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士提反女子學校
ST. STEPHEN'S GIRLS' COLLEGE
建築年代:1923年
位置:半山列提頓道2號

01 聖士提反女子學校北面外貌(攝於2004年)

02 聖士提反女子學校南面外貌(攝於2009年)
1906年,在何啟及曹善允的贊助下,英國聖公會教會傳道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CMS)於堅道35號創立小規模的聖士提反女子學校,嘉頓女士(Winifred Mary Garden)任校長,兩年後遷往堅道61至71號。1918年,校舍遭華南地震破壞,遷往巴丙頓道4至6號。翌年港府將堅道舊址旁的城西公園部分地方撥作校址。大樓屬古典復興式,南面正門以愛奧尼亞式(Ionic Order)柱支撐弧形山牆,北面入口為列柱圓拱門,圓拱和愛奧尼亞柱式的遊廊與房間圍攏中央禮堂,複合式四坡瓦頂,兩個天井發揮採光和通風效果。校園設有人稱「森林」的大花園,園內古樹參天,環境幽靜,晨昏時分會響起雀鳥大合唱。當年政府撥出的這一片土地,原是拔萃男書院學生的足球勝地,後來場地沒有了,便轉往昂船洲踼波。1942年1月22日,年僅31歲的女作家蕭紅在當時用作臨時醫院的主樓病逝,其一半骨灰埋葬在校園樹下,另一半埋於淺水灣。1957年,受工程影響,埋於淺水灣的骨灰移葬於廣州銀河公墓。1996年,蕭紅的丈夫端木蕻良去世,第二任妻子按照他的遺願,把他的部分骨灰灑在校園的泥土中。至於蕭紅的骨灰埋在校園那棵樹底,則不得而知。學校曾於1912年向香港大學申請准其畢業生入讀被拒,至1921年大學才批准大法官女兒艾惠珠(Rachel Irving)入讀三年級,兩年後終有4名畢業生被大學錄取。
著名校友首推曹秀群博士,她是香港養和醫院院長李樹培之妻,立法局第一位女議員,1969年與婦女團體成功爭取廢除納妾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結束了長達20年的論戰。她這種爭取平等的精神早見於中學時代,為了消除學校的階級觀念,避免大家以衣着互相比較,毅然與同學們發起穿着校服的行動,主動設計了藍色長衫,並把計劃書遞交校方,使學校成為第一間以藍色長衫作為校服的學校。
建築物檔案:
- 1922年 英國威爾斯皇太子(Prince of Wales)主持奠基禮。
- 1923年 主樓的中段和西翼完成,兼作香港大學首間女生宿舍。
- 1924年 港督司徒拔夫人主持開幕,與飛利女子學校共用校舍。
- 1929年 擴建東翼。
- 1937年 飛利女校遷往馬頭圍。
- 1940年 改作臨時醫院,接收瑪麗醫院和那打素醫院病人。
- 1941年 日佔香港,用作日軍秘密情報站。
- 1943年 5月,被日軍用作「東亞學院」,培訓政教商業人員。
- 1992年 列作法定古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