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产品经理的“前世今生”
做产品这事儿,好比郭德纲对相声的评价——门槛儿在门里。总觉得入门很简单,毕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要做好,只怕修炼10年20年也不够。接下来,我们就从头开始聊。
1.2.1 从人类社会出现分工说起
人之所以是人,至少有生物和社会两重意义,而社会意义要通过一群人构成的组织体现出来。有社会组织以来,个人的社会角色可以说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如图1-2所示。
图1-2 社会组织的几个阶段
在第1阶段的自给自足时期,个体和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位,有了“男耕女织”这样的简单分工,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不属于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
在第2阶段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人们发现彼此各有所长,于是把一些有特定专长的人聚在一起做事,诞生了一批专业的手艺人,比如铁匠等。他们不再自给自足,而是靠手艺吃饭,社会生产力提升,产品有了剩余,也有了更多的商品交换。
在第3阶段的工厂制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分工更加细致,大机器和流水线是典型的代表。工厂里的人数也比工场手工业时期大大增加,工人已经没什么能养活自己的手艺了,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一环,个人只能依靠组织生存。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描绘的就是这一场景。
到第4阶段的现代企业时期,时间已进入二十世纪,公司的经营目标日益复杂,对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出现了矩阵式组织和职业经理人。很显然,产品经理作为一个岗位,在这个阶段诞生了。
第5阶段的新自给自足时期,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工具的发达,个人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组织的依赖越来越小,诞生了一批新的自由人,而组织也开始为个人服务。
上述历史规律,也适用于一家公司组织的成长轨迹。开始必然是按职能划分部门,强调分工以提升效率、应对单一目标,这时候的“产品经理”就是组织的领袖。到公司经营出现多个目标,以及从单一产品变成产品线以后,就有了管理上的矩阵式结构,于是出现了通常意义上的产品经理。
1.2.2 岗位诞生,宝洁的故事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企业时期,宝洁第一次提出了产品经理的概念。
当时,宝洁推出了一种佳美(Camay)牌香皂,但销售业绩较差。一个叫麦古利的年轻人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如果公司的销售经理把精力同时集中于Camay和Ivory(宝洁的一种老牌香皂)两款香皂,那么Camay的潜力就永远得不到充分发掘。幸运的麦古利赢得了宝洁高层的支持。之后,每一个宝洁品牌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经营,有专门的产品人员和销售人员给予支持,直接与其他宝洁品牌竞争。
而麦古利就成了全世界第一位产品经理,负责Camay香皂的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等几乎所有的事情。他的成功表现使宝洁认识到产品管理的巨大作用,之后,宝洁便根据产品管理体系重组公司。这种管理形式为宝洁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导致后来大部分消费性商品从业者纷纷效仿。
1.2.3 从项目经理到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缩写都是PM(Product Manager和Project Management),都是矩阵式组织的产物,都要通过做项目来成事,所以在2010年以前许多人分不清这两个PM。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比较少见了。
我觉得它们最核心的区别是,一个靠想,一个靠做。
产品经理是任务的提出者,更需要创造力,当然,产品经理也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经理是执行人,工作重点是把任务完成,并不充当任务的提出者,需要的是执行、计划和控制能力。
项目越做越小,越做越确定,是一个封闭式命题;而产品越做越大,是一个开放式命题。举个例子,从生命周期角度看,项目有明确的立项和结项。但产品在开始之后,如果做得好的话是不会结束的。
似乎从2010年开始,产品经理渐渐走热,风头明显盖过项目经理。下面来简单分析一下成因。
千百年来,由于人类生产力的不足,传统经济都属于短缺经济。市场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做出产品就不愁卖。这种生产驱动的模式,更多地需要项目经理的能力来执行、计划和控制。而互联网带来的丰饶经济则完全改变了这一状态。比如,用户需要用到社交软件、美图应用或者导航工具时,会面对众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把东西做出来已经没什么用了,如何让大家选择你的产品才是关键。创造力、洞察力和对客户的感知力渐渐成为核心要素,而这些就是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所以,在丰饶经济的大势下,产品经理会越来越火。新兴行业中率先出现这种变化,相对传统的行业也由“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逐渐跟上。在2016年经常听到的“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说的就是这个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30多年前我们的父辈买米,只有去粮站这一种选择。而今天,可以在网上买,也可以在超市买,可以选择散装,也可以选择精装,甚至还可以选择是从哪个国家进口的。
1.2.4 与“传统”产品经理的区别
