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赵武灵王
到了赵武灵王时期,他的强国梦更为迫切,他要厉行改革。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是一个有远见的君主。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
当时各国出于巩固和诸国争霸的需要,掀起了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改革高潮。赵国是一个四战之地,周边强敌环伺,虽大却不强。目光长远的赵武灵王明白,要发展不灭亡就必须改革。于是他力排众议,大胆地向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心理宣战,解放国人的思想,从而取得改革的胜利。
赵武灵王以代郡作为指挥中心,向北开拓疆土,势力扩展到阴山东段张北这一带。赵武灵王有代马,但没有驾驭代马的骑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把“胡马”打到“无穷之门”千里之外,使之不敢度阴山了。而“无穷之门”既是赵国寄托其远大理想的军事要塞,也是阻止胡马不能逾越侵扰中原的赵国北疆国门。这个“无穷之门”究竟在哪里?
“无穷之门”最早见于《战国策·卷十九·赵二》中《王破原阳》一章。赵武灵王为说服大臣牛赞同意他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时说:“昔者先君襄王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史记·赵世家》载:“十九年春正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战国策》《史记》这些史料典籍中均提到的“无穷之门”“无穷”,就是为防止三胡(东胡、西胡、楼胡)之一的东胡的侵扰,保障边界安定,在代国北边张北县内野狐岭一带修建的名为“无穷之门”的军事要塞。
从《战国策》所载文字还可以看出,“无穷之门”是战国时期赵国开国国君赵襄子,约公元前458年于古代国(今蔚县)与燕、东胡接壤的地方修筑的一座界定其疆域的军事要塞。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院士(1911—199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三十多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理图册》是当今内容最为详细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在这本《中国历史地图册》中,战国时期赵国和中山国疆域图上,明确标注“无穷之门”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南,即现在的野狐岭一带。同样的叙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王利器教授主编的《史记全译》中出现,“无穷”:地名,在今河北张北县南。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何清谷在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其对秦的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赵国在赵武灵王时疆域大体有今陕西东北部,山西北部,太行山的东南山麓,北至河北省张北县南,南至河南省北部。强邻逼境,胡人骚扰,四面受敌,后顾之忧非常严重。”这些史学家的研究史料可确证,战国时赵襄子修建的“无穷之门”就在张北县境内,野狐岭这一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的天然屏障上。
“无穷之门”是赵襄子用以界定疆域、显示实力、昭示后代并寄托自己远大理想的军事要塞。联系赵武灵王为赵国强盛而推行的“胡服骑射”,其“昭后而期远”的蕴意显而易见。另一方面,我们从史料典籍所记地理方志上也可以印证。《史记·赵世家》中载,前文已述。《战国策·匈奴列传》中“赵襄子愈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晋北有胡林、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从中可以确认当时赵国北部疆域东北和燕国、东胡接壤,赵国是一个直接与北方游牧民族毗邻的中原国家。而张北县战国时期正是游牧民族东胡聚集区地,野狐岭坝头一带是中原燕、赵国和胡人的天然分界线,赵襄子就在这里修建了“无穷之门”用来界定其疆域,安定其边民,寄托其希望。
而赵襄子第七代子孙赵武灵王,牢固树立“先王开拓胡地,功业未遂”“今吾欲继襄王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胡地中山必有我之”的思想。为实现远大理想,积极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强国政策,多次穿上胡人服饰,率领他的骑兵,出入无穷之门,越过九原要塞,开疆拓土,“不教胡马度阴山”,抵御了北方胡人的侵略。
登上王位的赵武灵王向北开始了对赵国全境的视察。视察至胡人聚集地“无穷之门”时,他发现了胡服的灵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