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完美的记忆
“我的记忆力有问题……”邮件中说。詹姆斯发出了一声疲惫的叹息,他源源不断地收到这类电子邮件……
詹姆斯·麦高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神经科学教授,也是世界顶尖的长期记忆专家之一。但是,这个身份的缺点之一是他会收到很多陌生人的电子邮件,这些人丢了一次钥匙,就立即认为自己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因此,他对于最新收到的这封邮件的处理方式与之前一样:如果发信人真的担心有问题的话,把他(她)转介到可以进行相关测试的诊所。
但吉尔·普赖斯立即给他回信说不行,她需要他。詹姆斯翻了翻白眼。但吉尔紧接着说了一句话,让他停了下来,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吉尔重复了一遍她的记忆问题……
她的问题是,她无法忘记事物。“她可能是个疯子。”他想。但是管他呢。所以当吉尔前来赴约时,詹姆斯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那是一本列出20世纪所有大事件的参考书。他随便翻开一页,问道:“罗德尼·金是在哪一天遭到洛杉矶警察殴打的?”
吉尔毫不犹豫地说:“1991年3月3日。那是一个星期天。”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她都回答得无懈可击。詹姆斯很惊讶。吉尔回答这些问题就像回答她叫什么名字那样迅速。他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但随后她答错了一个问题。詹姆斯放松了下来,看来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地不可思议。“对不起,吉尔,伊朗人质危机发生在1979年11月5日。” 但吉尔摇了摇头。“不,是发生在4日。”于是詹姆斯查阅了另一个参考资料……
吉尔是对的,那本书错了。之后,詹姆斯意识到,吉尔能够几乎毫不费力地记得她成年后的每一天里自己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事,和谁在一起,以及感受如何。但吉尔近乎完美的记忆是自传式的,因为她只记得那些直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记得她所读到或者学到的一切。而且,坦率地说,她在学校里成绩也没有特别好。不过由于吉尔是一个新闻迷,所以她能够记住詹姆斯拿的那本书中的事件。
詹姆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2006年,他发表了论文《一个不寻常的自传式记忆案例》,介绍了对吉尔的研究。最初,他将她的情况命名为“超忆症”,后来它被称为HSAM(highly 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超级自传式记忆)。
这项研究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数百万人听说了HSAM,成千上万的人开始联系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声称自己有这种病。詹姆斯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测试他们,然后意识到这些人要么是搞错了,要么是在发疯或者在撒谎……但其中3个人没有。詹姆斯感到很兴奋。现在,他可以着手揭开HSAM的神秘面纱了……
平均来看,他们那些可以被第三方验证的记忆中有87%是准确的。想象一下,让你回忆20年前的某一天,10次中有9次你能说出那天你做了什么,和谁在一起,甚至你的感受如何。詹姆斯越来越清楚HSAM的工作原理,这与他的预料相反:这些人并不擅长记忆,他们只是不擅长遗忘。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消逝,而他们的记忆不会,每一天都像昨天一样清晰可见。
詹姆斯发现拥有如此不可思议的记忆有其温情的一面。患有HSAM的人描述了他们的“旅行”——就像看电影一样,穿越时空,重温他们的完美记忆。吉尔的丈夫已经去世了,但毫不夸张地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和他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很令人羡慕,对吗?但也许并非如此……
当被问及时,詹姆斯说吉尔不想有这样的记忆。嗯?亲爱的读者,你要知道,当吉尔向詹姆斯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时,她并不是为了和他谈论自己的“天赋”。她联系他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受到了诅咒,她想要获得治疗,想要摆脱它。
