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思维版):泛产品经理的精进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产品经理的“日常”

看了这些性格加分项,如果你觉得“说的就是我啊”,那么我们就接着聊产品经理的日常,看看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1.4.1 入行,社招与校招

这一节聊聊入行的话题,再给大家一个做产品的理由——这是一个很难被机器替代的工作。

世上的学科,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科学和人文。

科学的认知对象是“自然世界”,人文的认知对象是“人类经验”。我们经常听说,最厉害的产品经理要“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这个交叉口是什么?其实就是广义的设计,其认知对象是“人造世界”,即用人类经验改造自然世界。

这里的广义设计,仅仅在日常所接触的工作中,就覆盖到产品经理、技术开发、设计师等很多岗位,而一线客服、销售和售后服务很显然不是这种岗位。设计出人工世界、人造物,其实就是创新。由于还没有真正会“设计”的机器,所以产品经理是一种安全的职业。

回到招聘和应聘,无非是找到事和人的匹配,你是否顶着产品经理的名号反而不重要了。

事:要我做的任务。对公司来说,想清楚业务是根本。

人:要具备的能力。为了做任务,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

我们可以根据招聘启事,总结出大家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产品经理。不同层级、不同产品、不同任务侧重、不同团队的实际情况都会不同。建议想入行的读者可以做一做“产品经理招聘启事”的分析报告,也算是练习一下市场调研的基本功。此外,校招和社招也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储备培养,后者是立刻干活,二者的搭配体现了长短期价值的平衡。

下面说一说校招面试时常问的一些问题吧,可以根据具体对话展开细节问答。

你是怎么准备这次面试的?

如果你是面试官,怎么处理“霸王面”的人?

简历有好几页的人,会被问到,你的简历如果要简化为一页,你打算删掉哪些内容,为什么?

经常用互联网产品吗?举几个例子。最常用的一个是什么?假设你是它的产品经理,你觉得它主要有哪几类用户?说说这些用户的优先级及其原因。你自己是哪一类?通常都用哪些功能?描述几个让你不爽的场景,怎么改进?你觉得产品为什么没这样改?

其实原则很简单,就是想办法问到一些面试者没法准备的问题,然后看对方解决问题的思路。

潜力怎么判断?几年前我不知道,但是现在有一点感觉。

只有一条的话:激情,即意愿。

对某个领域的激情是能看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其实面试官不在乎你怎么想,而要看你做了什么。比如,你说想做移动社交,面试官可能就要看看你的手机,能拿出来几个,都是什么系统和版本号,装了哪些相关的App(应用程序),甚至还要看看里面的操作痕迹,是否是为了面试这两天才注册的账号……

更进一步,“做过什么”是指“输出”而不是“输入”。诸如看过什么书,平时浏览什么网站等,这都是输入,而写过一些言之有物的文章,做过一些哪怕很小的demo(演示版),这都算输出。

再加一条的话:会学习,即能力。

应聘者需要做某件坚持并达到一定水平的事情来证明,健身达人、境外游达人等都可以。要讲点能体现专业性的东西——任何领域,达到准专业水平都需要一些相似的素质,比如韧性与坚持,合理的方法论等。只说不练的不算,如果以上这些潜能在应聘者身上都没有发现,那就只能看已有成就了,比如名校毕业、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学分绩点)高这些最简单的表征。

所以,面试其实没什么可准备的。因为如上面所说,好的面试官会努力排除“准备是否充分”的影响,考察你过去很长时间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只依赖于面试的几十分钟。对我来说,如果你在网络上有些痕迹,比如知乎,就会加分。

而社招主要就是看候选人是否匹配当前岗位了,比如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产品,经手的产品有没有取得不错的成绩。找到一位合适的人要碰运气,可以去你的竞争对手那里找,去你认可的产品的团队那里找,或去你认可的人那里找。

与招人相关的话题,在第07章里还会再说。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顶着产品经理的头衔做产品经理的事。下面,就看一下产品经理都要做些什么吧。

