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品读古诗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诗经》中的美人

在上两节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诗经》大体的概要,对《诗经》的重要特色也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来谈谈《诗经》里有哪些重要的主题,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我们首先要看的是《诗经》里塑造的美人形象。

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了《诗经》如何描述出嫁过程中美丽的新娘,也就是《国风·周南·桃夭》第一章中所描写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它说桃花盛开,红艳的花朵像在燃烧一样,“灼灼”这个词充分显示出灿烂逼人的光彩,正焕发出新嫁娘的美丽。但这样的描写,并不是那么具体,究竟“美丽”可以怎样地表达出来呢?

《硕人》,最传统的审美造型

《诗经》中祝贺女性出嫁而写的赞美诗,最著名的还有《卫风·硕人》这一篇,其中所描写的新嫁娘,就有非常具体而生动的美感,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里对美人的想象与描写的一大来源。它讲的是卫庄公娶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为妻,卫庄公五年(公元前753),当这位美丽的庄姜出嫁时,迎娶的卫国人热烈地赞美她而写了这组诗。整首诗的第一段——“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就是在说明这个相关背景,告诉我们,庄姜穿着锦衣再套上丝织的罩衫,身材高挑而修长,她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妻子,齐国东宫太子姜得臣的亲妹妹,刑侯的大姨子,谭公则是她的妹婿。可见,庄姜完全是一个出身高贵的皇族少女。到了第二段,则是描写庄姜之美的精彩段落: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hù)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在这个段落里,美人的局部被放大了,在仔细检视之下,她脸上、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毫无瑕疵,诗人以具体的联想一一给予巧妙的比喻。

首先,“手如柔荑”的“荑”,是茅草刚刚长出来的嫩芽,又柔软又洁白又细嫩,如朱熹《诗集传》卷三所说:“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这就类似于美人的纤纤玉手。“肤如凝脂”的意思是,那白皙柔嫩的皮肤就像羊脂白玉,十分润泽光滑。至于第三句的“领如蝤蛴”,则转向了脖子这个比较少被注意到的美感部位。“领”是指脖子前面的部分,“蝤蛴”是生长于木头中的天牛的幼虫,长而丰润洁白。《康熙字典》引述北宋的辞典《埤雅》“蝤蛴之体有丰洁且白者”,说道:“其在木中者白而长,故诗人以比妇人之颈。”这样的联想,现代人乍看之下会觉得有点怪异,但其实只要抛开我们直觉上对昆虫的惧怕或排斥,以庄子“齐物”的境界来欣赏造物主的每一个作品,就会发现古人的观察和比喻确实非常贴切而巧妙。我曾经在整理花园翻开泥土的时候看到这样的软体幼虫,于黑色的土壤里显得特别洁白丰润又柔软,轻轻巧巧地蠕动着,当模拟于美人委婉转动的颈项时,就难怪东汉张衡《七辩》这篇文章中会赞赏道:“蝤蛴之领,阿那(婀娜)宜顾。”这样修长白皙而柔若无骨的颈子让人顾盼流连,美人的回眸一笑也是因此才更为迷人。

其实不只如此,脖子这个地方的皮肤很薄,因此也是人体最容易松弛老化的部位之一,却又不容易用化妆品遮掩,一不小心就泄漏出岁月的痕迹。诗人用“蝤蛴”加以比喻,乃是直接承续着前一句的“肤如凝脂”而来,非常精确地表现出这位女子的青春美丽正在巅峰状态,这一点是一般读者或研究者都忽略的另一个比喻的关键。也许这样的忽略,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审美角度到了后来,不知为何慢慢地不再聚焦于脖子了;而邻国日本的文化却是直到现在,对美人所欣赏的几个主要地方都还包括脖子,尤其是微微低头时所露出来的白皙而光洁的颈项,这也是他们的和服会特别敞开领口后部的原因,以便旁人可以欣赏这女性特有的美。但即使后来审美重点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比较起来,我们的古人还是远远领先不止一步,以“领如蝤蛴”加以比喻,展现出精准、细腻的审美眼光,对美人的感官之美观察得入木三分。

