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房屋

如果是从第一章看到这里的朋友,应该看了很多次“瓦屋”这词。

在我上小学前,村里面最多的就是瓦屋。

瓦屋也分砖瓦屋和泥瓦屋。

而比瓦屋更加简陋的则是泥茅屋了。

泥茅屋的墙壁是泥块堆叠起来的,而屋顶则是用树干、稻秆和沥青纸覆盖。

泥土做的墙壁,可想而知有多困苦。所以“凿壁偷光”,在这种墙面前真的没毛病。

泥土墙堆叠起来,中间高前后低,然后搭上横梁。横梁上再钉上竹片或者小木片连接和固定好。最后就是铺上干稻秆,盖上沥青纸,再用竹片钉好。

墙壁和屋顶都这么寒酸了,地板更加不用说了,泥土地板。

从我记事起,村里住这种房屋的应该不到十家,其中一家就离我家挺近,是我在杨桃章节里提过的鸡华的旧屋。

他们家屋地有一百多方,但建筑面积不到一半。

房子主体背西朝东,长度约八九米,宽度约三米多,还分了左中右三间,中间客厅,左右卧室。

在房子主体左侧,用树干树枝搭了一个简陋的柴房。在房子右卧室前面约三米外,同样是泥茅屋结构做了一个小厨房。

房子的三个角定好了,整体的屋地也明确了,剩下的位置都放空了,成了我们玩耍的重要场所。这个后面再述。

至于当时村里大部分人住的泥瓦屋和砖瓦屋又有所不同。

泥瓦屋,基本也是中间客厅,左右卧室的三室结构作为主体,然后右卧室前连接厨房再连接卫生间,左卧室前则是大门进来的有顶的半开放区域,算门厅吧,用来放置各种农具和农作物。

门厅和厨房间还有不小的区域,是我们口中的“天井”,地面砌成凹下去的四方形区域,边上是水井,顶上不盖瓦的。

这种房子当时占比应该也不到十分之一。

占比最大的是砖瓦房,我们家旧屋就是这种。

砖瓦房由于墙体是砖头,具备了铺混凝土屋顶的条件。比较大可能是因为经济原因,大家多数是选择了半瓦顶半混凝土顶的做法。

以我们家的为例,也代表了当时大部分砖瓦屋的结构。

首先主体依然是客厅和左右卧室三连。然后同样是从右卧室前接上其他两个房间,一般是厨房和储物房。

这样的机构,四方形的屋地就有四分一到三分一的地面是留空的。

而盖上房子的部分,盖瓦片的是三连的主体部分,盖上混凝土的是另外两个小房子的屋顶。楼梯是在屋子外砌起来的,楼梯下方做成卫生间。

这两个小房子的屋顶虽然不大,但却是很多家庭晒谷的地方,比起晒在篮球场和路边强多了。

也有些家庭条件相对好些的,在和右卧室对角的位置也修了一间房间,整个屋地围成一个整体,混凝土楼面面积较大。

不过后来村里渐渐抛弃了瓦屋,因为全混凝土楼面流行开了,并且大家有建多层的需要。

我读小学的时候,村里能建起两层混凝土屋顶的家庭寥寥可数。我们班里少数有两层楼的同学是我羡慕的对象。如果她是个女的,便是我们口中的大小姐了。

而时至今日,村里三层楼房已经是普遍情况,家庭条件好的则是五六层楼了。

不过也有些家庭,或者经济原因或者不在旧屋住了,也还有一些瓦屋和一层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