几十年来,吉尔的完美记忆一直困扰着她。它就像一个恶魔般的非自愿搜索引擎,用搜索结果将她淹没。当听到电视上提到了一个日期,她的头脑一下子就回到那一天了。她无法停止记忆的洪流:分手场景、错误决定、各种各样令她后悔的事。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最好是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的大脑是有偏见的。有时,这些偏见是为了我们自己好。许多人以为记忆运作起来就像一台完美的摄像机,但事实上,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扭曲。我们会忘记细节,重构事件,或者改变叙述,使自己成为正义的英雄或者无辜的受害者。我们会忘记坏事,记住好事,这有助于我们释怀和自我疗愈。但吉尔不能“以新的眼光看待事件”。她的记忆就是一台如上文所说的完美的摄像机。她无法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忘记细节,或者推掉责任。
而这似乎还不是HSAM最糟糕的诅咒。当一个拥有完美记忆的人要和那些没有完美记忆的人打交道时会发生什么?对此,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人喜欢百事通。”你有没有这样一位伴侣,他从不放过任何旧账,对你的过失总是记得一清二楚?那么,请把这一点放大10亿倍。
奇怪的是,从逻辑上来讲,患有HSAM的人说的是对的,也就是他们大多数时候可能是正确的,而你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没有人喜欢犯错,特别是当他们的确错了的时候。我们天生期望能够互惠互利,分担责任,保持平衡,即使严格来说,我们有时不配拥有这些权利。当事实确凿时,“大多数时候,你都对,所以现在轮到我是对的了”这句话从理性上来说是没有道理的。完美的记忆不是民主的,但关系确是如此。在美国《60分钟》电视节目的访谈中,一位受访的HSAM人士说:“原谅与忘记……好吧,二选一也不算坏。”
那期节目召集了一群患有这种疾病的成年人。几乎所有人都是单身,也都没有孩子,除了一个人以外。是的,玛丽卢已经结婚了。事实上,她结了3次婚。HSAM患者比尔·布朗说,在他所认识的55位患有HSAM的人中,只有两个人的婚姻是美满的。而他所接触过的每一个HSAM患者都与抑郁症作过斗争。
可以肯定地说,你没有患上HSAM,因为到今天为止,世界上只有不到100名HSAM患者被确诊。(如果你真的有这个病,你会清晰记得你被确诊的那一天。)但在某一细节方面,我们都有这个病。让我们来看看HSAM这把双刃剑为什么是我们理解第一印象的秘密武器……
* * *
每个人都告诉你第一印象很重要。你猜怎么着?他们是对的。许多研究表明,不仅在最初的接触中,而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一印象都具有巨大的影响。第一印象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它引发的瞬间判断能够预测选举结果。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以及脸部心理学专家亚历克斯·托多罗夫说,仅仅问人们“哪位候选人看起来更有能力”就能在70%的时候测准谁会在政治竞争中胜出。这一效果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再重现。另外,招聘者在面试前对求职者的印象与面试后对他的印象之间存在着强关联,这表明双方的最初接触可能是决定求职者能否获得新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有句格言是“不要以貌取人”,不管这条建议是对是错,它都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我们确实以貌取人,快速且本能地以貌取人。我们真的是不由自主地这么做了。而这里的“貌”通常是指某人的长相。我们能够在100毫秒内对某人的自信心、吸引力、能力、可爱度和可信度做出判断。而且,就像读心能力一样,我们并不会因为与对方接触了更长时间而显著地改变我们的观点,我们只会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
更有趣的是,我们做出的这些判断不仅快速,而且还很一致。如果我认为某张脸庞值得信赖、有支配力或有能力,很可能你也会这样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判断不是理性的,但我们没有时间深思熟虑。这些判断通常是基于大家共有的观念,同时,在较小程度上也基于我们与他人打交道的个人经验。
关键是,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出奇地准确。人们不仅常常对第一印象做出一致的判断,这些判断还具有惊人的预测能力。即使只是头一次看到某人微笑,就足以让观众对于此人10个基本人格特质中的9个做出具有2/3准确率的预测,不管这些特质是性格外向、自尊心强,还是有政治偏好。
你也很擅长在短暂的邂逅中本能地判断某人的做事能力。人们在观看一位老师的无声上课视频30秒后,就能够预测学生对这位老师的评价。若观察某人5分钟,准确率可提高至70%。我们可以从简短的行为片断中凭直觉判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这一能力在许多方面都很强大,包括判断对方是否聪明、富有、无私,或者对方是不是个精神病患者,这些判断都比随机猜测更为准确。同样,这些印象并不是依靠理性产生的。这意味着你思考得越少,反而越准确。
