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扩张与融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传统企业成长理论简评

企业成长理论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或外部的某些特征描述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借助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比之后,经济学家们找到了种种模型力图科学地反映企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但是由于分析问题的基点不同,使得这些理论只具备形式上的意义,对指导企业经营和扩张实务显得乏力。

一、对传统企业成长理论内容的简评

纵观从内源性角度探究企业成长的文献,我们不难梳理出这样一条线索:对企业扩张和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无论是分工水平还是专业化水平,无论是核心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抑或是管理能力,都源于企业自身。这一点在斯密的分工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但是巴比吉将斯密的这一思想引导入 “规模”的轨道上,这就忽视并最终在理论上回避了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导致的企业成长最终会生成垄断的问题。杨小凯和黄有光在形式上遵从了斯密的传统,同时引入交易费用解释企业规模变化,但是他们对交易费用的定义甚为模糊,无法定量研究这一变量也就成为其结论的不足之处,所以,企业扩张行为还是只能通过影响交易费用这一变量间接加以描述。另外,杨小凯、黄有光的这一理论前提假设过于苛刻,比如要求人口规模集合是一个连续统,所以尽管其论证过程严格而有力,但是其结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有限。在所有内源性成长理论中最具特点的是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该理论将企业扩张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并且并不十分关注企业外在的规模大小,而是将重点放在企业内部能力的拓展上,同时运用一种动态的描述方法分析企业扩张,给后来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路径。之后的核心能力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均是沿着彭罗斯的思路展开的,可以说类似的理论都是彭罗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动态能力理论将企业的能力放置在历史的背景中予以考察,但是由于所谓核心能力并没有很好地被定义而只是被描述,同时对于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理论界也并没有取得共识,所以,这些理论都存在各种不足。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演化角度开创了企业内生扩张的另一个新的研究路径,在对企业家和企业的关系以及对创新的认识上也同样富有新意。而钱德勒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企业内部管理方式变化和企业扩张的过程的关联,从中总结出管理这只 “看得见的手”在企业扩张过程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但因为从理论上讲,只有对企业性质和企业扩张都有统一论述的经济学理论才能成为完整的企业扩张理论,所以,钱德勒在对企业性质的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这一理论的解释能力有所削弱。

可以说这一类从企业内部要素、组织、企业家等出发研究企业扩张的理论,特点就是关注企业内部的各种特征,但这既是内生扩张理论的优点,同时又是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因为外部的各种需求以及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企业规模的影响同样巨大,而且企业扩张最终需要表现为一种外在形式,这样,理论和现实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得到统一,所以忽视对企业扩张外在表征的描述和界定影响了这一类理论的解释力。虽然内生性因素对企业扩张有显著影响,但忽视外部要素也使这类理论失去了更丰富的内涵,不过这也给企业扩张的外生理论留下了发展空间。

企业外部扩张理论的特点是将企业扩张的动力归结为存在于企业以外的因素,无论是马歇尔的要素论,还是贝恩和施蒂格勒的产业观,或是波特的 “五力”原则都是如此。在这类企业扩张理论中,企业内部的组织形态被省略或者被忽视,使得经济学家们在企业之外寻找企业扩张的机制。比如波特的理论就忽视了企业内部结构,对价值链的分析也仅仅局限于静态分析;贝恩的产业观点同样没有说明企业如何选择产业,如何通过产业链进行扩张。所以,不管这种机制有多少解释力,我们都认为这些理论包含了企业扩张的有解释力的方面,但这些是不全面的,因为企业自身的行为无法引起企业的扩张这一结论本身就值得怀疑。但是,当我们走到企业之外会发现,这类理论所阐明的观点具有相当的解释力。比如马歇尔的要素理论依然是企业扩张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所以我们主张全面看待问题,综合运用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则缺乏经济学理论在概念上的统一性和严谨性,而更像是一种经验性的、偏向管理方法的理论。比如不同学者划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依据是不同的:萨默 (Summer)、李业、陈佳贵、弗莱赫特 (Flamholt)等人按照企业规模进行阶段划分;唐斯(Downs)、李皮特 (Lippitt)、斯科特 (Scott)等人按组织的复杂程度进行阶段划分;周三多、邹统钎、奎因 (Quinn)、蒂蒙斯 (Timmons)、加尔布雷斯 (Galbraith)等人则按企业经营策略或管理风格进行阶段的划分。这就导致我们最终还是很难确定随机选择的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使得进一步指导企业成长非常困难。另外,几乎所有的生命周期理论都认为企业的生命存在明确时限,即无论企业内外部如何进行改造,最终的结果和普通生命体一样都会消亡。这种看法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今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很多知名企业存续期已经百年,但是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并没有显示出衰亡的迹象。所以在理论上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企业成长扩张的行为,从更深层次上解释这种现象。

