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苹果流量生态:解锁App流量新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刷词的红利期

2013年,由于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其信息更多来自社交媒体(Qzone、Facebook、Twitter、微博等),对新应用的发现也来自社交网络。

这时候,App Store上的流量分布也发生了变化。用户更多地通过搜索来获取App,不再单纯地跟随榜单推荐。这是用户环境的变化。

这个时间大概是2014—2017年,苹果的官方数据表明:65%以上的下载量来自搜索。随着苹果出货量的加大,App Store的数据量级也变得非常大,到后期榜单已经刷不动了,或者说“得不偿失”。除了少量的分类榜(诸如付费榜)还会再刷,优化榜单的玩法告一段落。于是,ASO的玩法由优化榜单(也叫刷榜)变成了刷词(也叫刷关键词)。

此时,还出现了一个需求端的变化,那就是资本泡沫注入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创业者和资本蜂拥而入,一方面似乎有烧不完的钱,另一方面各个赛道的开发者(广告主)只有一个胜出,而且赢家通吃,导致开发者在购买流量的问题上失去理性:在购买流量上不计成本,同时由于企业快速发展,内部管理跟不上,从而给鱼龙混杂的ASO行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刷词成为ASO的核心玩法是由多个条件促成的。一方面,流量在这里,用户在这里,所以广告主的需求就在这里;另一方面,供应也在这里。

前面一节提到,在早期发展出的一些社群、游戏SDK以及“专业”的积分墙媒体,为刷词的需求提供了大量的供应。它们既然能在一个指定的时间段到榜单上下载某个App,也能在一个指定的时间段搜索某个关键词,然后点击下载某个App。

运营这股下载力量和流量渐渐地形成一个专业分工,从ASO基础优化中分离出来。迄今为止,苹果尚未定义其性质,仍将其作为正常的用户流量看待。事实上,这些用户在下载、完成了激励任务之后,仍有不少比例的用户持续使用该App,有打开、浏览、付费等关键行为。所以,这些用户的下载依然被认为是真实的下载。但是,专业组织和运营的“媒体”未来就不好说了,它们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苹果的新规则,否则可能成为被监管的对象。

这个领域的灰色地带依然在“机刷工作室”,工作室与苹果的监管在某种程度上就像猫和老鼠,在苹果的监管之下,工作室的机刷业务被压缩,于是它们“研究”出一套刷词的“方法论”——刷词的成本可以预先评估,成本可控,效果可见;刷词这项活动变得可以交易,其效果虽然不能直接量化,但可以间接量化,即关键词搜索结果排名的变化,所以这个交易可以交付,可以核销。

在某段时间,由于苹果的监管滞后,刷词的供应端主要来源于机刷,导致积分墙业务一度萎缩,后来随着苹果监管的加强以及公安执法力度的加大,机刷被打击得很厉害。随着互联网红利过去,广告主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下降,积分墙的成本就显得比较高,所以积分墙和机刷又呈现出勾兑的趋势。

回到ASO的玩法上,在这个时期App Store的流量回到了搜索,而搜索关键词的流量又落到了排名前三的App上,它们大概能瓜分超过90%的用户搜索流量。因此,广告主的需求都是在某个时间段让自己的App进入某个关键词的前三名。那么,选词就变得很关键了,并非所有词都能做到前三名,需要选择跟自己相关性比较大、搜索指数(Priority)合适的关键词。

在刷词红利期,ASO玩法的特点如下。

(1)优化前的准备。针对产品进行多维度的元数据优化,包括本地化、ASO素材制作、应用描述等维度。

(2)选词。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维度进行筛选,选到合适的词,判断什么词适合进行ASO优化,什么词不适合进行ASO优化。

(3)配量以及打法。围绕什么热度的词,配备什么样的量,这些量分别用在什么时间节点上,以及维持排名的量级与打法,开始出现了一些以经验为主的方法论。

(4)其他:出了问题如何应对。

这是具有中国移动互联网特色的ASO玩法,也是ASO灰色产业链最为庞大的“高光时刻”。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苹果作为生态的统治者,不断地在中国市场使出自己的监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