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算与控制(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预算管理的认识误区

预算管理是一个容易理解的名词,但是现实中越容易理解,越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口口相传,从中加入较多个人理解甚至完全谬误的内容。预算管理中的认识误区很多,一一列举也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处仅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解释。

一、预算是全员参与吗?

自从预算一词前被加上“全面”这个定语,很多人认为既然是全面管理,那么预算是“什么都管,什么人都参与管理”。但是,全面预算果真如此吗?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它具有全额、全程、全员的特点。“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财务预算,还包括业务预算、筹资预算和资本预算;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全员”是指预算过程涉及全员,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每一个参与者都要建立“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是指企业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

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全面”,不是全员参与、全员动员的群众运动,而是企业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在预算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就是企业利用预算对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二、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吗?

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

随着管理的计划性加强,全面预算逐渐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的。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

首先,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行为,必须由公司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其次,预算的执行主体是具体部门,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内容只能由具体部门提出草案。所以,全面预算并非是仅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在实务中,认为预算是一种纯财务行为的看法是无法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的,必须明确企业的董事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全面预算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不过也得注意将预算指标独立于会计核算系统之外的倾向。如企业安排部门费用预算时,不应仅考虑付现费用的预算,而应从财务会计角度将付现费用和非付现费用一并考虑,在安排收入预算时,不应仅考虑新增供货合同的情况,而应从会计对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角度,充分考虑原有合同在预算期间的执行以及新增合同在预算期间的实现情况,等等。

总之,虽然预算一般最后会体现为财务指标,但是财务部门也是预算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层和业务执行层之间的战略沟通工具,财务来主导必然会影响其作用。当然,财务部门在预算的某些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资金以及提供分析数据方面。

三、预算能否批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对预算结果的满意度吗?

预算草案上报后,预算的审批就成为关键。预算审批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争论过程。实务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在审批预算草案时,多以预算结果满意度作为是否批准该预算的主要依据,只要预算结果在管理层可接受的满意程度之内,预算就会被批准。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在预算管理中的表现,不符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满意度的高低无法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也容易产生腐败。

为了使预算能真正起到细化战略管理的作用,预算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假设或编制依据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企业预算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吻合。也就是说,预算审批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而不能只注重预算结果。因此,在审批预算时,企业管理层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与预算内容有关的部门的专业人员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问题,并由预算编制单位进行答辩,最终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综合考虑,决定是否批准预算草案。

四、预算与预测一样吗?

预算不等于预测。预测是基础,预算是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的对策性方案。可以说,预算是针对预测结果采用的一种预先的风险补救及防御系统。预测是预算的前提,没有预测就没有预算。有效的预算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预测是根据经济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做出科学预计和测算。从财务预测角度出发,它所涉及的内容包含投资预测、销售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和筹资预测几个方面。而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从财务预算角度考虑,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

简言之,预测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通常是针对未来某一段时间,进行一个大致的估计,如国民经济增长率预测为8%;预算则需要有完整的过程,需要根据一定的依据、资料、方法来进行细致计算、推论,得出相对细致准确的计划。

五、预算是精确的吗?

预算是企业对未来(一般指下年度)行为的一种计划安排,在预算确定中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尽管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影响,并进行了合理的估计,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计指标仍存在差异,甚至差异很大。管理层总是希望预计值与实际执行结果尽可能接近,最好是能吻合,能够不偏不倚地落实既定方针。但执行的结果往往是,要么远远超过预算指标,要么大大低于指标,很少有企业能够使预算指标同实际执行结果接近或吻合。这种现象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①实行超计划奖励的企业,为了能较多地完成预计任务,往往编报较低的预算草案并给预算审批留下足够的“加码”空间,使预算能够轻松地完成;②在实行以经营目标作为任免主要经营者依据的企业中,预算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当预算无法完成时,预算编报单位又会以各种客观理由为借口为自己开脱。

如何使预算指标真正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并减少乃至取消讨价还价行为,是管理层非常棘手的问题。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定在什么位置,预算编报单位应该心中有数,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往往无法合理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于是讨价还价在所难免。因此,要求预算单位短时间将预算确定得很准确也不现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国外学者为解决预算失真问题而提出的激励引导模型值得我们借鉴。激励引导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优化对预算编制单位的报酬制度,引导出正确的预算信息,该模型称为 New Soviet Incentive Model。根据该模型,管理者的收入分为三部分:①基本报酬B0(与业绩无关的报酬)。②基本奖励βYh(Yh表示预算编制单位上报的预算值,β表示依预算上报值确定的基本奖励系数)。③附加奖励或惩罚α(Y-Yh)或γ(Yh-Y)(Y 表示实际业绩,α表示实际业绩高于预算业绩时依超额部分确定的加奖系数,γ表示实际业绩低于预算业绩时依未完成部分确定的扣奖系数,而且三个系数存在0<α<β<γ的关系)。按照该报酬激励引导模型,假设预算编报单位认定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好业绩为 Yh,则他只是在预算制定中报出 Yh 的业绩,才可使其收入最大化,报出的业绩无论高于或低于 Yh 都会减少其收入。当企业采用了此原理实施预算管理后,预算准确度会随着一个个预算周期的增加而提高,但也不可能做到精确。

六、预算是企业的一种束缚吗?

