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红楼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 四大系统

几部伟大的小说名著,都有比较复杂的版本问题。《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如此,《三国》也如此。

所以,作为《三国》的热心读者,在阅读之前,了解一点有关它的版本问题的常识,还是必要的。

《三国》的传播十分广泛。除了最早的“嘉靖本”和过去最流行的“毛评本”之外,还有着不计其数的刊本。

这些复杂繁乱的版本,能不能厘清它们的头绪呢?

大体上说来,《三国》的版本可以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系统。甲系统和乙系统是240则本。丙系统和丁系统则是120回本。

从版本演变的历史进程看,240则本的产生在先,120回本的产生在后。而所谓240“则”,其实就是120“回”的“一分为二”(一回分拆为二则)。所谓120“回”,其实就是240“则”的“合二而一”(二则合并为一回)。

甲系统包括嘉靖本、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它们都在作者的署名上冠以“后学”二字。它们都分为240则,而每则都有一个单句的标目。

但嘉靖本和夷白堂刊本是24卷本(每卷10则),周曰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则是12卷本(每卷20则)。

另外,在书名上,嘉靖本、周曰校刊本都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则微有不同,前者叫做《通俗三国演义》,后者叫做《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嘉靖本刊行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卷首载有蒋大器(庸愚子)弘治七年(1494)的序文,和张尚德(修髯子)嘉靖元年的序文。在《三国志演义》现存的各种版本中,它的刊行年代最早。它也最接近于罗贯中原稿的面貌。因此,它一直被认为是《三国志演义》最重要的版本。嘉靖本现有两种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29)。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1974)。它们的底本在某些文字和细节上有所歧异,这正反映了嘉靖本初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和覆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的不同。

周曰校刊本,它的另两个名称是万卷楼刊本或仁寿堂刊本,万历十九年(1591)刊行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卷首也有蒋大器、张尚德的两篇序文。有插图240叶。初刻本插图记有刻工王希尧、魏少峰二人的姓名。覆刻本则无。周曰校刊本现有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本。

夷白堂刊本,万历年间刊行于武林(今浙江省杭州市)。它的行款,半叶9行,每行17字,同于嘉靖本。这表明它和嘉靖本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书中某些地方,例如卷21首叶首行,有“徽郡原板”字样。这又表明它的底本可能是一种安徽刊本。

夏振宇刊本的刊行年代、地点不详。它晚于周曰校刊本。从文字上看,当出于周曰校刊本。它们在书名之上都增添了完全相同的附属语:“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它们在分卷上都同样有所变动,把嘉靖本的24卷合并为12卷。蒋大器、张尚德的两篇序文同样都被保留下来。它们的文字也都同样接近于嘉靖本。夏振宇刊本现有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1993)。

甲系统的版本(尤其是嘉靖本),它们的文字最接近于罗贯中的原本。而在作者署名之上冠以“后学”二字,正具有特征的意义。试想,若非来自罗贯中本人的稿本,何劳旁人费心去代替他使用这样的谦抑之词呢?

乙系统包括余象斗刊本、“评林”本、熊清波刊本、郑少垣刊本、杨起元刊本、郑世容刊本、刘龙田刊本、笈邮斋刊本、杨美生刊本、黄正甫刊本、美玉堂刊本、刘荣吾刊本、“合像”本、朱鼎臣辑本、王泗源刊本、熊成治刊本、“汤学士校正”本,等等。它们不妨统称为“闽刊本”。它们共同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在分卷上,都属于20卷本;

2.基本上都以《三国志传》为书名;

3.刊刻的地点都在福建,而且基本上集中于建阳一地;

4.绝大多数刊行于万历年间,而且都在甲系统的周曰校刊本之后;

5.叶面上都采用了上图下文的形式。

6.在内容上,绝大多数都插增了关索出身、入川、征孟获的情节。

种种迹象表明,乙系统各版本或它们的底本的产生,要晚于甲系统中的嘉靖本、周曰校刊本等。

乙系统各版本的文字比较粗芜简略,和甲系统不同,情节上也略有出入。它们以普及性的通俗读物的面貌出现。由于商业竞争的原因,出版者既要忙于抢赶时间,又要蓄意节省工料,印制上的草率、粗糙在所难免。从《三国》的流传过程看,这一类版本对后世的影响并不算大。