在“领如蝤蛴”之后,诗人接着赞美庄姜“齿如瓠犀”,说她的牙齿整齐又洁白,就像瓠犀。“瓠犀”,指瓠瓜,也就是葫芦的种子,将瓠瓜剖开后可以看到瓠瓜的种子排列整齐且洁白光滑。然后,诗人的眼光又往上移动,观察到美人脸庞的最上方,说“螓首蛾眉”。螓,是一种样子似夏天的蝉而形体较小的昆虫,《毛传》说:“螓首,颡sǎng,额)广而方。”意思是她的额头宽广饱满,像螓这种昆虫一样,至于她的眉毛则是细长而弯曲,就像蚕蛾的触须。

讲到这里,不知道你发现了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五句大量运用动植物来做比喻,昆虫类尤其最多。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句其实是依照由下而上的顺序来运镜的,镜头先是从最下面的“手如柔荑”开始,很自然地观察到“肤如凝脂”的细嫩皮肤;然后往上一点就看到“领如蝤蛴”的白嫩脖子,而脖子的上面就是唇间的牙齿,所以是“齿如瓠犀”这一句;再往上就是眉眼额头了,这就是“螓首蛾眉”的一笔了。所以说,诗人的安排其实是非常精密的,绝不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

这几句还只是在刻画脸上静态的五官,所以感觉上比较像是在作油画,而且是由下往上一笔一笔地描摹;但接下来压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两句就不同了,诗人捕捉到那张精致的脸孔最迷人的时刻,那张画也瞬间立体化了,像动态图一样,美人似乎就站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四周的空气都流动了起来,弥漫着一股芬芳的香气。

一看到“巧笑倩兮”这句诗,就让人眼前立刻浮现活色生香的美人,一笑嫣然;那浅浅一笑,四周就立刻掀起无数涟漪,让人心情荡漾!古人也说“一笑值千金”,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一笑,甚至不惜烽火戏诸侯。那么,美人的笑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呢?李商隐《北齐二首》(之二)说“巧笑知堪敌万几”,意思是北齐后主的宠妃冯小怜,她的一抹巧笑敌得过日理万机的国家大事,可见“巧笑倩兮”这一句简直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前面描写的“齿如瓠犀”可以说是“巧笑倩兮”的基本条件,倘若牙齿发黄或参差不齐,一开口就破坏美感,又如何能称其为“巧笑”?最多只能抿嘴而笑,以免露出缺陷,但这样的抿嘴微笑虽然有含蓄的美,也很可爱,却没有露齿而笑的灿烂,那种笑容的感染力不免要逊色几分。而美人“巧笑倩兮”时的露齿而笑,更具体一点、更进一步来看,就是杜甫所首创的“明眸皓齿”了。杜甫在《哀江头》里,写安史之乱发生后他被俘虏到长安沦陷区,听说了杨贵妃在马嵬兵变中惨死的事件,想象当时的情况,便写下了“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的诗句。“明眸皓齿”等于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两句的浓缩,更加简洁扼要。可见,大家心目中的杨贵妃是何等的倾国倾城!杜甫很喜欢用“皓齿”来形容美人,后来中唐诗人李贺也继承了这个用法,在《将进酒》中说: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真是一场欢乐热闹的宴会,有琥珀般透明的美酒,也有滋滋作响的美食,歌舞女郎在笛声、鼓点的伴奏下,“皓齿歌,细腰舞”,那皓齿间发出的歌声,该是多么悠扬宛转啊!

讲完了“巧笑倩兮”的精彩,接下来的“美目盼兮”这句话,更简直把美人写得活灵活现,真是画龙点睛!德国美学家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曾经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然而这一点,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东晋著名的人物肖像画家顾恺之(约348409)就清楚说明表示出来,被记载在《世说新语·巧艺》里: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人家问他,为什么画人物的时候,总是把眼睛这个部位放在最后,甚至放了好几年都不画上去?顾恺之解释说,四肢体态的美丑并不重要,一个人的内在灵魂传神写照的关键之处,正是在“眼睛”这个地方!“阿堵”是一个当地土话,相当于英文文法里的指代名词(Demonstrative Pronoun),表示“这个”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明确是指“眼睛”。正因为眼睛是灵魂之光,是一个人传神写照的关键,所以要等到他把握到画主的灵魂时,才是肖像画完成的时候,也才是肖像画成功的时候。

