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胡服骑射
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游牧民族所穿的服装的总称,即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后来泛指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赵武灵王发现胡人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骑马射箭活动便利。赵武灵王还发现,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战车,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并不适用,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显示出特有的长处。于是他决定进行一系列改革,学习胡人骑射战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短衣装束。
但这改革支持者少,反对者多。尤其是贵族。赵武灵王的辅政大臣肥义说:“疑事无功,自己没信心肯定做不下去。”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虽多有信心,但也得建立统一战线。他选择了叔叔公子成,于是派密使送信给叔叔诉说苦衷。叔叔教诲说:“赵国是聪明才智之士所居之地,万物财富所聚之地,蛮夷倾慕之地,这么好的文化传统,不学,去学胡、学蛮,像什么话?”
《尚书》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其中的“祀”就是祭祀。祭祀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得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祖先面前有所畏惧,有所约束;二是不忘对祖宗先贤遗志的继承。赵武灵王深知治国不变的规则是“利民为本”,只要政策利国利民就予以推行,不必顾及既得利益贵戚们的反对。这是施政的原则,是不容改变的。
人类社会从古代走来,遗留下来众多的传统文化,包括诸多政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传统,是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也可能成为当代治国的累赘、拖累。向传统、向历史学习汲取经验教训,却不拘泥于古制才是对待传统正确的态度。敢于挑战不利于当代的传统制度,赵武灵王做到了。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根基,没有出发点;没有创新,继承就成了守旧,继承就会僵化,就会走进死胡同。
为此,赵武灵王亲自到叔叔公子成家,进行说服与动员。他先讲道理,“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不能讲空道理。他提到赵国是四战之地,就连小小的中山都欺负我们,如果改革,就大不一样了!公子成一听,非常激动,表示赞同。
随后,赵灵王与肥义商议,几天后推出了“胡服骑射”改革计划。改革计划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绔,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这个概念的提出,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得到肥义支持的赵武灵王,坚决地在赵国倡行胡服,带头穿上胡人服装,对封建贵族等人的反对意见严词驳斥,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亲自进行骑射训练。“胡服骑射”的训练场位于飞狐峪里的西甸子梁(今“空中草原”)。请骑师训练部队在马上的冲刺与射箭。很快,赵国的军队强大起来。
赵武灵王决定实践一下,带着骑兵小分队,从南到北穿过中山到达代,再到“无穷之门”,最后经楼烦居住地,返回邯郸。这次行军,令他对骑兵深有感触,认为这种战法不错。
很快,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穿越飞狐峪,向北作战,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拓展疆域千余里,凭借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的远见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这位奋发有为的国君,用“胡服骑射”将中原军队中宽袖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同时,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民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