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李嘉诚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以物业慢回笼

不再为钱发愁,是不是就意味着李嘉诚可以随意大笔花钱?答案是否定的。

彼时,香港政府为保证香港稳定,出台大量修改条例,刺激地产、建筑业的发展。众多小地产商瞅准时机,大肆购地。借用“卖楼花”模式,试图大赚油水。“卖楼花”式楼宇建设模式是1954年霍英东的首创,即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一石二鸟。

银行也从中斡旋,为楼宇提供按揭,甚至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香港地产业由此呈现出一片轰轰烈烈的景象。

不可否认,这种加快资金回收的模式极大地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的炒房家,直奔地产而来的李嘉诚焉肯放过?

令人意外的是,李嘉诚选择了“肯”。其稳健作风再一次发扬光大,李嘉诚面对畸形增长的炒房热,并不急于“大胃口”抢地囤地,而是始终坚持求合适地皮,不按揭贷款;只租不卖,以物业慢收金。这一举措,使李嘉诚被很多人戏称为“保守的新地主”。李嘉诚并不因此而有所动摇。他认为,物极必反,且与银行过分地捆绑风险巨大,一损俱损。而以物业收租,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而且,以物业增值算,时间愈久,租金飙升的总趋势将愈加明显,其效益也必然愈加稳定呈现。

的确如此。1961年6月,“西环地产之王”、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存户存款几乎全部用来发展地产的形势令廖宝珊在情急之中突发脑溢血猝亡。这并没有引起相关炒房者的警惕。然而,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迅疾而来的地产牛市很快暴跌。

1965年前后,香港多家银行出现挤提现象。先是本埠小银行“明德银号”宣布破产,随之广东“信托银行”倒闭,历史悠久的“恒生银行”也面临被清盘的厄运,幸而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勉强自保……而“汇丰银行”也并非未受波及。

银行危机一直持续了一年有余,在香港有关当局果断采取紧急措施补救的情况下,挤提风潮终于有所遏制。但大部分银行早已元气大伤,房地产市场更是因此一落千丈,破产者不计其数。而由于李嘉诚采取的稳健措施,挤提风暴只是导致其暂时的物业租金下调,收入部分减少而已,其根基依然坚实。

后来,李嘉诚谈到,在任何领域,跟风生成的东西,也许会流行一时,但生命都不会长久。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