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室庐(2)

【延伸阅读】

“象眼”一词是由象棋中的术语衍生而来。“象”走田字格的斜对角,如果把田字格的中间堵上,令“象”无路可走,称之为“堵象眼”。棋盘格的田字可以拆分为三角形,因此“象眼”也成为古建筑中的专有名词。在古建筑中,三角形的空间叫“象眼”,长方形的空间叫“山花”,两者统称“五花象眼”。

建筑结构中,经常会有三面交叉组成的部分,而不同位置的象眼名称也各异,如:门廊象眼、门洞内山墙上的五花象眼、垂带式台阶的垂带象眼等。文震亨提到的象眼窗格,在明代的窗格装饰中较为常见。

【名家杂论】

古代木结构的建筑,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指木建筑的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等,小木作指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等。明清两代的园林建筑,极为重视窗格的装饰作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予往往自制窗栏之格,口授工匠使为之,以为极新极异矣”。又说“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并列举了几种他喜欢的窗格:纵横格、欹斜格、屈体格。

窗户是江南园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物件,可谓是木雕艺术作品。这种窗户,又称花窗,种类颇多。有一种叫“空窗”,又称“月洞”,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形状,使外面的景色如画一般镶嵌在窗户上。如苏州狮子林“立雪堂”南墙,即有数个“月洞”空窗。还有一种叫半窗,墙只砌一半,上面安装窗户,一半墙,一半窗。如苏州沧浪亭内的“翠玲珑”,是以观翠竹为主题的建筑,透过一排半窗往外看,窗外是满院翠竹,令人赏心悦目。

窗格的图案也很繁复。几何形的图案,一般用直线、弧线和圆形组成,如文震亨提到的象眼、菱花,都是用直线。用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等。用几种线条组合的,有寿字、夔纹、卍字海棠、六角穿梅等。

有的花窗还雕刻图画,即文震亨所说的“雕花”,花卉图案如松、柏、牡丹、竹、兰、梅、菊、芭蕉、荷花等,鸟兽图案如狮、虎、云龙、凤凰、喜鹊、蝙蝠……更有松鹤图、柏鹿图,乃至还有表现戏剧人物和故事的图案。

园林中那些雕花的窗户,是江南建筑里最为旖旎的风景。古人谓“浓绿锁窗闲院静,照人明月团团”,在云淡风轻之夏夜,想那半窗斜月,映着满园幽景,恰有笛声悠悠飘来,笛声含情,而闺中佳人抚琴以对,此情此景,又何似在人间。

栏杆

石栏最古,第近于琳宫〔1〕、梵宇〔2〕及人家冢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莲柱二,木栏为雅。柱不可过高,亦不可雕鸟兽形。亭榭廊庑〔3〕,可用朱栏及鹅颈承坐〔4〕,堂中须以巨木雕如石栏,而空其中。顶用柿顶,朱饰,中用荷叶宝瓶,绿饰。卍字者,宜闺阁中,不甚古雅。取画图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横木最便,第太朴,不可多用。更须每楹一扇,不可中竖一木,分为二三。若斋中则竟不必用矣。

【注释】

〔1〕琳宫:仙宫,此处为道观的雅称。

〔2〕梵宇:指佛寺。

〔3〕廊庑:堂下四周的廊屋。古建筑的廊是没有壁的,仅作为通道;庑则有壁,还可以建小屋住人。

〔4〕鹅颈承坐:亭榭在临水的方向设置木制曲栏座椅,带有形如鹅颈、曲线柔美的靠背形式,称鹅颈靠。

【译文】

石栏杆最古朴,只是多用于道观、佛寺及坟墓。池塘旁边或许可以用,然而不如用两个石莲柱在两端,中间用木栏杆为雅致。柱子不能过高,也不能雕成鸟兽的形状。亭台、水榭、过道、廊屋可以用朱红栏杆以及鹅颈靠背。正堂中,要用大木料雕成如石栏杆一样,中间挖空,顶上用柿子状装饰,漆成朱红色,中间做成荷叶宝瓶形状,漆成绿色。饰有卍字图案的栏杆适宜用在闺阁中,但不太古雅。选取书画中可以用的图案,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即可。用三条横木做成的栏杆最简便,但太朴素,不能用得太多。栏杆要以一根楹柱为一扇,不能在中间立木头将其分成两三格。如果在室内就完全不必这样了。