可能有传统行业的读者会说,我们也有产品经理啊,而且有很多年了,难道做的事情不一样?没错,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更偏向营销和推广,有时候也叫品牌经理,通常在组织结构上属于市场部。
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传统行业的产品已经相对稳定,现在能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事情是偏营销的。所以,作为要对最终产品结果负责的人,产品经理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销上了。
而泛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由于很多产品不成熟,甚至有些产品尚未有准确定义,且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东西,自然将工作重点侧重于产品上市前的产品定义,以及需求采集与细化等。所以,很多公司的产品经理都隶属技术部,向CTO(首席技术官)汇报。[17]
任何一个行业,从诞生到成熟,似乎都会经历从重技术、抓生产制造,到重产品、抓创意设计,再到重运营、抓市场营销的过程。之后,再从一个成熟行业里诞生出更多新的、细分的行业,如此循环往复。在二十一世纪前1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明星——百度、阿里和腾讯(简称BAT),依次闪耀,就是很好的佐证。
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会催生一些新的方法论:比如更重视种子用户,敢于推出不完美的产品,更加强调小团队灵活应战,等等。而本书提到的产品经理,如无特殊说明,是指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内的新兴行业的产品经理。
1.2.5 10年,产品经理逐渐成熟
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2016年,我们来看看10年前,也就是2006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10年前,腾讯股价还不到2港元,2016年年中已经在200港元左右了,所以10年间腾讯股价几乎翻了一百倍。[18]
10年前,百度在和刚刚进入中国的谷歌(Google)厮杀。李开复老师也刚来中国,在各地巡回演讲,为谷歌招募他的50名“门徒”,还没毕业的我也参加过一场。
10年前,阿里主要靠B2B(Business to Business,商对商)卖会员费的方式养活自己,还没有天猫、聚划算、阿里云、菜鸟等一系列产品,淘宝还是一个不大的购物网站,而支付宝,几乎就是淘宝的财务部。
10年前,前金山副总裁、现馒头商学院院长王欣,出版了中国产品经理界的第一本书《产品经理实战手册》。这本书的定位有点偏IT行业的产品经理,和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还不完全一样,所以鲜有人知。
10年前我也已经参加工作了,当时的岗位是需求分析师。那时业内还很少听到产品经理这个词。
我们在蛮荒时代慢慢走了几年。一群人经常聚在一起,大家渐渐意识到自己好像是在从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我也渐渐意识到,产品经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岗位,它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在学校里根本不教授,但这些才是商业环境里真正重要的东西。
于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拥有这些能力。2009年年初,我提出了一个口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当时没有人知道我,也就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但随着同名的书渐渐被人知道,对这句话的争议越来越大。当然,也有人觉得这句口号还不错,比如网易的原产品总监纯银,他对口号的理解和我是非常一致的,如图1-3所示。
当然,有些人认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就是纯扯淡,只要技术和设计强团队就根本不需要这个岗位。[19]所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是在争议中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从整个业界的关注度来说,这个岗位在2010年左右才算真正火了。
图1-3 纯银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理解
图1-4是百度指数的截图,如果大家也想看看其他时间跨度内的大趋势,完全可以在百度指数上搜一下相关的关键词,就能看到一个跨年度的趋势。大家可能会发现,虽然对这个岗位的争议那么多,但是它的热度还是在不断上升,而且针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热议更是有增无减。
图1-4 “产品经理”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百度指数趋势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10年间产品经理岗位经历了“前产品经理时代”和“产品经理时代”,即将进入“泛产品经理时代”。如果把“产品经理岗位”当作一个产品,从它的初创期、成长期和平台期来看,这个产品现在正处于爆炸式的成长期,这个岗位也从早期的粗放式定位发展为定义明确、出现细分,并且可以选择把部分职责交给周边的团队。
一个岗位出现细分,说明成熟度和专业度增加,也就是说“不好混了”。比如技术岗位明确分为开发、测试、运维等,而开发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客户端、服务端开发等。那么,现在产品经理岗位都有哪些常见的细分角度呢?
第一,明确的层级定义。本书第11章“从产品助理到CEO”,会专门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聊这个话题。
第二,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细分为4个发展方向:产品架构、产品设计、产品管理和产品运营。这些将在1.4.2节中细说。
第三,产品的类型不同,需要产品经理具备的能力也不同,据此的细分也可视为产品的细分。2.2节会对此展开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