预算不是精确的,也可能是不准确的。预算一旦不准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它不仅未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执行者放弃目标?

正是因为预算的不精确甚至不准确,管理者可能以此为理由来否认预算管理。其逻辑是预算管理将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装进了一个预先设定的框架里,这将限制企业的灵活性、束缚企业的手脚。企业面对的是市场而不应该是预算,企业最终接受的是市场的选择而不是企业的选择。

上述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在现实中,预算管理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企业年度预算销售额为10亿元,到10月编制下年度预算时,前三季度的销售额有可能有两种极端情况,一是仅完成4亿元,二是已经完成9.9亿元。第一种情况下,销售部门必然选择“摔破罐”的方法,要么接受完不成任务的现实,要么选择将大量的销售和利润转作留存。第二种情况下,会出现“棘轮效应”倾向,如果本年继续苦干,虽然今年能拿到数量可观的奖金,但是会给明年造成一个更大的预算基数,销售部门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停止努力,人为将销售和利润转移到下一年。可以看出,无论能否完成,销售部门的行为是类似的,即停止本年的努力,人为延迟收入和利润。如此作为,对企业和股东都是有害的。对企业而言,这两种做法人为地降低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缓解了竞争对手的压力;对股东而言,这两种做法人为地延迟了利润和现金流的时间,降低了企业价值。

上述问题能否成为否定预算的理由,或者预算管理中能否避免上述类似问题的发生?答案是肯定的。预算当然可以解决“棘轮效应”和“摔破罐”的行为,实际操作也不烦琐,即通过多制定几个预算目标来解决。

预算目标应该有上、中、下之分。下等目标可称为“保守型”目标,是一个保底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都实现不了,责任人承担相应后果。当然如果企业所有人都按照“保守型”目标执行预算,那么这个企业也无发展前景可言,企业要进步必须有中等目标。

中等目标可称为“进取型”目标,就是说执行者要付出一定的辛劳才能达到的目标。进取型目标的制定可以参考“二八”定律。二八定律亦称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等,在很多学科有不同的解释。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件事情有80%成功的可能性时,大多数人都会去做;当可能性低于80%时,就逐渐有人放弃;当可能性低于70%时,大部分人将选择放弃。因此,制定“进取型”目标的关键是找到“80%”的节点,保证目标对大多数人的激励作用。

如果所有人员都按照“二八”定律行事,企业会有较快的发展,但也很难成为微软、苹果公司那样辉煌的企业。“进取型”目标可能会扼杀组织内创造奇迹的可能性,因此企业有必要制定一个上等目标。上等目标可以称为“挑战型”目标,与“进取型”目标相反,成功的可能性只有20%,但高难度也可能带来高收益。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等级的目标,不一定仅分为三等,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当然也并非多多益善。

七、财务制度和预算是一回事吗?

财务制度是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制定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企业根据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而制定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前者称为国家统一财务制度,后者称为企业内部财务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一般应当包括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利润管理制度。其中,资金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资金指标的分解、归口分级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信用制度、收账制度、进货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包括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费用审批权限、成本降低指标以及分解等;利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利润分配程序、利润分配原则、股利政策等。

在国家统一财务制度方面,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两则两制”的说法。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施行,其后发布了分行业的10个财务制度和14个会计制度。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该通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对财政财务活动的管理方式、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规范职工激励制度、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那么,财务制度和预算是不是一回事?有人认为,财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预算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但是财务制度与预算管理存在差异是肯定的,从传统财务制度向预算管理的演进,是企业管理逐渐科学化的一种表现。就传统财务制度而言,它是一种事先的规定,比如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等的标准,一旦超标无法报销,导致的结果是有些部门为了节约费用,削减了一些必要的活动,从而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企业是否允许一些特例存在?什么事件应该归类为特例?如果是特例,标准该如何制定?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是否还会调整标准?种种原因,最终会导致“事前的规定”变成“事后的管理”,而事后管理最无效。在事后管理无效、事前请示无意义的情况下,“总量管理”的方法应运而生,即事前确定一个费用总的额度,额度内由执行部门控制,这实际上就是“预算管理”。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是财务制度发展的产物。

八、预算管理中的“韦尔奇死结”

杰克·韦尔奇在其《赢》一书中提及预算管理时是这样评价的:预算是美国公司的祸根,它根本不应该存在。制定预算就等于追求最低绩效。你永远只能得到员工最低水平的贡献,因为每个人都在讨价还价,争取制定最低标准。

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韦尔奇死结”现象很多,最典型的有两种,一是花钱越来越多,二是做事越来越少。

第一种情况源于“总量控制”下的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其会进一步引发“年初抢指标、年末抢花钱”的现象。这也是定期预算和增量预算的重大弊端之一。经过几年的“两抢预算”,企业业务量增长会远远落后于费用的增长。

第二种情况源于企业对第一种情况的反制,其还会引发执行部门的进一步反制,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企业要控制费用,经常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甚至将费用与目标的完成程度挂钩。执行单位在完成保守性目标后便不再进取,少花钱、少办事甚至演化为不花钱、不办事。

其实,“预算是祸根”的说法等于输棋后把棋子当成弃子,预算管理中的弊端不应该通过“废除预算”的方法来解决,而应通过滚动预算与零基预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法我们将在第四章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