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大学文化相关研究
大学文化的概念早期在国外并未出现,西方大学更多的是关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研究。本文择其要而述之。
美国的克鲁克洪和克虏伯在1952年提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5)
“大学理念,就是指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大学精神,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意义上来说,是指给予大学生命力并且显现其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形式。(6)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念,在西方大学教育史上独领风骚几百年。19世纪英国的红衣大主教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提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7)纽曼认为大学仅是为教学、为学生、为人的自由发展而设立,大学通过自由教育和智力训练,培养有良好教养的绅士,他反对单一的专业教育,主张学生“应真实主动地进入知识领域”,让学生在普遍知识的传授下进行自我教育。纽曼的教育理念与1088年诞生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即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地方。纽曼的大学理念与同时期密尔、边沁所主张的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针锋相对。纽曼主张自由教育的大学理念对赫钦斯、弗莱克斯纳等人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直接的启示。
1810年,洪堡等人创办了著名的柏林大学,洪堡的大学思想体现在其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以及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洪堡的大学思想理念拓展了大学的职能,即赋予了大学第二项职能:科学研究。“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三项理念,也成为大学安身立命的“金科玉律”,影响至今。洪堡与纽曼一样反对大学的功利化,固守大学的“象牙塔”,其实这也是其理性主义、精英教育理念的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大学必须为社会或社区服务”的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发展和创新知识,传播和推广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范·海斯“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后成为大学的第三项职能,而且带有明显的美国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烙印。
20世纪上半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的理念》、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维布伦的《美国高深学问》、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和弗莱克斯纳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大学》等著作,对大学理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加塞特、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赫钦斯的通才教育理念、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观、维布伦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都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审视大学教育的视野,赋予了大学理念新的内涵。
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职能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大学办学理念不断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涵,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是相适应的。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市场、国家和政府,都对大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应用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提升、知识与人才服务于社会等,大学教育也从培养绅士、贵族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劳动者的“大众教育”。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从哲学层面的理性主义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及时发现了大学教育过于世俗化、功利化和专业化,发现了大学从重视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转变为只单纯重视科学主义,从而重新强调人文主义,重拾理性主义。但这些努力带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折中、调和的色彩,而对大学文化这个主题的研究尚不明确。
20世纪下半叶,大学的功能进一步发展,从“知识行会”“学者金庙”“象牙塔”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尤其是自60年代以后,涌现出大批卓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专著,如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克拉克·克尔的《大学的功用》、博克的《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等。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了“认识论”“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明确了大学研究“高深学问”的使命,他认为大学是世俗的教会,是“社会的良心”,能够“造就公众心灵”。这一理念对本书有着指导意义。
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等书中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实现大学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统一的理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统一的理念,大学作为知识产业中心和其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主义指向理念以及大学校长作为办学治校的旗帜、灵魂作用的理念等。
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著作中指出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但由于大学离不开社会并且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与赞助,因此大学有责任为社会服务,大学应该加强与工商界的联系与合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经济形式转向金融资本、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核危机、生态危机和人类道德精神的滑坡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德里克、米勒、三好将夫等一批西方学者就大学理念的工具化指向和人文精神的衰微进行了研究。
美国学者三好将夫指出,大学不能超越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密切了大学服务国家社会利益的理念,同时大学与经济利益的结合更为紧密。对此,他极为忧虑地指出,人文学科在大学里不再被重视,各种资源都转向了应用学科,这是大学的失败。
1995年,克拉克·克尔重新反思其著作《大学的功用》,他对大学的公司化与私有化表示担忧。他反思了大学单纯工具主义的倾向,指出了人性缺失、文化的缺失和价值理念的缺失会给大学带来深重的灾难。
回顾大学职能的发展史及国外大学文化的相关研究,作者梳理出了几条线索:一是大学的职能从人才培养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二是大学的学科从单一发展到综合。三是呈现了一条从人文教育到科学教育,再到人文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脉络。四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再向普及教育的发展。五是从开始坚持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转向强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六是由“象牙塔”教育走向推倒大学围墙的开放式教育。七是从结果教育走向过程教育,即由一次性节点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八是大学从中世纪的国际化走向民族化,又转向今天的国际化和民族化相结合。九是大学的办学形式渐趋多元化,虚拟大学、创业型大学、企业大学等新类型的大学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