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红楼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从翻刻本看底本

《三国志演义》翻刻本共12卷,12册,没有封面。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末尾署的是“嘉靖壬子孟夏吉望,关中修髯子书于居易草亭”。

这段引言也见于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刊本乙本。标题和嘉靖壬午本相同,周曰校刊本乙本写的是“全像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间也有个别的异文。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壬子”二字,周曰校刊本乙本也有这两个字,而嘉靖壬午本则作“壬午”。“壬子”是指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午”则是嘉靖元年(1522)。第二点:在引言的末行,周曰校刊本乙本题“万历辛卯季冬吉望,刊于万卷楼”,这锁定了周曰校刊本乙本的刊刻年代。辛卯就是万历十九年(1591)。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叙”,末尾署的是“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这段序言也见于嘉靖壬午和周曰校刊本乙本。

有“三国志(宗寮)”,也见于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刊本乙本。文字基本上相同。重要的异文,可以举出四个例子:(1)“关羽”,周曰校刊本乙本同,嘉靖壬午本作“关某”。(2)关羽“解人”,周曰校刊本乙本同,嘉靖壬午本作“解良人”。(3)张飞“字翼德”,周曰校刊本乙本同,嘉靖壬午本作“益德”。(4)“许静”,周曰校刊本乙本同,嘉靖壬午本作“许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关索”之名,“关平”下接“张苞”、“关兴”。

各卷卷首书名,卷一至卷六、卷八、卷九题“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卷七、卷十残缺,不详。版心题“三国演义”。每半叶13行,每行24字。

卷一有四行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晚学庐陵叶才音释”,“明书林周曰校刊行”。其中“晚学庐陵叶才音释”一行为其他各卷所无。叶才何许人,不详,有待于我们继续查找。卷四之“平阳”误作“评阳”。卷十一、卷十二“刊行”作“梓行”。此书卷八封面贴用“忠孝经集注合壁”扉页,并有两行字:“开国四百九十三年”、“广印社公所刊行”,则此书之改装已在19世纪末叶了。末叶末行钤有方章一枚,阳文四字,模糊不清。

卷九之首有空白叶,有“册主柳琦”字样,所指当是某个时段的收藏者;同叶另有“柳昌善”三字。之末有空白叶题字,署“甲午七月”。

全书有墨笔涂改多处。有的地方还用墨笔画人名号。

从题署可以看出,朝鲜翻刻本的底本是周曰校刊本。周曰校刊本有甲本、乙本、丙本之分。朝鲜翻刻本的底本又是哪一种周曰校刊本呢?

周曰校刊本甲本和乙本、丙本最明显区别的主要标志有两点。第一点:甲本无图,乙本、丙本有图。第二点:甲本每行24字,乙本、丙本每行26字。而朝鲜翻刻本恰恰无图,又是每行24字。仅从这两点就可以判断,它所根据的底本是甲本。

我们把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的周曰校刊本甲本残存的卷六、卷七、卷九与朝鲜翻刻本的卷六、卷七、卷九进行对比,会发现很多相同的地方:卷首所题书名相同。甲本卷六、卷九是“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行款相同,甲本和翻刻本都是每半叶13行,每行24字;甲本无图像,朝鲜翻刻本亦无图像;作者、出版者的题署相同,甲本残存的三卷和翻刻本都是三行,各八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书林周曰校刊行”。

甲本和朝鲜翻刻本之间最大的不同则在于:甲本有句读,朝鲜翻刻本无句读。但这无碍于二者正文文字的相同。

我在《〈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一文中,曾举出许多的例子来说明周曰校刊本甲本和乙本文字的歧异。用这些例子来对照朝鲜翻刻本,可以看到,凡是甲本和乙本文字不同的地方,朝鲜翻刻本均同于甲本,而异于乙本。尤其重要的便是张飞的表字“益德”和“翼德”的歧异。

可以看出,周曰校刊本的朝鲜翻刻本是一个基本上忠实于周曰校刊本甲本的、有价值的版本。

由于《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甲本全书已不可见,通过朝鲜翻刻本不难窥见它的真貌。这便是朝鲜翻刻本的价值之所在。朝鲜翻刻本是我们研究周曰校刊本甲本的一座桥梁。

现存的《三国志演义》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明代刊本中,最早的是嘉靖元年(1522)的嘉靖壬午本和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叶逢春刊本。再加上嘉靖三十一年(或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的周曰校刊本甲本,使得嘉靖刊本至少有三种之多。

这是就现存的、已知的版本而言。想来,在明代嘉靖年间,作为畅销书的小说《三国志演义》一定不止印行了这三种。

如果再加上现存的、藏于上海图书馆的《三国志演义》残叶,那么,刊行于嘉靖年间和嘉靖之前的《三国志演义》刊本至少已发现了四种。

周曰校刊本甲本的朝鲜翻刻本卷首有“弘治甲寅仲春几望”的庸愚子(蒋大器)的序文。其中说:“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庸愚子的这篇序文亦见于嘉靖壬午本卷首,与上引一段文字完全相同。这又说明,至少在弘治七年之前,或者说,在公元16世纪之前,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已以传抄本的形式在社会群众之间广为流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