1.4.2 一天里的典型任务

终于要开始做产品了。表1-1中所列的是产品经理典型的一天描述,分为“自己以为的”和“周边团队小伙伴认为的”。

表1-1产品经理的一天

产品经理喜欢自黑,常说自己是“产品狗”,白天开会,晚上写文档。要做的事情的确很多,列出来就是表1-2所示的典型任务表格。

表1-2产品经理的典型任务

显然,一个产品经理不可能同时做这么多事情,需要分阶段和任务类型。最开始是产品的定义与架构,然后是产品设计,接着是做出来,最后是推出去,这个过程逐渐变成4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产品架构:定义和规划产品,确定产品定位,规划和把握产品的节奏,对产品进行宏观把控,对经验要求较高。

►产品设计:负责产品细节设计。2C的产品,需要和交互设计紧密配合,注重用户体验;对于拥有海量用户的产品来说,细节设计会产生很大价值(腾讯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但职业天花板相对较低;2B的产品,主要是业务逻辑、流程和规则的设计。

►产品管理:狭义的管理,偏资源协调、跟进实施和团队建设,有点像项目管理,负责把产品做出来。

►产品运营:负责产品大运营,解决产品“有人用”的问题,建立产品与用户的通路,负责营销推广。

一个产品经理能做到4项都强最好,这样可以节省巨大的沟通和管理成本,但培养这样的一个“神”,至少需要十几年。所以在国外,常常能看到一些40岁左右的产品经理,他们确实是能大包大揽的“真·产品经理”。而国内互联网行业及产品经理岗位的发展时间还很不够,这样的人至少要2025年后才可能成批出现。现在,这批产品经理就是行业里的CEO(首席执行官),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权,带领几个各有擅长的产品经理,甚至把部分任务分给技术人员、设计人员这类“泛产品经理”,从而完成整件事情。大家也可以考虑自己擅长哪方面,根据公司需要和个人兴趣选择发展方向。

1.4.3 产品的周边团队

先看一张经典的图。产品经理应该是一个交叉的核心,是在设计、技术和商业中间的那个什么都懂一些的人,如图1-9所示。

图1-9 产品经理在团队里的位置

从一个人发展为一个整编团队,创始人一定要承担起产品经理的角色,因为最开始要想清楚的是:要做什么来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

产品经理把要做的产品想得差不多的时候,团队就会开始扩张。团队成员一般会分为以下3个角色。

►产品:让产品有用。

►技术:让产品可用。

►设计:让产品好用。

注意,这里说的是角色,不是自然人。所以,个人认为最佳的初创团队,其实是一个“会写代码,有点商业感觉,又有点审美能力”的技术人员,比如Facebook(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这个时候,商业的事情通常由产品经理兼着思考,产品做出来后会引入第4个角色——运营。广义的大运营,是让产品“有人用”。

产品、技术、设计和运营这4个角色可以构成相对完整的团队,随着产品的迭代优化,团队会越来越大,每个角色又开始逐渐细分。

►技术团队细分出开发、测试、运维等岗位。而开发又可以分为客户端开发和服务端开发,客户端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iOS、Android、Web等。

►设计团队开始细分出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工业设计(实体产品)、服务设计等。

►广义运营团队开始细分出销售(卖产品)、市场(空中轰炸)、客服(服务客户)、狭义的运营(用户、活动、内容)等。

公司越来越正规,开始出现HR(人力资源)、行政、法务、财务等精细化分工。

对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角色没说——外部用户。有一句值得仔细体会的话:“用户是产品的一部分。”比如,对于游戏来说,“如果你在免费玩一个游戏,那么你其实是这个游戏提供给付费玩家的一个功能”。

所以,产品经理除了在公司内是各个角色的黏合剂,还是公司内外的接口,要负责把用户的声音带给团队,甚至把用户发展成广义团队的一部分。

举个高德地图的例子:如何知道某条道路的拥堵情况?

传统的做法是在路口安置摄像头。相信大家都见过晚间新闻报道交通情况,一个大大的监控屏幕细分为几十个路口的画面,由此来判断是否拥堵,这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做法。而高德,可以利用海量用户在每条路上使用高德App时产生的数据,包括密度大小、移动快慢等来获取拥堵情况,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互联网做法。

可以推测一下,如果产品的用户量要获得指数级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自下而上”的做法明显更有优势。

而随着团队越来越大,最早的几个人身份也开始发生变化。如果他们跟得上团队发展,技术人员成为CTO,运营人员成为COO(首席运营官),设计人员可能会留在产品团队里。在特别重视设计的公司,还会有CDO(首席数据官),而产品经理会发展成为CEO。

所以,有一句特别鸡汤的话:“产品经理是CEO的学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