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庄子 杂篇 天下(四)
续第五章
叙说彭蒙、田骈、慎到的思想主张:万物平等,摒弃智巧、去除己见,随缘,听任万物变化,自然无为,遵循道的规律等。
10.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
故说:达到像无知觉之物的状态就行,无需圣贤才智,(就像)土块不会失于道。(寓去除智巧,回归最本真状态)
11.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豪杰们相互嘲笑他说:慎到的道理,非活人的行径,而是死人的道理,实在怪异。
12.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窨然,恶可而言?
田骈也是如此,受学于彭蒙,得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师说:古时得道之人,达到不说是、不说非的境界。他们的思想风尚幽深玄远,怎能用言语表达?
13.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他们的思想)常反人意,不被认可,而且不免主观臆断。他们所宣扬的道并非真正的道,所认为正确的言论,也难免存在错误。彭蒙、田骈、慎到并不懂得道。虽如此,他们大概皆听闻过道。
(在此不得不说,他们懂得道)
第六章
赞述关尹、老聃(老子)的思想,淡泊宁静、体悟宇宙、人生的根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1.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
以根本的道为精妙,以有形的物为粗陋,以储积为不足,淡泊宁静,独自与高深的精神境界(道)相融合。
2.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古代道术有存在这些方面,关尹、老聃对此风尚十分赞同。以常、无、有的概念建立认知观点,以太一(宇宙本源、道)为根本的主导思想。
3.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
以柔弱谦下为外在表现,以空虚、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不毁坏万物的自然状态。关尹说:自己无私意(无我),则有形之物各自彰显。
4.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行动如水,静心如镜,反应如回响自然真实。空灵超脱,寂静清虚。
5.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混同则和谐,有得则有失。未尝争先而常随他人。老聃说:知晓雄强,持守雌柔,愿为天下溪流;知晓显扬,持守暗屈,愿为天下山谷。(谦逊、低调、深邃、包容的智慧)
6.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
人皆争先,独自居后,说:承受天下垢辱。人皆追求实物,独自追求虚无(空灵的心境)。
7.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
无敛藏故会有余裕,沉稳而心力有余。立身行事,从容不费力,自然无为而笑刻意机巧。
8.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人皆求福,独自委曲求全,说:但求免受灾祸。以精深的道为根本,以简约节制为纲纪。
9.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说:坚硬则易毁坏,锐利则易受挫。常宽容待物,不侵削他人。虽未至极致完美的思想,关尹、老聃,可谓古代博大高深的得道真人!
第七章
赞述庄子的思想及文采,奇伟弘大,深邃悠远。写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与造物者同游,与通达者为友。
1.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渺茫无形,变化无常,是死?是生?是与天地并存?是与神明同往?茫然不知往哪?恍惚不知到哪?包罗万物,却不知归宿。(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疑问)
2.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古代道术有存在这些方面,庄子听闻此风尚十分喜好。以悠远荒诞的说法,开阔无边的言论,无限制的言辞,
3.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时常言论放纵而不偏颇,不持一端之见。认为天下人沉浊,不可讲庄重话语。
4.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以随意之言衍展,以先哲之言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广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以平和态度与世俗相处。
5.其书虽瓌瑋,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他的书虽奇伟,却行文婉转无碍事理。文辞虽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
6.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他内心充实,行文无止境流露。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超脱死生、无始终界限(无限)者为友。
7.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他论述道的根本,弘大而通达,深远而开阔;他阐述道的宗旨,合理贴切,达至高深精妙的境界。
8.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虽如此,他仍在随应道的变化中理解万物的本质,他的哲理无止境,连绵不绝,渺远深邃,未能穷尽。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十二月读书笔札
生命不止,仍有无限潜能。接下来想诠释《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