这番说明,清楚地反映出顾恺之深刻洞察到一千四百多年以后西方哲学家才发现的道理。但是进一步来说,顾恺之的体认固然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四百多年,这已经不能不说是非常高明的成就,而在具体实践上表现出这一点的,《诗经》却又更早了一千一百年,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美目盼兮”的“盼”字是一个会意字,也就是从这个字的组合去领会造字的意义,代表眼睛的“目”再加上“分”所构成,意思就是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你看,这双眼睛多么清澈无瑕、灵动万分,没有泛黄,更没有混浊,绝对不是目光如豆的小眼睛,也不带有勾引别人的媚眼如丝,当然不可能出现善于心机盘算的人容易有的锐利或凶狠,或者是争名夺利的人常见的闪烁不定,而是一直保有婴儿般的纯洁明亮,透光如玉的清白里点缀着漆黑深邃的瞳孔。单单看这双眼睛凝视的样子,就足以令人着迷了,何况是在顾盼流转之间,简直是美不胜收!美人的脸庞因此辉煌了起来,有了生机和生命力。难怪清朝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称赞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既然眼睛是灵魂之窗,可想而知,庄姜不仅是春秋初期的第一美人,这位“美目盼兮”的美人也势必拥有一个高贵优雅的灵魂!

确实,我们必须特别提醒,这样的美丽不只是外形上的表面形态,也隐隐然和人的内在素质有关。因为“硕人”这个词在《诗经》里出现过四次,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都是形容贤德之人;如果是用来指女性,那就是貌美且有美德的女子。卫国人之所以会如此热烈地赞美庄姜,并不纯粹只是爱恋她的美丽而已。历史记载,庄姜是一位心灵手巧、贤惠有德的大家闺秀,为女性品格树立了典范。由此可知,美并不只是外形的悦目而已,还得再加上品德,外貌的美丽才会有真正的魅力。一个人貌美而心不美,即使一开始可以引人注目,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令人生厌,甚至让人害怕;到了这个时候,应该就不会有人觉得她美丽了吧。所以说,“优雅”才是永不褪色的美丽,而优雅的气质几乎只能来自心灵的美好,古人很明白这个道理。

还要请大家注意,“硕人”是指身材高大的人,是健康的、明朗的、有活力的,而不是忧郁的、悲伤的、柔弱的,这种美感和后来纤细的病态美很不一样。而且很有意味的是,《硕人》篇这一整段的美丽描写,白色是最主要的色彩。从双手、皮肤、颈子、牙齿再到眼睛的底色,“洁白”都是美丽的关键点,它不但能营造出没有瑕疵的基础,更可以衬托出蛾眉的细长、笑容的灿烂、瞳孔的明亮,产生了最佳的映照效果。所以说,三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奠定了这样的审美观,以后会有“一白遮三丑”的俗语,也就更可以理解了。

可以说,《硕人》篇开创、引导了美的造型,后代许多歌咏美人的作品都会运用类似的描写。最有名的应该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之所以有吸引唐玄宗的强大魅力,当然和她非凡的美貌密不可分,而凝脂般的皮肤必然是加分的要件,所谓“软玉温香抱满怀”,凝脂的细腻触感自然不可或缺。

除了“肤如凝脂”之外,“螓首蛾眉”的“蛾眉”也变成了后代写美人时一个经典的符号。这样的作品太多了,同样是在《长恨歌》里,白居易写到马嵬兵变、贵妃惨死的时候,也说:“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的绝色就同时用了“凝脂”和“蛾眉”这两个词语。再举几个著名的例子来看。初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这一首长篇乐府诗,在感慨“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后,接着便说道: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时间飞逝,青春短暂,那宛转美丽的蛾眉能有多久呢?须臾之间,眉毛就稀疏浅淡了,一头青丝也鹤发苍苍,就像古来歌舞的盛况也不复存在,只剩下黄昏的暮色中鸟雀的悲鸣。

至于李白《怨情》诗则说: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是一首闺怨诗,写一位独守空闺的美人,眉头深锁、满脸泪痕,她卷起珠帘,坐在窗边,应该是在等待着某一个人吧?却迟迟不见归人,那美丽的蛾眉被哀怨给扭曲了,多么可惜的美人,这寂寞的青春!诗人为她心酸,却无法代替她心中所想、所需也因此所恨的那个人。在这里,“蛾眉”又发挥了具体塑造美人的功能。

总结一下,这一节,我们阐述了《诗经》中经典的美人形象,主要的就是“肤如凝脂”和“蛾眉”这一类的感官比喻,最吸引人的则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动态美,美人的脸庞因此辉煌了起来,有了生机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