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政府的重任。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新时期对外开放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变化,这些在政策制定及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本书首先归纳总结了大量关于经济增长质量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献,对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度量方法进行了总结,然后介绍了测算、度量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几种方法。

评价经济增长质量必然涉及投入要素及生产函数的选择。本书引入了两要素、三要素、四要素生产模型,并从时间或地区的角度估算了三种生产函数模型中各种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不同地区的物质资本投入在各个年度都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我国现阶段通过加大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是较优的选择。当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不同地区已经表现出较大差异。

整体而言,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逐步降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有限,当然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教育的产出弹性在不同年度波动较大,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不同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劳动与教育的产出弹性,可看出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的人才战略。一些地区(如辽宁与重庆)的劳动与教育产出弹性都比较大,表明可通过吸引外地高素质人才流入促进本地经济增长;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的教育产出弹性大但劳动者产出弹性小,表明应更多地通过当地劳动者的再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本,或采取鼓励高素质人才流入、限制低素质人员流入的区别策略;一些地区(如云南、广西)劳动产出弹性为负且大幅偏离0,表明劳动配置明显过度,出现了“拥挤”现象,可采用劳动力输出的方式促进本地经济增长。总之,劳动和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的配置并不均衡,合理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

整体而言,近年能耗产出弹性系数为负,能源消耗已明显超过合理的范围,节能减排显得紧急而重要。当然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适当的能耗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有的地方能源消耗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有的地方能源消耗明显过度,需要尽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书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以物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及能源消耗投入作为生产投入要素,计算了加入WTO以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除西藏和港澳台之外)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分解指标技术变化、技术效率的变化等。研究发现,这期间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较大,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效率有所下降;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均有所下降,东部地区下降较少,中、西部地区下降较大;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维持年均2.81%的增长势头,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反而分别降低了1.84%、1.90%。

利用多数文献中采用的传统分析方法建立即时影响模型,本书从全国整体和分东、中、西不同区域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信息化普及、研发投入、对外开放各方面对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应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和对外开放政策。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城市化建设存在明显聚集效应,可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同时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商品出口、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的重点应从对外开放、鼓励出口和外商投资转为通过增加科研投入、鼓励企业走出去并继续采取措施维持出口水平来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并限制低水平外商投资,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依靠内涵式增长继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