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原人民不会忘记
闽宁扶贫协作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大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大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大举措的典型范例。
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扶贫协作会议,部署经济发达的13个省市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的10个省区。经国务院决定,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以福建所“能”补宁夏所“需”,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自此,闽宁协作的历史大幕缓缓拉开。海原县地处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系宁夏生存条件最艰苦、产业基础最薄弱、减贫任务最重、脱贫难度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是宁夏乃至全国的扶贫主战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东风,海原县先后获得厦门市同安区、湖里区的接力帮扶,极大地促进了海原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虽然海原和厦门山海遥望3000公里,但是因闽宁协作模式的确立,“山海”携手二十载,书写了一段层次深、领域宽的协作扶贫、共同发展的佳话。一路走来,情手相牵,长期的友好交往与合作,把厦门市各区与海原县紧紧地连在一起。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湖里区、集美区社会各界,从各方面给予海原县大力支持,海原人民深切体会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0年来,厦门市针对海原县实施的帮扶项目多达620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5亿元,涉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开发、慈善救助等各个领域,全面促进了海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加快了当地的脱贫攻坚进程。
20年来,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到民间,广泛的对口帮扶与深入的交流合作在海原结出了累累硕果。
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海原县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又受到以干旱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人口压力较大,一直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遇到灾年,农业减产、农民减收,走不出“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恶性循环。对此,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和湖里区共投资2225万元,配套建设11千伏输电站1所,拉电10公里,解决了西安镇7个行政村507户农民的照明问题;改造了西安镇薛套村67户贫困户危房;在曹洼乡和兴仁镇建立了窖蓄微灌和井窖滴灌示范点;援助西安、关桥等5个乡镇新打机井16眼,新增生产生活水窖2330眼,开发水浇地1560亩,新修旱作基本农田7350亩。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稳定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持科教文卫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教育方面:海原县教育事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中小学校点多面广办学条件艰苦,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优先扶持教育事业已成为闽宁对口帮扶的重中之重。厦门市、同安区、湖里区共投资1174万元,援建了海原一小、海原五小、李旺韩府小学、海原二中、海原三中、贾塘乡幼儿园等35所中小学校,建筑面积30317平方米;开展了学校“一帮一”对口帮扶活动,组织130多名优秀教师和173名厦门大学研究生到海原支教;采取“1+1”结对子和争取“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等形式,投入资金520万元,累计救助失学儿童9526名,救助贫困家庭学生6750名,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向罗川乡九道村小学、海原罗山中学、海原关桥中学等9所中小学捐赠电脑等教学设备及物资折款100余万元;投资40万元帮助海原五小、海原二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工程,保证了海原县2003年“普初”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快了“普九”攻坚的进程。
卫生方面:为缓解海原县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厦门市湖里区、同安区先后共投资450万元,援建了县妇幼保健中心、县中医院住院部大楼、原县医院医技综合楼、新县医院、李俊乡卫生院,并对李旺镇、兴仁镇等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改善了卫生医疗条件,完善了县乡医疗服务网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文化广电事业方面:厦门市湖里区、同安区先后共投资1020万元用于援建海原民族古镇特色街、老城区黎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县影剧院、县图书馆、广播电视中心和21处村级党员活动中心;针对海原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同安区挂职干部筹措10万元扶贫资金援助海原县建设调频广播,随后又积极争取厦门市政府投资100万元援建了海原县广播电视传播中心和马万山广播电视多路微波传输站,解决了16个乡镇136个行政村1.2万户6万多人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使全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80%;2003年,湖里区投入10万元支持