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困愁城:日占香港的大众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漁農業

日佔時期,政府積極發展香港的漁農業,以求在糧食供應上達到「自給自足」。為了監控生產,日治政府以「組合制」形式來統合業界。

以漁業為例,日本為使香港的漁業能在短期內復甦,自1942年末起,在香港八個區成立了「戎克漁業組合」,分別是:「長洲戎克漁業組合」(1942年11月19日)、「筲箕灣戎克漁業組合」(1942年12月13日)、「大澳戎克漁業組合」(1943年1月5日)、「大埔戎克漁業組合」(1943年3月18日)、「油蔴地戎克漁業組合」(1943年4月5日)、「蒲台戎克漁業組合」(1943年5月8日)、「荃灣戎克漁業組合」(1943年6月12日)和「青山戎克漁業組合」(1943年9月1日)。

「漁業組合」主要負責指揮漁民生產、整頓漁業機構,以提高漁業生產率為目的。「漁業組合」亦為漁民提供日用品配給,包括米糧、燃料、桐油、鹽等物資。[18]

漁業的副產品鹹魚業,在日佔時期除了內銷,亦外銷至鄰近地區。鹹魚主要是由「鹹魚欄組合」負責批發,但個別地區亦設有銷賣點。鹹魚主要是來自長洲和筲箕灣。1942年下半年,筲箕灣的批發量是每日過百擔以上。以1942年8月為例,鹹魚來貨十二萬三千餘斤,價值五萬餘元,另外海產類二千一百斤,價值五千餘元。[19]

在農業方面,為增加生產,「九龍農民合作社新界分社」負責指導農民生產。當時的主要農場有亦園農場、餘園農場、茂園農場、肥園農場、樂園農場、汲水門園、桃園農場和青山農場。此外,日佔初期公賣制度已在元朗推行,以「區役所」為主導單位。營銷方面,則由「蔬菜荷集組合」經營。[20]

因應農業貿易的需求,戰前已發展成熟的新界墟市在日佔時期依舊運作。1943年1月25日《香島日報》記者英兒,一行四人到新界遊覽:

「三六九」是大埔墟的墟期照例本是很旺盛的,但可惜,我們到得太早,墟還未開。我們祗好找一家酒樓用餐……中午。我們飯食過了,又步出墟上觀光,這一回果然不同了。六街三市,熙來攘往,今之視□,尤勝當年。[21]

除大埔墟外,位於新界西部的元朗是糧食運輸的中轉站,東莞和寶安等地的農產品,如蔗糖、眉豆、土紅豆等,分別從水、陸兩路運往元朗,再轉運出市區,為配合糧食運輸需要,每天都有公共汽車來往旺角及元朗。元朗的墟期在日佔初期曾經短暫停止,後來漸漸恢復運作。其中大馬路在日佔時期較為蕭條,但仍有茶樓和商店營業。[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