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语文书:往事与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编 忆故旧

散文中有一类以“怀念”为主题的文章。

怀念亲朋故友的散文所表达出的浓重情感发自作者的内心深处,无限悠悠。这种散文往往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感人肺腑。我选编的这些散文,既有作家对亲人的爱、对友人的念,也有大时代的跌宕变化、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人们在经历生离死别后,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往往特别强烈,如巴金先生的著名散文《怀念萧珊》。每次阅读这篇散文,我都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萧珊是那么好的一个人,是一个友爱和善良的女子,却被邪恶的人和那个时代迫害致死,不能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走到人生尽头。在“文革”动乱年代,以革命名义迫害巴金和萧珊的那些人,身体里都住着可怕的魔鬼。巴金先生的文字火热,其内心却是宽厚的:他沉痛悼念爱妻,愤怒控诉“文革”,却宽恕了迫害他们的人。

怀念朋友是一种悠远的思忆,如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忆翔鹤》。这篇文章回忆了沈从文先生年轻时在北京的生活和朋友之间的情谊。因内心有理想、身体有激情,青年们过着贫困而快乐的生活。青年翔鹤是一位友好、友爱、快乐、热情的朋友。这位热情的朋友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沈从文先生行文平和从容,不见激越,我们却能从中感到情感起伏、暗流泉涌。

对忘年交大朋友的怀念是另外一种风格,如黄永玉先生的散文《我少年、青年、壮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黄永玉先生老而弥坚,他的文字诙谐有趣,其叙事方式也别具一格。他对自己和友人都怀着天真的心,不怕挖苦自己和时代同辈。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影响了还在湘西老家急着长大的儿童黄永玉,影响了到厦门集美学校念书、一个人闯荡江湖的少年黄永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打破了学生们平静的生活,青年黄永玉被迫随学校从沿海的厦门转迁到山里的安溪县。后来离开学校,辗转谋生,他又从福建来到江西,加入了一支抗日宣传队,结识了自己的偶像张乐平先生。这样结下的忘年交友谊持续了半个世纪。在这篇散文中,各种艰难困苦如水般在黄永玉先生的笔下流过,在逐渐变老但幽默依然的张乐平先生的身上流过。这篇文章是对漫长友情的追忆,读来温暖、谐趣而悠然,最值得珍藏。

关于对老师回忆的文章,我们可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沈从文先生经历坎坷,创作独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流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作勤奋,几乎是自学成才。他没有上过大学,却当上了大学教授。他在课堂上教授写作,面对各地前来求学的青年才俊,不是高高在上地训诫、教导、灌输,不是背诵满分作文,也不是甩下几个作文套题模式,自己就高蹈而去,而是自己拟了题目后,跟学生一起写。这种具体探索和互动,对初学写作的学生起到了直接而正面的影响。他教过的学生中,有汪曾祺这样风格独特的大作家。沈从文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读到学生写出的好作品,就写信将其推荐给全国各地办刊物的作家和编辑朋友。那时西南联大的老师们大多经济困顿,沈从文先生也不富裕,而他却总拿出钱来替学生寄很多的信。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良师,而且是益友,更是急公好义的侠士。

本编选入六篇文章,有长有短,含义丰富。这些文章都不是语文教材的标准短文,阅读时需要耐心体会。

阅读长文章是现代人的必要修养。长文章有足够的信息量以及严密的逻辑体系,能让如饥似渴的人真正地“吃饱喝足”,这不是短文、段子、笑话所能达到的效果。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大多是短小的抒情文、记叙文,这种语文学习容易培养学生的惰性。还有些课文是裁剪长篇散文,只选取其中的片段,这对好文章是一种曲解和伤害。

很多中学生学过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课文节选版,却从未完整地读过《我与地坛》;很多小学生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扬州小吃》,知道他爱吃扬州干丝,这篇文章写得很详细,让人觉得朱自清像个“吃货”,而这篇文章不是朱自清写的。朱自清写过《说扬州》,还写过《我是扬州人》,这两篇文章回忆的是他在扬州的生活和记忆,展现了他对扬州的日常生活、人文生态有一种很特殊的情感。“扬州小吃”只是他文章里关于扬州生活的一个章节。在学完这篇在截取时有多处被窜改的《扬州小吃》的课文后,一定要再读完整版的《说扬州》,这样才会对作家的整体写作风格,以及对扬州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篇《说扬州》,我把它的完整版重新选入了《这才是我想要的语文书:故乡与亲友》,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本编选入的六篇散文,情感真挚、语言准确、表达自然,写亲人、朋友和师长都细腻而生动。好好阅读,慢慢体会,所得必丰。

选择长篇散文,一是因为这些作品非常好,除了遣词用句的诚挚、自然、准确、动人,还广泛涉及历史、文化、哲学、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可以对中学生做目的性较强的阅读训练,让他们脱离教材体文章的约束,进入更广阔、更丰富的散文世界。

在中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他们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训练,除了读教材课文,只看些网络轻小说、轻散文,那么他们到大学毕业都会缺乏阅读长散文的经验,就很难养成阅读好文章的习惯。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就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再读书了。人的一生很长,缺乏有效的深阅读经验是很遗憾的。

阅读长文章,要以中等速度一次读完,再慢慢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无须划分段落,写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做“寻章摘句的小雕虫”。觉得喜欢,可以反复读。

在六篇选文中,《怀念萧珊》和《我少年、青年、壮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写人的一生;《忆翔鹤》和《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写人生某个时期的一些片段。在具体阅读时,可以体会其中的不同。作家龙冬写的关于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是从年轻人眼中的良师益友的角度出发的,同时表达出了这位长者的独特个性。古典文学名教授谭帆写的关于徐中玉先生的文章,通过平时、确切的例子来表达他对前辈学者的尊敬。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