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蒙德里安
为了表现他的“内在结构”,蒙德里安创造了另外一套绘画语言,使用着另外一套规则,从而发展起一个与康丁斯基不同的抽象艺术天地。他的作品和观点,开“抽象构成主义”的先河。

蒙德里安,《开花的苹果树》,1912年,画布油彩, 78×106厘米,海牙市立美术馆。
蒙德里安1916年以前的抽象绘画作品,是他作品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他越过了立体派的手法,把物象的骨架改造成画面上的线条组合,并把这些线条单纯化,再根据画面自身的需要,把单纯化了的线条组织成一个新的画面整体。这时期的作品,有人说是所谓“正负号”式的绘画,因为画面上的线条被提纯与归纳成一些水平和垂直的直角交叉,这些密集的纵横线条像一群“正负号”一样聚散离合,或疏或密,终于不再令人重新想起物象的原型,而只在线的组织结构关系里吸引人们的注意。
1916年以后,蒙德里安的作品进入第二阶段,向着更彻底的单纯化迈进,完成了他最有代表性的一批作品。
他的画面上首先是触目的粗黑线,笔直地从横竖两个方向上作出大块的分割,在分割而成的矩形里,填以红黄蓝几种最单纯的色彩。
如果说第一阶段作品中密集的细线组合还有某些内省的味道和即兴的处理,那么第二阶段的作品则以明朗严谨和大大方方的画面结构达到了他所追求的那种理性所控制的境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蒙德里安移居纽约,在这里,他的作品形成第三种面貌,取消了触目的黑线,打散了大块的长方形,画面上出现一种白底上纵横交织的彩色链条结构。前一时期严肃紧张的结构,变得轻松、灵活,平衡中显示出如释重负的活力。
蒙德里安认为,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艺术文化的转折点,表现个别形象的艺术已经接近它的终点,而表现“固定关系”的艺术则开始了。他所谓的“固定关系”,就是他所认定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即存在于一切事物里的普遍的均衡。他认为这种内在结构才是纯粹的、不变的、普遍的“实在”。不是个别的事物,而是它们内在的构成关系,才是“实在”。
蒙德里安的造形观、色彩观以及构图观,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形成的。
造形。蒙德里安提出在画面上要避免出现“特殊的形”。也就是说,要避免出现那种个别的、特定的形,这不仅是指特定自然物象的形,而且包括某一特定的几何形,比方圆形、三角形之类可以叫出名字的图形都在他的避免之列。他认为,封闭的形是特殊的、个别的,比方封闭的圆圈。个别的、特殊的形不是普遍的实在因素,所以,为了表现他的“普遍实在”,他选择了直线和方形。他认为方形仅仅是直线相交的结构,而且,由于在画面上不引进任何别的图形来比较,所以,方形在他的造形体系里就不会作为特殊的形被区别出来和个别化。换言之,方形就可以不作为方形,不作为某种特殊的形,而仅仅作为“形”存在。
这样,蒙德里安获得了一种最单纯、最不特殊的“一般形”,可以用它去构筑自己的“内在结构”。
为了集中注意于结构,必须减弱人们对于组成结构的所有单元的注意,使各单元在最大限度上单纯化。蒙德里安的这种造形努力,是可以理解的。
从最简单的图案花边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单元的简化和重复,降低了各个单元对于视觉的吸引力,人们不再注意那些单元究竟是花,还是动物,从而把单元之间的组织布局的类型突出出来,也就是说突出了这一组图案在结构关系上的特征:它是二方连续,还是四方连续?

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1929年,画布油彩,45.1×45.3厘米,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至于蒙德里安把方形论证为“普遍形”,则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前面讲过,他的方形是用若干组“触目的黑线”切割而成的,这些黑线被他画得很粗、很宽,于是,这种有足够宽度的直线,事实上已经变为方形。这样,在他的画面上,就只有一种形,唯一的一种图形——方形。也就是说,用方形切割出方形。
画面上的图形单元的种类达到了最彻底的单纯化,人们的视觉吸引力就可以全部投入到那有变化、有节奏的组织关系——画面结构之中。
色彩。蒙德里安要使他的画面色彩达到一种“非自然化”。为此,他提出色彩应该是一些纯粹的原色,纯红、纯黄、纯蓝、纯白、纯黑,从而与自然物象中千变万化、互相渗透的色彩划清界线;他提出画面上的色彩应该是平面化的,不应该由于深浅浓淡的变化而暗示出立体的凹凸起伏。
在蒙德里安的色彩运用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大块的原色与黑白灰的对比,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张力、最强的力度和最鲜明、最单纯的色彩结构关系。
构图。在造形与色彩都最大限度地单纯化以后,蒙德里安就把全部精力转入画面的布局结构之中。
蒙德里安在构图中不满于“自然的和谐”,而用“平衡”来表达他对于理想结构的追求。这种“平衡”,蒙德里安认为是一种力的平衡,直线与横线是两种对立的力量的表现,用它们可以代表那些到处存在的、控制着一切事物的普遍的平衡关系。
蒙德里安这种干脆利落的构图处理,究竟是全凭直觉,还是借助于几何的计算才达到的平衡?在他画面的组织方式后面,究竟是探索出世界自身的“内在结构”,还是仅仅暗示出作者本人对于结构的猜想?透过他的绘画语言,我们所能了解到的,究竟是大自然的内幕,还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赫伯特·里德在谈到蒙德里安时指出,他长期探索谐调与强烈、精确与均衡,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否认的热情”。这大概就是那种“冷静的抽象”背后隐藏着的炽烈,那种“客观的抽象”内部蕴蓄着的心灵之火吧?
从蒙德里安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重新回顾他苦心孤诣的探索,当然不会以为他的横横竖竖就达到了客观事物的内在结构,更不会认为这种画面图形的组合就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内在真实的揭示。但是,他果敢执著的追求,明朗大气的处理,以及雄劲严肃的气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仍然从他画面处理的大块结构中鲜明地显示出来。

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1942—1943年,画布油彩,127×127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与康丁斯基的作品一样,蒙德里安的作品也早已成为博物馆的珍品,与其他大批的后来者相比,它们更是严肃的经典作品,可称为抽象绘画的古典之作了。荒诞与丑恶很难与他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