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的寿命与讲求卫生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提要】旨在说明人类生命之修短取决于对养生的讲求程度,人类不可能无条件地获得长寿。
【讲解】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在说明人类寿命的长短与讲求卫生有关,卫生搞得好寿命可长,卫生搞不好寿命就短。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讲求卫生与不讲卫生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在这一节中强调“知道”,“道”就是指卫生之道。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过去批判《内经》,首先批判的就是这句话,说这是在宣传宿命论。这种批判是片面的。这句话是《内经》引用古代传说的内容,只是借此做个引子而已。在同时代的不少书籍中有同样的写法。如《大戴礼记》里面的“五帝德”篇就有这句话,一字不差;再如司马迁著《史记》的第一篇第一页第一行也是这句话,他说:“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把“成而登天”,改作“成而聪明”而已。由此可知,这句话不是《内经》的原创,但《内经》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引用这句话是有用意的。依我看是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反论”,文章在其后对这几句话是否定的,否定人生来就若黄帝般神奇。这样的写作方法我看是可以的,文章这样处理这句话,比《大戴礼记》《史记》中引用这句话的意义要大得多、高得多、强得多。“徇齐”是说有很丰富的知识,“徇”是普遍、完全的意思,是说黄帝幼时知识就很渊博了。“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随年龄增长就越发聪明,成年后就当了天子。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帝是个天才。
《内经》这部书采用了“问答”的体裁,托言“黄帝”作为提问题者,所以每篇都有“黄帝问曰”,“岐伯”是回答问题者。问必有答是文章写作的手法。
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春秋”是指年龄,是说这些人到了百岁行动还很灵活。当然,上古的人都长寿吗?肯定不是。现在也有不少越百岁的人,今年五届人大有个少数民族的妇女代表104岁了,还能出全勤劳动呢。尽管越百岁的人是少数,但还是有的。“将”在这里是副词“还是”的意思;“失之”是指人在起居、卫生方面有所失。这句话是在提问题,意思是说远古时人类的寿命都很高,现在长寿的人少了,甚至才活到半百就衰老了,这是时世变化了呢?还是现在人不讲求卫生的原因呢?
答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道”是指卫生之道,卫生之道都是什么内容呢?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是长寿的条件。意思是要重视卫生之道。上古之人不是个个长寿,只有“知道者”才会长寿,岐伯这里没有一概而论。
“法于阴阳”的“阴阳”是指自然界的变化,“法”是指法度、法则、规律,意思是说人的生活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天气温暖炎热,秋冬天气凉燥寒冷,人的饮食、活动、起居要随之而调节,随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这叫做“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的“和”是“调理”之意,“术数”是指具体的技术、方法、手段。如何法于阴阳,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如冬天的饮食要吃热一点,或吃性温热的饮食;夏天的饮食可以吃凉一点,或吃利于清热消暑的饮食;冬天寒冷,衣服要穿多一些,要注意保暖;夏天天热,要穿凉爽点的衣服,要预防中暑,等等。这些都是“术数”的范畴。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术数”,“和于术数”是“法于阴阳”的具体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笼统的,接下来谈得就更具体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说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如一年四季的饮食的量之多少、质之冷热、气之厚薄、味之甘淡,这饮食的学问可太多了,不能乱吃乱喝,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起居要有常度,生活要有规律;人总是要劳动、运动的,这是必需的,在《内经》中“动”的观念是很强调的,但是不可过度,所以这里用一“妄”字,“妄”就是“乱”,就是不规律、不正常,而成了妄劳、妄动。这些都是“和于术数”的具体方法。
“故能形与神俱”,“形”指人的肉体,“神”指人的活力、能量;“形”是物质的,“神”是功能的;“俱”是一样、一致的意思。一个人看上去身体结结实实、活力四射、表里一致,这就是“形与神俱”,是健康的表现;有的人看上去身体还可以,但活动起来有气无力,“形”与“神”不一致,这就是不健康的状态。只有“形与神俱”的人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天年”是指人类应该有的寿命,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不一样,各国、各地区人类的平均寿命是不一样的。如一般人应该有七八十岁的寿命,活到七八十死了这就叫“尽天年”,只要人活到应该活到的寿数,就叫做“尽天年”。据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至少可以活到140岁,有很多资料都这样讲,目前人类的寿命远远没有活到“天年”,因此很多国家都在为提高人的寿命而努力。《内经》这里的“天年”指的是100岁以上,认为每个人都有活过100岁的可能,度过百岁生命也就终结了。
不管是上古之人还是现代之人,要能“度百岁乃去”是要有条件的。“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现在的人活不到百岁的原因。“不然”意思是与“知道者”相反,“今时之人”不按照卫生法则办事,生活没有规律,饮食、起居、劳逸不健康。如“以酒为浆”,酒本来是可以喝的,适量喝酒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把酒当作饮料来喝,当作水一样来喝,这时的酒对人体就有害了。“以妄为常”,是说经常是没有节制的、不正常的生活、劳动,甚至成了一种习惯。“醉以入房”,从前面两句的字序、语法看,“醉以”两个字应该乙转,应该是“以醉入房”,意思是醉酒后入房,这是房事不节的行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欲”是嗜好、嗜欲的意思,这里是指酒色嫖赌一类,嗜好到“竭其精”的程度;这里“精”与“真”是对待的写作手法,“精”即是“真”,“真”即是“精”;不检点的行为把真精(天真)耗散掉了。“不知持满”是什么意思?如你拿着的杯子装满了水,要想不让水溢出来,就需特别小心,要稳重,这就是“持满”的人;相反就是“不知持满”,古人有两句话,“谦受益,满遭损”,“满”与“损”是对待的,谦虚的人总能够受益,大家都喜欢接近你,而自满的人,处处表现出了不得的样子,就容易遭到别人的批评,所以谦虚的人就是懂得“持满”道理的人。“不时御神”,这里“时”作“善”讲,就是“不善御神”的意思;“御”是“运用”的意思,“不时御神”就是不善于运用精力、精神。前面说的“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就属于不善用神者,还有工作、生活中也有不善用神者,如“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不管应该不应该,不管合适不合适,只图一时的痛快,这是“务快其心”;与卫生法则背道而驰者为“逆”,嗜好有碍卫生的“生乐”,就是“逆于生乐”,如“以酒为浆”就属于“逆于生乐”;生活完全没有规律,就是“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这种人往往在中年四五十岁时,甚至更年轻一点,生命就结束了。所以说能“度百岁乃去”是有条件的,不是上天决定的,很大程度在于我们自己。
这段话把前面说的“生而神灵”全盘否定了,没有什么“生而神灵”,没有生来就可以活百岁乃去。所以我说文章在开篇引用那段古文献是有意图的,是提出一个反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再把自己的论点一一道出;“知道者”可以高寿,否则“半百而衰”。文章的意思我认为是很健康的。这就是“上古天真论”第一节的主要精神,阐明人的寿数长短不是无条件的,包括黄帝那样的圣人也不例外,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人类对卫生的讲求程度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