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资源及资源型产品
资源(resource),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的统称,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物质的总和。总体上,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技术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可供人类生产利用的物质,例如土地、矿产、水、森林等。社会资源是指人类生产交往过程中形成或积累的价值存量,例如人力资源、社会关系等。技术资源是指依赖于特定生产技术活动而形成的排他性的物质、信息等,例如无线电频道、互联网域名地址等。从狭义上说,人们所称的资源一般是指自然资源,也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生产活动,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可利用的物质。在大部分的研究中,如果不加以特别的界定,也将资源等同于自然资源。遵循这一惯例,本研究所讨论的资源也是指自然资源。
资源型产品(resource products)则是以资源为直接投入要素,通过初次加工而成的成品或者半成品。在现有的文献中,资源和资源型产品并没有作很清晰的区分。总体而言,资源型产品中凝结了人类劳动投入;而资源本身则是天然的,不凝结任何的人类劳动。因此,天然的湖泊不是资源型产品,但是建立水渠、将湖泊水引入渠道后成为灌溉水源,就成为资源型产品。同样的,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只是资源,而不是资源型产品,当通过人类劳动将其挖掘出来之后,或者进行加工之后,就成了资源型产品。
简单地说,资源型产品就是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品。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资源是资源型产品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成为资源型产品。只有那些具有稀缺性的,并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开发(开采)利用的资源,才有可能转化为资源型产品。更确切地说,自然资源只有具备了经济属性之后才有可能转变为资源型产品。资源具备经济属性既依赖于资源本身的特征,如储藏量、可利用性等,也依赖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尤其是,自然资源作为客观存在,未经重大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并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是人类社会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则在不断地发生变迁。例如,大部分矿产资源在人类工业革命未到来之前基本上是不具备经济属性的,因此也不存在以这些自然资源为主体转变的资源型产品。但是工业革命之后,绝大多数的矿产资源都具备了经济属性,从而形成了大量的资源型产品。
为什么需要对资源与资源型产品进行区分?首先,两者的区分有助于厘清资源价值理论的争论。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是否具有价值一直存在争议。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观点:“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就使一个物可以对人有用而不必是人的劳动产品。例如,空气、天然草地、处女地、野生林等等。”在他看来,使用价值是可以脱离价值而独立存在的。自然资源有用,是因为其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因而不具有价值。但是,对于这个观点,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罗丽艳(2003)就认为,“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因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晏智杰(2004)也指出,在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持资源无价值的观点是非常有害的。他认为,必须考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前提,即“这是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法的体现和需要,也就是说,起初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规律时需要这样做,等到后来就会改变这种假定,承认自然资源有价值”。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框架内,表面上看似乎的确会出现理论与经验上的冲突,一方面,劳动价值论的一元价值论意味着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劳动不可能形成价值;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确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是基础性作用。对于这个矛盾,坚持劳动价值论观点的学者(包括马克思本人)则将价值和使用价值分类,且认为使用价值可以独立于价值和存在。但是这一观点的最大问题在于,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和只有使用价值,很难从经验上予以验证,而且从政策角度看,对于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也提出了理论上的挑战。例如资源如果没有价值,那么资源税的依据是什么?另一方则修正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有特定前提的,不适用自然资源。这一观点的问题是破坏了劳动价值论的统一性,实际上也并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意。
考虑到上述的理论困境,有必要在重新审视有用性的基础上,区分资源和资源型产品。尽管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社会必要劳动,但是商品的有用性则来自于需求,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稀缺性。这里讨论价值的时候,其隐含的前提是这种物品首先是商品。按照标准的政治经济学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从目的上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交换的前提必然是稀缺性,如果不存在稀缺性,则既无交换的必要,也无交换的可能。从对象上说,商品是劳动产品,其中必然凝结人类劳动,方能形成价值。人类劳动是有目的性的,即解决稀缺物品的获得和分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资源在未转化为商品之前,并不存在商品的属性,因而也不存在商品的价值。当自然资源转变为商品,则必然意味着凝结了人类劳动,使得自然资源转变为劳动产品,从而也就转变为资源型产品,从而具备了价值。这种转变的形式是多样的,比较典型的如地底下的矿藏,在自然状态下并不具有直接的可用性,也无法成为商品,当被挖掘出来之后,就成了资源型产品。有一些转变可能并不显著,但同样体现人类的劳动。同样以矿藏为例,如果某地方政府拍卖(交易)矿藏的开采权(实际并未开采),那么我们讨论的商品实际上是这种权利本身。这种权利的确立同样需要投入劳动(勘探、确权等)。只不过这种权利本身并非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源型产品,而是基于后续的资源型产品生产收益的折现。
区分资源和资源型产品,有助于我们理解资源型产品的价值来源,以及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首先,资源不具有商品价值,并不意味着资源型产品不具有价值。事实上,原先讨论资源价值的时候,一些人认为坚持马克思关于资源不具有价值的观点,会不利于资源集约化利用,无法为资源合理定价。实际上,区分资源和资源型产品,就可以解决这种困境。尽管未经开采的自然资源不具有商品价值,但是供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资源型产品,则具有商品价值,因此必然具备与其价值相符的价格。资源的权利(如开采权)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是源于未来资源型产品的价值,对资源权利的定价,本质上是资源型产品价值的折现,这里也同样不存在不依赖于价值的价格问题。
其次,资源型产品的价值高低仍然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决定,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另有一种观点担心,资源(资源型产品)的价值很高(例如饮用水),其价格是否也应该很高。从本研究的逻辑出发,资源型产品的价值也完全遵从价值规律,价值的高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因此,禀赋丰裕的资源型产品,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然较低,从而商品价值较低;反之亦然。这个逻辑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钻石悖论”有一定的相似性,只不过后者从边际效用的角度解释钻石比水贵的原因,而从这里的逻辑出发,水的使用价值高于钻石,但是作为资源型产品,探寻、开采加工钻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远远超过饮用水,因而导致两者的价值差异。持资源有使用价值和无价值的观点的论述,同样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使用价值较高的产品(如饮用水)其价格如何高于使用价值较低的产品(如钻石)?那么价格围绕价格波动的价值规律又如何解释?
最后,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依据,但受其他因素影响巨大。一般的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是,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偏离价值的可能性和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产品。这是由于资源型产品的特殊属性造成的(我们将在下文详细论述)。一方面,资源型产品的挖掘、开采、加工,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因此,价值应该不断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可耗竭资源的储量由于不断开采而下降,导致新增的资源型产品勘探、开采难度增加,从而增加资源型产品价值。此外,新技术的出现,又可能增加资源型产品的新用途,或者找到新的替代性产品,从而可能增加或者减少资源型产品的需求,增加了价格对价值背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