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进入动机、进入模式理论简评
一 进入动机理论简评
外资银行进入动机理论是“外资银行进入”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原因:(1)客户追随论。认为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国际直接投资引起的。艾利伯(Aliber,1984)认为,银行跨国经营的原因在于继续为本国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投资提供服务。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带来了银行业的跨国经营。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83)和莱维内(Levine,1996)进一步提出,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为国际直接投资带来了便利,从而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和银行业跨国经营是相互促进的。(2)市场利用理论。相当多的研究都发现外资银行是受东道国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吸引才进入的。卡莱森(Calessens,2000)利用80个国家1988—199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是受到低税收和高资本回报的吸引;八森(Yamori,1998)发现,人均GDP是影响日本外资银行选择东道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柏莱利(Brealey)和卡帕廉尼斯(Kaplanis,1996)和布克(Buch,2000)的研究都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数量与东道国的GDP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3)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英国的巴克利、卡森及鲁格曼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运用交易成本来分析企业的跨国经营原因。这一理论也被较多地运用于解释外资银行的进入原因。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的不完全主要体现在中间产品市场上。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交易难以实现,或者即使实现,成本也很高。因此,企业就有动力建立一个内部市场。内部市场也会产生成本,但是其成本小于外部市场的成本。当内部化超越国界,就形成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一般商品的国际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更为明显,因此在研究银行业跨国经营时,这一理论框架常被用于分析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内在动因。(4)东道国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OIL理论。该理论认为传统的OIL理论在解释外资银行海外经营的力度上不够,尤其是时机上的解释力度不够。并且在现实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殊的情况。拉丁美洲、中东欧、亚洲一些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后,跨国银行在这些区域的经营机构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有鉴于此,雅克·优波平(Janek Uiboupin,2005)提出了东道国金融自由化政策下的OIL理论来对此进行解释。这些国家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这样一个时机后,导致了大量外资的涌入,从而强烈地体现了区位优势。另外还有些文献指出,东道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外资银行进入很多,即东道国发生金融危机是外资进入的良好时机。原因在于外资银行可以提供流动性更大、更能控制风险的一些管理技术。
外资银行进入动机理论并没有走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OIL)的框架。(1)客户追随理论可以放在内部化理论的框架下。跨国银行拥有跨国公司的一些相关信息,同时跨国公司对该银行更为熟悉,比如在国内经营的时候就主要与该银行联系,如果换个银行的话,跨国公司面临的转换成本可能挺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找一家合适的银行也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即搜寻成本也挺高,于是这些跨国公司也愿意在东道国与这个银行进行相关的资金转账、外汇兑换等各类业务。这些都是该银行的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在一个不完全的外部市场上是难以进行交易的,因此该银行无法将其转让出去,从而不得不选择内部化,即该银行也随着跨国公司在跨国公司的东道国建立分支机构。(2)市场利用型可归于区位优势。东道国的市场机会越好,则越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东道国金融自由化下的OIL理论也可以归于区位优势。因此,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动机的主要理论还是没有突破国际投资OIL的框架。
目前,对外资银行进入动机提到比较多的是“客户追随”理论以及“市场利用”理论,这两个理论事实上是更为具体地指出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本书将根据外资银行的这两种动机来确定何种实物期权理论适用。另外,在利用“进入动机”进行分析时,经常也会或多或少涉及“进入时机”的分析,但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隐晦的理论逻辑上:体现这些动机的各类优势越明显,则外资银行越可能提前进入。但是,经过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五节部分的详细分析,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
二 进入模式理论简评
进入模式理论研究企业采取哪种投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更为有利。进入方式可根据是否出现新的企业从而分为新建企业和参股两种形式,也可以根据是否全资进入分为全资进入和部分进入两种形式。到目前为止,有多种理论可以解释外资银行进入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还有产业组织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和机构理论等。(1)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主要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以及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代表作是1967年发表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理论的探索》和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与跨国公司》。具体地说,通过各种进入方式交易成本的比较,确定合适的进入方式。(2)产业组织理论。当东道国市场饱和时,如果新建企业,会使得市场竞争更为剧烈,而如果参股的话,则不会增加竞争,所以,可以考虑参股。当东道国市场不饱和时,新建企业,不会增加竞争,此时,跨国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新建企业。(3)组织学习理论。有着丰富跨国经营经验的企业,从东道国企业学到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会比较少,从而不愿意入股。而那些跨国经营的经验不足的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入股东道国企业。(4)信息经济学理论。戈尔茨坦那(Goldsteina)和阿萨夫·拉辛(Assaf Razinb,2006)指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相对于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更为便于进行市场交易。越是有国际经验的跨国企业,越清楚资产转让的价格,从而更可能进行间接交易。(5)企业成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出来的,如果想迅速占领东道国市场,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入股当地企业。(6)机构理论。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必须服从投资地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外部的一致性。如果以独资的形式进入,则利于实现内部的一致性,但是如果参股当地企业的话,则容易实现外部的一致性。
以上进入模式的六种理论通过比较各种进入方式的成本和收益从而确定哪种方式更佳,这些理论基本上可视作选择不同模式的“动机”理论。在选择全资进入还是部分进入时,通常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假设之下:若部分进入的收益与成本之差大于零且大于全资进入,则选择部分进入。在本书进入模式对进入时机的影响中,这些理论所提及的影响因素也被纳入本书实物期权模型中,对进入时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本书的理论逻辑建立在实物期权框架下,在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投资不可逆且可延迟的假设下,即使部分进入的收益与成本之差大于零且大于全资进入的,也未必就要以部分进入的方式立即进入,也许等等看看再确定是否进入的利益可能会更大些。同样的,即使全资进入的收益与成本之差大于零且大于部分进入,也未必就要立即全资进入,可能“等待”是更好的选择。在实物期权理论框架下,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的决策会更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