海原县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使收看的电视节目由原来传输的15套增加到30套,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老百姓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了大量治穷致富的信息和易于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针对贫困山区缺乏科技文化活动阵地的实际,湖里区、同安区新建了双河乡前川村、关桥冯湾村等19所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为贫困村党员活动室、学校配置了厦华彩电44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计生方面:湖里区、同安区先后投资576万元,大力扶持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扶持开发海原大型民族“花儿”歌舞剧、故事剧、纪录片及剪纸刺绣特色工艺等,既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又进一步帮助发展与弘扬民族文化。“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共帮助15个乡镇280户计划生育示范户种草2800亩,建棚圈280座;救助贫困户100户,解决440户2380人饮水困难问题。通过利益导向,发展舍饲养殖,引导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扶持主导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海原县经济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66%,且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增效困难,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对口帮扶20年来,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厦门大力扶持各项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扶持产业开发方面:为扶持草畜主导产业,同安区筹集165万元资金扶持农民种植苜蓿12万亩,建成了可年处理1万吨苜蓿的鹭海草牧有限公司,专门收购加工苜蓿;20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和湖里区先后投资491万元,扶持海原县发展种草养畜主导产业,发展关桥乡脱场村、郑旗乡吴湾村等18个养殖示范村,扶持2536户贫困户养羊9700只,扶持900户贫困户养牛1800头,户均增收500元,推动全县草畜主导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湖里区根据海原县气候、原料、劳动力等方面的条件,积极推动菌草种植,累计投入资金188万元,在西安镇胡湾村和海城镇三岔河村发展菇农250户,种植菌草10万平方米,菌草种植成为海原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湖里区、同安区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扶持发展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马铃薯高垄管灌3万亩、马铃薯一级种薯基地3000亩、拱棚甜瓜4000亩、小茴香2.5万亩、硒砂瓜8500亩、红葱1500亩、黑豆3000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积极培育扶持设施农业,湖里区、同安区累计投入资金230万元,扶持建设了关桥乡冯湾村、贾塘乡马营村和西安镇园河村3个设施农业基地;湖里区、同安区累计投入340万元,扶持建设农贸批发市场3个。
扶持劳务输出方面:劳务输出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铁杆庄稼”,是海原县的支柱产业。厦门市湖里区、同安区先后投入资金560万元,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3万人,广大务工人员劳动技能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促进了劳务产业顺利发展;近年来,湖里、海原两县区不断加强劳务协作,设立了海原县驻湖里区劳务工作站,输送到福建的劳动力有2200多人。通过加强两县区劳务协作,不仅增加了海原县农民的收入,而且也缓解了湖里区企业的用工压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扶持建设闽宁示范村方面:厦门市累计投入资金1150万元,分批援建了海城镇山门新村、三河镇鹭海移民新村、曹洼乡曹洼村、关庄乡关庄村、关桥乡麻春村、郑旗乡吴湾村、史店乡田拐村等移民安置村和整村推进示范村。
发动社会各界献爱心,关注弱势群体
海原县贫困人口较多,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各级财政的帮扶也是十分有限的。挂职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先后捐助现金和救灾粮、毛料、电脑、衣物、棉靴、书包等物资,共计人民币1420万元;救助贫困群众4163人,救助、资助贫困学生11000名。
互派挂职干部,加强交流与协作
两地互派挂职干部,是闽宁对口帮扶协作中的成功经验。20年来,先后有9批15位厦门市同安区、湖里区和集美区干部来海原县挂职锻炼,为贫困山区带来了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先进理念,带来了务实的工作作风;海原县也先后选派13名县级干部和18名科级干部到厦门市同安区和湖里区任职,学习先进的发展思路,学习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两地人员互访交流不断,每年通过政府间互访,参加“九八”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选派优秀教师支教、医疗队义诊,输送劳动力等形式,人员交流达几百人次,两地间经济文化交流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2004年10月第八次闽宁联席会议期间,海原县编排的大型民族“花儿”歌舞剧《海风吹绿黄土地》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上演,场场观众爆满,反响强烈,“花儿”在八闽大地到处飞扬,闽宁两地人民的友谊山高水长。
20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湖里区和集美区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真心帮扶,极大地改善了海原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