这一系统中余象斗刊本、“评林”本、郑少垣刊本、郑世容刊本、笈邮斋刊本等,都有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

丙系统,从分卷上说,有不分卷本和24卷本的区别。

不分卷本刊行于明末,包括吴观明刊本、宝翰楼刊本、绿荫堂刊本、藜光楼植楠堂刊本等,可以统称为李卓吾评本。

24卷本刊行于清初,包括两衡堂刊本,遗香堂刊本等,可以统称为李笠翁评本。

李卓吾评本和乙系统的闽刊本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从以下三个现象可以得到解释。第一,丙系统的吴观明刊本刊行于福建建阳。第二,丙系统的藜光楼植楠堂刊本的正式名称虽然是《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但在第100回回末等处却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传》,袭用了闽刊本的书名。第三,乙系统的王泗源刊本的书名,或作《……三国志史传》,或作《……三国志传》,封面的题名却也袭用了闽刊本特有的书名:《李卓吾先生批点原本三国志传》。

不过宝翰楼、绿荫堂、藜光楼植楠堂已变成了江苏苏州的书坊。刊刻地点从建阳向苏州的转移,标志着它们和乙系统的决裂。它们显然也接受了甲系统的影响。当然,它们和甲系统、乙系统毕竟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它们把240节改成了120回,并以增加大批评家“李卓吾”或李渔的评语为号召。

当然,所谓“李卓吾”的批评并非真正地出自李贽的笔下,而是像叶昼那样的文人和一些书商串通起来,共同做手脚,托名伪造的[35]

李渔评本现存康熙年间彩色套印本。它的卷首载有李渔自序,署“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而李渔自南京移家杭州云居山东麓的层园,系康熙十六年(1677)间事,序云:“余于声山所评传首,已僭为之序矣。”而李渔的毛评本序文系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由此可知,李渔评本实出于毛评本之后。它成书的时间约在康熙十六年至十九年之间[36]

丁系统比较单纯,由一大批毛评本,以及它们的种种派生本组成。这是在清代流行了250年之久的、最畅销的《三国》版本。

毛评本对《三国》本文做了许多的改动,并且还添加了许多的评语。

毛评本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丙系统中的李笠翁评本产生于毛评本(醉耕堂刊本)问世之后,直接吸收了毛评本的许多评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中国大陆上普遍流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就是在毛评本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的。今天的《三国》读者,恐怕绝大多数都是从毛评本入手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80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剧本也正是依据毛评本改编的。

如果按照版本产生时代的先后来排列,四大系统的顺序为:

甲—乙—丙—丁


[1] 这里的“平阳侯”三字有误。陈寿没有做过“平阳侯”。据《华阳国志·陈寿传》,他曾“出为平阳侯相”。平阳侯相乃平阳侯属下之官员。据《后汉书·百官志》,侯国之“相”相当于县令。“平阳侯”和“平阳侯相”,地位悬殊,区别很大。一个“相”字焉可省略?这可能是出于作者的误解,也可能是刊刻者为了追求两行字数的对等,而故意删掉了“相”字。

[2] 某些明清刊本在罗贯中名字的题署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奇怪的错误。例如《三国》双峰堂刊本:姓罗,名“道本”,字贯中;《三国》三余堂刊本:姓罗,名“贵志”;《水浒传》双峰堂刊本:姓罗,名“道本”,字贯中,号“名卿”。

[3] 关于天一阁旧藏明蓝格钞本《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发现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十卷第五号发表马廉校录的《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后附赵孝孟写于1936年10月的短跋,说发现于1931年秋。而天一阁旧藏明蓝格钞本《录鬼簿·录鬼簿续编》附有郑振铎写于1946年10月的长跋,却说发现于1928—1929年。赵跋早于郑跋十年。而郑振铎又是此钞本的发现者和收藏者。未知孰是。

[4] 这采用了王钢同志的意见,请参阅他的《校订录鬼簿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郑州)的《前言》和《凡例》。简本指明钞《说集》本、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附刻本;繁本指清尤贞起钞本、明季精钞本、清曹寅《楝亭十二种》本、上海图书馆藏清钞本、清刘世珩《汇刻传奇》附刻本;增补本指天一阁旧藏明蓝格钞本、清勖初斋钞本。