有些人可能会说:“感谢老天,我们可以简单地相信自己的直觉了。真是松了口气。”别急,在这儿我们谈论的仍然是人类,没有什么关于人类的事会是那么简单的。确实,我们的直觉很好,好到有70%的准确率。可如果你的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全是D,你会高兴吗?我猜不会。
另外,毫不奇怪的是,不准确的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得归咎于大脑的偏见。我们在这里说的不一定是种族偏见或者性别偏见,而是植根于脑灰质的基本认知偏见。这些偏见通常也是认知捷径。进化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快、更高效,但是牺牲了准确性。
这就是为什么长了娃娃脸的人能够逃脱谋杀罪的惩罚。我可不是在打比方。研究表明,在长了娃娃脸的人被指控故意伤害的法律案件中,他们更有可能打赢官司,但在被指控过失犯罪时则更有可能败诉。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能够预料到孩子会犯错,但很难相信他们就是邪恶的杀人犯。我们的大脑会把这一点延伸到长着娃娃脸的成年人身上,这个过程被称为“过度概化”。但是长了娃娃脸的人真的更无辜吗?并非如此。长着娃娃脸的年轻男性“在童年和青春期早期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性。他们在青春期早期会吵更多的架,撒更多的谎,在青春期后期会更加独断,更有敌意。所有这些都与人们对长了娃娃脸的人的印象相矛盾”。
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偏见,那你可能就错了。因为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对所认识到的偏见有一种偏见。即使你向人们指出并解释这些偏见(就像我现在做的这样),人们通常也只会在别人身上看到它们,却认为自己是客观的。更复杂的是,有些偏见是有帮助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偏见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的时候,你在逻辑上的预期是正确的,即消除这个偏见会降低你预测的准确性。
我们可能会产生千千万万个认知偏见,我没有办法简明扼要地解释所有这些偏见。但是,当涉及第一印象时,我们主要需要与之战斗的是验证性偏倚。我们倾向于寻求并偏爱那些与我们已经持有的信念相一致的观点。我们并不检验自己的理论,我们只是寻找信息来巩固我们已经决定的立场而已。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可以注意到其他人(和你自己)一直以微妙的方式持有这种验证性偏倚。对于能够证明我们理论的信息,我们的标准就会降低,而对于反驳我们理论所需要的证据,标准就会提高。(“400项研究说我错了?那么我应该继续寻找……找到一项说我是正确的。看来我找到了答案。”)这就像我们前文所说的冷读术:我们只记住自己说对的内容,而无视所有没说对的内容。每个人都会这样做,是的,也包括你。没有人觉得自己有问题,而这就是问题所在。
正如研究者尼古拉斯·埃普利所说: “你的第六感的速度很快,而且不太愿意再猜第二次。”一旦我们在脑海中给某人编织好一个故事,我们就很难再去更新它。这使我们对第一印象这把双刃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称之为“第一印象悖论”。
第一印象一般来说是准确的,只是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在第一印象方面,就像患有HSAM一样,我们不会改变记忆。我们就像是被锁定在先前的判断之中一样,而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关系。我们经常思考群体刻板印象的坏处,但我们对于个体也有刻板印象。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人时,你觉得他长着一张“不值得信任”的脸,所以你比平时表现出更冷淡的态度。而由于你对他保持距离,因此他对你也保持距离。他的这种合理反应引发了你的验证性偏倚:“瞧,我就知道他不是好人!”现在你们对彼此都有了戒心。所谓“气场不合”,就是你能得到的最科学的解释。
有些人说,他们会更新自己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当然,有时我们确实会这么做。但是,这种表象之下隐藏着狡猾的一点:在得到关于某人的无可争议的新信息时,即使我们的显性印象会改变,我们的隐性印象也不会改变。换句话说,你那些理性、基于证据的观点可以改变,但你对于这个人的感觉完全不变。第一印象总是挥之不去,即使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克服了它。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消除第一印象所带来的偏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牢记前文所说的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人心的因素——动机。比起努力提高你的读心技巧,不如集中精力提高对方的可读性,这会带来更大的改善。
