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龍華仁書院

WAH YAN COLLEGE, KOWLOON

建築年代:①1928年 ②1952年

位置:①旺角奶路臣街6A-6E號 ②油麻地窩打老道56號

01 九龍華仁書院原址景貌(攝於2014年)

02 九龍華仁書院現址鳥瞰(攝於2012年)

九龍華仁書院是九龍首間由華人創辦的英文學校。1924年12月1日,香港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於砵蘭街70號唐樓成立華仁書院分校(Wah Yan Branch School),1928年4月26日,受地盤噪音滋擾,遷往奶路臣街自建校舍,定名九龍華仁書院。有一說校址是奶路臣街8號,但該處在1948年已建成域多利戲院,書院在1946年復課,1952年遷校,舊址由九龍華仁書院校長林海瀾開辦德仁書院,門牌為雙數。根據《士蔑報》(The Hongkong Telegraph)報導奶路臣街校址跟彌敦道巴士站約100碼遠的資料,以及校舍切角向路口的比對,只有6A至6E號吻合。當時周圍仍是空地,新校背後有操場,課室通風明亮,但因使用旱廁,班房都裝有學生自製的關門裝置,以屏隔異味,高年級生還需渡海到正校上實驗課。1941年9月18日,高年級遷往柯士甸道103號分校,但3個月後,香港淪陷,學校便停課了。1946年,校方覓得何文田山道15號,一塊與聖依納爵小堂地積相約的土地擬建新校舍,但因軍部宿舍計劃和業主反悔而告吹。3年後,港府撥出廣華醫院對面的火棚作為校址,火棚是農民向政府租用作曬染料、豆豉、布料之地,一帶山頭是羅馬墳場和華人墳場,校舍建成後成為當時最現代化的校舍。

新校舍由香港大學教授Gordon Brown採用科比意的Five Points of New Architecture建築手法設計,包括建築底層以分散支柱架空,騰出大片空間;南面有百葉式外牆阻光和通風,惟因佔地較多和阻礙景觀而少人採用,卻成罕見特色,教堂內牆的縷空花磚亦具同樣功能;傾斜的禮堂地台讓觀眾視線不受阻擋,但難作其他用途;北面落地大玻璃窗和大露台有採光通風功能;愈近地面的,所用物料愈天然,例如底層用麻石等。教員室前走廊上的黃線是一位舊生隨意用粉筆畫成的,當時校長覺得線條並不簡單,每個彎位皆繞過各房門前,便請人將線條漆成黃色,那學生後來也當了建築師。

九龍華仁書院校友有曾江(曾貫一),高中時已參演電影,在美國修讀建築後回港發展,發覺一般民眾並不愛欣賞建築藝術,於1964年重投演藝界。

建築物檔案:

  • 1928年 校舍由教育司伍德(A.E. Wood)主持開幕禮。
  • 1941年 開設柯士甸道分校。
  • 1952年 9月,搬往現址。12月12日,港督葛量洪主持開幕禮。舊址用作德仁書院校舍。
  • 1955年 校舍禮堂開幕。
  • 1959年 聖依納爵小堂(St. Ignatius Chapel)落成。
  • 1976年 德仁書院遷往美孚新邨,2006年停辦。
  • 1991年 羅定邦樓新翼開幕。
  • 2006年 近衛理道新翼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