[5] 《录鬼簿续编》的编撰者是不是贾仲明,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我认为,从种种情况判断,贾仲明确系《录鬼簿续编》的编撰者。

[6] 田妆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绣谷春容》卷六也有同样的说法。

[7]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

[8] 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

[9]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

[10] 高儒:《百川书志》卷六。

[11] 这些刊本有:《三国》双峰堂刊本、熊清波刊本、郑少垣刊本、郑世容刊本、杨美生刊本、雄飞馆刊《英雄谱》本、藜光堂刊本、三余堂刊本;《隋唐两朝志传》龚绍山刊本;《三遂平妖传》王慎修·世德堂刊本、天许斋批点本、墨憨斋批点本;《水浒传》双峰堂刊本、德聚堂刊本、坊刊一百二十四回本、兴贤堂刊《汉宋奇书》本等。

[12] 《忠义水浒志传评林》双峰堂余象斗刊本。

[13] 《晋书·陈寿传》说:“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14] 蒋大器序文曾说,“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或许他曾看到过《三国》的抄本。

[15] 见《宋元学案》“罗本”条下所附王梓材的按语。

[16] 见《宋元学案》“罗拱”条下所附王梓材的按语。

[17]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雷琳等:《渔矶漫钞》卷七。

[18]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

[19] 参阅郑振铎《劫中得书续记》第四十五;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六;郑振铎《水浒全传·序》。按:此本是否确为“嘉靖间刻本”或“嘉靖间武定侯郭勋刻本”,学术界尚有争议。

[20] 徐渭仁:《徐钠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

[21] 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按:高儒乃明代嘉靖年间人。

[22] 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海外版仍以《三国志演义》为名。

[23] 参阅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辩证类”“《三国》《宋江》演义”条,胡应鳞《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世所传《宣和遗事》极鄙陋……”条。

[24] 即嘉靖本。

[25] 《隋唐两朝志传》现存龚绍山刊本,有木记说:“万历己未岁季秋既望,金阊书林龚绍山绣梓。”《残唐五代史演传》现存几种刊本,均未标明刊行的年代。但八卷本题“李卓吾批点”,六卷本题“玉茗堂批点”,而李贽(1527—1602)和汤显祖(1550—1616)均系万历年间人。且《隋唐两朝志传》万历四十七年刊本木记说:“继此以后,则有《残唐五代史志传》详而载焉,读者不可不并为涉猎,以睹全书云。”两书均多附署名“丽泉”之诗。可知两书刊行年代相去不远。《残唐五代史演传》当为万历刊本(不排除有为天启或崇祯刊本的可能)。《三遂平妖传》现存王慎修·世德堂刊本,封面上有“冯犹龙先生增定”字样。冯犹龙即冯梦龙;而冯梦龙增补本却刊行于泰昌元年(1620)。故知此王慎修·世德堂刊本当印于泰昌元年之后。

[26] 这五种是:“罗贯中”编辑、“杨升庵”批评的《隋唐两朝志传》;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徐文长”批评的无名氏《隋唐演义》;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27] 章学诚:《丙辰札记》,见《章氏遗书外编》卷四。

[28] 嘉靖本并没有特别标明它的刊刻年代。这里说它“刊行于嘉靖元年”,是因为它载有一篇撰写于嘉靖元年的序文。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一般都是这样来处理刊刻年代问题的。

[29] 见于元人杂剧《关大王月夜斩貂蝉》。京剧亦有《月下斩貂蝉》。

[30] 见于明人传奇《草庐记》。京剧《龙凤呈祥·芦花荡》亦演此事。

[31] “茂苑”,指毛宗岗的乡贯,是长洲的别称。

[32] 蒋祖芬《娄关蒋氏本支录·祖范》(抄本)载有毛宗岗的跋文,署“康熙己丑之春,通家晚学生毛宗岗谨识”。己丑即康熙四十八年。可知他至少活到了此时。跋文中说,“岁辛卯……时予方弱冠耳,而今忽忽已老矣”。古人一般以“弱冠”指二十岁。辛卯即顺治八年(1651)。以此逆推,可知生于崇祯五年。有人推断他生于崇祯十二年(1639),不确。

[33] 娄关,在长洲。

[34] 葑溪,也在长洲。

[35] 钱希言:《戏瑕》卷三。

[36] 李渔卒于康熙十九年(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