但关键是,我们要抵御验证性偏倚所形成的可怕黑洞。我们的大脑会在几毫秒内开始形成关于某人的观点和故事。这没什么关系(也不可能停止),但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我们的假设进行验证,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我们获取到的第一印象。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验证性偏倚呢?这里有3个关键步骤。
1. 负起责任
如果你对某人的看法可能会导致他(她)被判处死刑,那么你会放慢脚步,更加深入地了解案情。在盖棺定论之前,你会再三检验你的准确性。心理学家阿里·克鲁格兰斯基的研究表明,当我们设定严格的责任制时,我们就会在彻查证据之后再得出定论。一个有趣的方法是把这个过程视为一个游戏:你向自己发起挑战,看看自己能否形成更准确的观点,并对此负责。
2. 在下决定前保持距离
在玛丽亚·康尼科娃的精彩著作《福尔摩斯思考术》中,她详细阐述了纽约大学心理学家雅各布·特罗普的研究,展示了为何保持一定距离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和客观:“那些被告知后退一步,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待情况的成年人会做出更好的判断和评价,他们也会有更好的自我评估和更少的情绪反应。”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技能,来更准确地评估新认识的人,并抵御我们的大脑立刻形成第一印象的冲动。
3. 考虑反面情况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只记住我们说对的内容,而无视那些没说对的内容。如果我们想做出改进的话,就必须强迫自己考虑那些被忽视的内容。保罗·纳斯把这种态度发挥到了极致。他说:“如果我有一个想法,并且有观察结果支持这个想法,比起把它拿出来亮相,我会先以不同的角度审视它,并试图驳斥它。只有当它幸存下来时,我才会开始谈论它。”这也许就是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
从长远看,你还可以通过更好地了解你的个人偏见来获得改善。你经常会犯哪些错误?你会过快地假设别人与你相似或者与你不同吗?你太容易轻信别人,还是疑心过重?努力调整你一贯持有的偏见是一个不错的改善方法。
最后想说的是,在我们对于验证性偏倚的小小探索中,有两个非常实用的重点。首先,听从那条你已经听过无数遍的建议: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现在你知道它是多么地重要了。确保你向对方展示的是你性格中希望别人不会轻易忘记的那一面,因为他们真的不会忘记。(不过,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混蛋,而且马上要跟我第一次见面,请直接表现出混蛋的样子。这会帮我大忙的。谢谢。)
另一件需要记住的事是:再给别人一个机会。如果不采用这个策略,你最多只有70%的准确率。也就是说,在你遇到的每10个人当中,你至少会对其中的3个人做出错误判断。而且实际情况会比这更糟糕。正如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吉洛维奇指出的,假设你遇到的是一个好人,只是他今天过得很糟糕,给你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那么,你会怎么做?你以后会避开他,不给他机会来证明你的第一印象是错的。但如果某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很好(无论这个印象是否准确),你会试着花更多的时间与他相处,这让你有机会进一步评判他,不管判断结果是好是坏。而这就会导致你给出的负面判断会比你给出的正面判断更不可靠。研究还表明,我们给出正面判断的评判门槛比给出负面判断的评判门槛高,而且比起负面印象,我们获得的正面印象更容易被扭转。如果你决定以后都躲着某人走的话,此人在你这里就没有“上诉”的机会了。
读完上文,你的第一印象所带来的直觉判断可能会变得更准确了。但总的来说,像读一本书那样去识人仍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对我们来说,那样被动地识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能从这些研究中得出哪些提示来获得改善呢?每当我们试图了解某人时,他都有可能误导我们。那么,我们该如何对付这样的“骗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