浓厚,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内部冲突的主要根源,而且某些宗教宣传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坚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其三,印度的种姓文化根深蒂固,在没有平等地位可言的国家谈人人平等和缩小财富差距是不实际的。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讲究人人平等,民族团结互助,因此在普及基础教育、推广全民医疗和脱贫攻坚战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中国和印度的人类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有发展道路的原因,也有制度、发展理念和文化的原因。中国能够在70年的发展之中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中国长期坚持脱贫攻坚事业紧密相关。中国和印度在扶贫事业上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国家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