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子张19.3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孔老师不在,弟子们辩论,可谓理不辨不明,辩论的主题是“交”,交友、交往、交流。
子夏,姓卜名商。这回子夏(商)的弟子与子张(师)讨论何谓“交”。子张反问:“你们的老师子夏怎么教你们的呢?”子夏弟子回答:“我们老师说,如果可以交则交,不可以交就拒绝与其交往。”子张说:“你们老师子夏说的与我所听闻的不同。做君子应该尊重贤能的人,并且能做到包容,择其善者而从之,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保持矜持谨慎的态度。如果和贤能的人相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纳他们呢?如果我们自身达不到贤能,别人拒绝我,我又该如何与别人交往、向别人学习呢?
子张对于“交”的论述,很好的解释了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的“无友不如己者”。详见学而第一篇,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很多人认为孔子是“不让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也有人认为孔子是说“没有人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认为,交朋友,以自己为中心,默认自己是贤能的人,居高临下择友而交;子张则认为,交不交朋友,要换位思考,别人贤能要潜心向别人学习,别人不贤能也要去包容,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孔子曾评价子夏(商)和子张(师),11.1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不愧是老师,眼力独到。当然子张(师)上面关于“交”的论述是否为“过”,子夏(商)“不及”,反而“过犹不及”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子张(师)比子夏(商)考虑问题更全面、深刻,确是从中可以窥见一斑的。
朱熹说:贤与之与,平声。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病。盖大贤虽无所不容,然大故亦所当绝;不贤固不可以拒人,然损友亦所当远。学者不可不察。
邢昺说:此章论与人结交之道。“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者,门人,谓弟子。“问交”,问与人交接之道。“子张曰:子夏云何”者,子张反问子夏之门人,汝师尝说结交之道云何乎?“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者,子夏弟子对子张述子夏之言也。子夏言:结交之道,若彼人贤,可与交者,即与之交;若彼人不贤,不可与之交者,则拒之而不交。“子张曰:异乎吾所闻”者,言已之所闻结交之道与子夏所说异也。“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者,此所闻之异者也。言君子之人,见彼贤则尊重之,虽众多亦容纳之。人有善行者则嘉美之,不能者则哀矜之。“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者,既陈其所闻,又论其不可拒人之事。诚如子夏所说,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设若我之大贤,则所在见容也。我若不贤,则人将拒我,不与己交,又何暇拒他人乎?然二子所言,各是其见论交之道,不可相非。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朱熹和邢昺的解释,是子夏(商)与子张(师)各有道理,不能一概而论。哈哈,这就是子曰与子夏曰、子张曰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