金融周期理论的优点在于很接近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能够从资本和融资方面解释现代企业成长扩张的过程以及企业长青的部分原因。不过在分析基础上,金融周期理论将企业的融资活动仅仅看成为实体产业服务的工具,没有将这些工具和企业的资本属性结合,在资本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展开分析。

最后,几乎所有的企业扩张理论和周期理论对企业扩张的边界和风险的分析都不够充分。这就导致在理论上不能解释那些企业因为发展过速而消亡的现象。

二、对传统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方法的简评

一种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不仅依赖于纯粹理论之间的交叉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它还深刻依赖于现实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可以说每一次经济现实的重大改变都会引起经济理论视角的转换、分析方法的变革,从而推动人们对老问题产生更新的、更深的认识。

传统理论对企业成长和生命周期的分析基本上都诞生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并不十分发达的时代,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产品生产、销售、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等实体方面的优化为主要内容,以工厂方式的生产为主线。这样一来,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原料供给、创新能力、管理方法、产业结构、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变化就成了企业成长周期中的重要决定因素。基于同样的原因,原料枯竭或需求转换等情况的出现也成了企业消亡的直接原因之一。传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之所以认为企业一定存在衰退和死亡阶段,还因为该理论的分析方法建立在企业成长的外在表征上,当这些表征特点消失的时候,企业的生命往往就走到所谓的 “最后阶段”,而摆脱企业死亡的困境同样也有赖于消除这些企业外在的不利表征。当然,我们并非认为这些因素对企业扩张成长不重要,而是认为在这些认识因素的内涵和将这些因素组织在统一框架内并解释企业成长的现实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企业性质和成长阶段的研究最终目的是找到分析企业扩张的正确路径,所以企业性质和生命周期就是这个方法中的重要构件和分析工具。毛蕴诗 (2002)认为可以采用四种方式对企业扩张进行分析,一是按照业务活动的方向和范围,二是按照资本运作的方式,三是按照空间和地域方式,四是按照企业的组建方式。这四种方式组成了企业成长的四维分析模型 (见图16)。

图16

资料来源:毛蕴诗.公司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78.

企业在这四个方面的改变成长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某种特定的成长组合,如果考虑较长的时间范围,则这种成长组合的相互结合就共同形成了企业的成长路径。这种分析方法建立在对企业性质和成长阶段的全面认识之上,对影响企业扩张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总结,最终得到企业扩张的路径。

本书也采用这种分析框架,但出发点不同。我们认为企业扩张的路径与企业所在行业、经营的地域范围、掌握的资源等密切相关,仅仅依靠过于多样的特点之间的关联并不能找到稳定可辨析的扩张路径,而只有将这些多样属性归结到某种单一性质的属性之上才有可能完成理论上的统一。同时,从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日常经营看,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对象和手段,尤其是考虑到资本对其他要素有着很强的替代性,即实体资源可以通过资本来购买从而完成替代,故而通过对企业的资本属性以及企业资本的属性的认识,加上对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融资行为的分析,能够得到较为统一的企业扩张方式和路径。综上,本书将企业扩张理论构建在企业的资本属性之上,并由此出发分析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成长扩张的关系。


[1] ① BengtR. Holmstrom &JeanTirole,TheTheoryofTheFirm ,Handbook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rthHolland,1989.
[2]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英]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同上书。
[5] Alfred D. Chandler,Jr.,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Busine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3.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4.
[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382.
[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378.
[9]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2.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355.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92.
[12] Prahalad,C.K., Hamel,G., The 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BusinessReview ,1990,68 (3):79 91.
[13]  Teece,D.,Pisano,G.,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
[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7).
[14] Nelson,R.,Winter,S.,AnEvolutionaryTheoryofEconomicChange [M],Cambridge,
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
[15] 钱颖.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策略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6] 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7] [美]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
[18]  BergerandUdell,EconomicsofSmallBusinessFinance:therolesofprivateequityand
debtmarketsinthefinancialgrowthcycle [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8 (22):
63673.
[19] 杨瑞龙.企业家的企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 田银华,宁康康.从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21] 买忆媛,乔俊杰.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22] 喻小军,金希.中、美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的融资结构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