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红楼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 “摆旗”和“拒桥”

《三分事略》卷中14叶插图的标题,作“张飞摆旗退卒”。这六个字,到了《三国志平话》卷中14叶插图的标题中,“张飞”、“退卒”还是“张飞”、“退卒”,“摆旗”却变成了“拒桥”。“摆旗”和“拒桥”,无论在字形或字音、字义上,都有着不容混淆的差别。

不妨比较一下它们的优劣。

“摆旗”之事,见于正文。现引《三分事略》前一叶正文中有关的一段文字(《三国志平话》的异文,用圆括弧注明)于下:

却说张飞北至当阳长坂,张飞令军卒将五十面旗:北于阜高处,一字摆开,二十骑马军正觑南河曹公二(三)十万军至,尊重何不趣,张飞笑曰:“吾不见众军。”只见曹公(操)众军马,一发连声便叫:“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贯耳,桥梁皆断,曹军倒退三十余里。

这两个字,虽有来历,用作标题,却有重大的缺陷。第一,“摆旗”和“退卒”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根据作者铺叙的故事情节,曹军的败退,显然不是由于张飞下令将五十面旗一字摆开。主要是因为张飞“叫声如雷贯耳,桥梁皆断”,曹军才“倒退三十余里”。第二,张飞“退卒”的地点,正像插图上所描绘的,是在桥侧,而不在山头。“摆旗”的地点则不同,在山头,即“阜高处”,不在桥侧。第三,把“摆旗”和“退卒”联系在一起,语气不够顺畅,意义欠显豁,读者一时不易从标题的字面上了解故事内容之中的究竟。由此可见,“张飞摆旗退卒”,作为标题文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张飞拒桥退卒”怎样呢?

“拒桥”二字,并非臆造,也见于正文。在前一叶正文中,引有“翼德庙赞”:

先生图王,三分鼎沸。拒桥退卒,威声断水。诸侯恐惧,兵行九地。凛凛如神,霸者之气。

紧接着,文中插有阴文标题:“张飞拒水断桥”。按:“拒”字即“据”字的同音简化字。“据水断桥”四字实出于陈寿《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正文: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拒桥退卒”不仅有来历,而且还避免了以“摆旗退卒”为标题所带来的种种缺陷。它既和插图上的描绘保持一致,又完全符合于正文中的故事情节的铺叙。

同是标题,若把“张飞拒桥退卒”和“张飞摆旗退卒”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优劣立见。前者强似后者数倍,这是不劳辞费的。

“拒桥退卒”和“摆旗退卒”,一优一劣,孰先孰后呢?

我认为,优者居后,劣者在先。试想,怎么会越改越坏呢?从一般情理上推测,只有越改越好的。后来的刊行者,大约是发现了“张飞摆旗退卒”这一标题的局限和缺点,因此才从正文引用的“翼德庙赞”中采掇“拒桥退卒”这现成的一句四字来做替身。相反地,如果说标题原作较优的“拒桥退卒”,后来的刊行者故意改为较劣的“摆旗退卒”,那倒是不可想象的书商出于牟利的动机,偷工减料,以图省事和加快速度,这样的事是会有的;但在一般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去替换文字,而且他们也不一定具备那样高的文化水平。“桥”、“旗”二字笔画的繁简还算相去不远。“摆”字的笔画却大大地多于“拒”字,几乎将近二倍。易“拒桥”为“摆旗”,对于一些唯利是图的书商说来,是一桩不足取的傻事。在他们的脑子里,照我看,不大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

要判断两书刊印的先后,不仅可以从插图和标题着眼,就是书名本身也露出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