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病变之阴阳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能冬不能夏”的这个“能”字,在这里要读作“耐”,而“病之形能也”的“能”要读作“态”。

【提要】从临床角度来叙述阴阳关系,叙述阴阳发生病变之后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

【讲解】问曰:“法阴阳奈何?”“法”是法则、规律之意,怎样才能认识疾病,找出疾病的规律?问题提出来了,即如何认识疾病的阴阳变化规律。下面是答复。

“阳胜则身热”,“身热”就是发高烧。为什么会发烧?是因为“腠理闭”,即毛孔闭塞不通,阳蓄积在内的缘故;“腠里闭”阳无出路,就要从呼吸道走,于是就“喘粗”,气出不利,于是“为之俛仰”,即病人表现为俯也不是,仰也不是;“汗不出而热”,也是因“腠理闭”之缘故;高热伤津,于是“齿干”,牙齿上都没有津液了;病人感觉心里像郁积了一团火一样“烦冤”,即烦躁不安,“冤”是“瘀”之意;甚则“腹满死”,出现严重的腹满不通的表现;这种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在冬天这种高热还好过一点,若在夏天就熬不过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阳盛阴衰,属阳热证,而冬天的气候是阴盛阳衰,从“病之逆从”讲,“能冬”就是“病从”,高热的表现与冬季的寒冷相合;“不能夏”就是“病逆”,高热与夏季的炎热相逆。当然“病之逆从”不单单是表现在这一方面,这只是个例子而已。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阳衰而不能卫外为固,所以会“出汗”,越是汗出体温越是低落,症见身寒、身常清;甚至“数栗而寒”,一阵阵地战栗,发寒战;“寒则厥”,寒到了极点就要发厥逆,出现四肢冰凉的症状;“厥则腹满死”,此时也会出现腹满不通的表现;这种阴盛阳衰的病人,“能夏不能冬”,因为夏季的炎热与寒盛是“从”的关系,冬季的严寒与寒盛是“逆”的关系,所以“能夏不能冬”。

讲讲为什么阴盛、阳盛都会出现“腹满死”,在临床上怎样理解?这要从胃气的角度去理解。病不管阴阳,一旦发展到损伤胃气的程度,预后都不好。临床上望色、闻声、切脉,都要看病人胃气的情况,舌之气色有胃气,声调里有胃气,脉象里有胃气,都是可以看得出来的。“腹满”是胃气绝的表现,胃气不动了,脾胃之气伤了,不管阴盛、阳盛,病发展到胃气伤绝的阶段,总是凶多吉少,故曰“腹满死”。

“此阴阳更胜之变”,“更”要读平声,是“更换”之意,是说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总不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两种“更胜”的情况。“病之形态也”,“形态”指身热、喘粗、烦冤、汗不出、齿干等阳盛的病态表现,以及身寒、数栗而寒、厥逆等阴盛的病态表现,即阴阳偏盛、偏衰后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