【延伸阅读】

《园冶》中记载了明代栏杆的几种式样,有笔管式、锦葵式、波纹式、梅花式、波纹式、联瓣葵花式、尺栏式、短栏式等。计成说:“栏杆信画化而成,减便为雅。古之回文万字(即卍字图案),一概屏去,少留凉床佛座之用,园屋间一不可制也。

予历数年,存式百状,有工而精,有减而文,依次序变幻,式之于左,便为摘用。”计成耗费几年时间,收集了百余种栏杆的样式,且他认为卍字栏杆多用于佛寺中,园林里不必用。文震亨则认为卍字栏杆适宜用于闺阁,此处似有待商榷。

【名家杂论】

栏杆是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的构件,亭榭、楼阁、池岸、小桥等处,往往都有栏杆的设置。栏杆的作用,或为拦护,或为分隔空间。栏杆的材料以木、石为主,有时也用竹子,形式繁多,极富装饰性。

在园林中,石栏杆主要是沿水面的护栏及桥栏,苑囿石栏的栏板及望柱,与园中山水景致和谐搭配。园林中还有一种木石并用的栏杆,以石为望柱,柱身开有卯眼,用横木两三条架于柱间,木石刚柔相称,在形式上也显得玲珑轻巧。

木栏杆在园林中用得更为普遍,且式样繁多。临水的亭榭、水阁或楼上的坐栏,为安全起见,其外缘另装靠背,形成了靠栏,有鹅颈靠、美人靠等名称,颇为形象,且极生动。

栏杆往往与美人相衬。李白《清平调词·其三》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唐宫中赏牡丹,贵妃以风华绝代之姿,倚着沉香亭畔的栏杆,欣赏花栏内的牡丹,粉面含春,令君王含笑的目光始终追随。人倚栏杆,花在栏外,多么风流!栏杆设的座椅,也称“美人靠”,也许便是源于此。

而在亡国之君看来,昔日宫殿里的栏杆,亦是美好回忆的一部分。李煜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词中的栏杆,为雕花石栏杆,是皇宫中最为常见的景观。如今在北京故宫,处处可见到汉白玉栏杆,雕镂精细,常见龙、凤、水浪云纹等,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照壁

得文木如豆瓣楠〔1〕之类为之,华而复雅,不则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洒金描画,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带,斋中则止中楹用之。有以夹纱窗或细格〔2〕代之者,俱称俗品。

【注释】

〔1〕豆瓣楠:即雅楠,又称“斗柏楠”“骰柏楠木”,属樟科。树干端直,材质优美,是明清时期高档家具的用材之一。

〔2〕细格:指细格扇,又称纱橱。

【译文】

选用如豆瓣楠之类有纹理的木料做照壁,华丽而又古雅;不然,则用素染或金漆的也可以。青色、紫色及洒金描画的照壁,都是最忌讳的。照壁也不能用六扇。堂屋中可用长幅的,内室就只在中间的楹柱处用照壁。有的以夹纱窗或细格门来代替,都流于低俗了。

【延伸阅读】

照壁一般为大门口的屏蔽物,也称“影壁”或“屏风墙”。照壁最初具有极强的礼制象征,此后则成为风水思想在阳宅中的体现。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在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形式。明代建照壁尤为盛行,且木制照壁的功用已经与屏风趋同。

【名家杂论】

照壁原本是一种礼制建筑,建造有严格的礼制规定。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使齐国终成“春秋五霸”之一。管仲要在门前建一座照壁,却遭到反对,因为当时,只有君王才有资格建。孔子评论此事,说道:“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据此严肃批评管仲,说如果管氏知礼,那么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管仲就为建一座照壁,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唐宋时,官衙、寺庙、祠堂中都开始建照壁。至明代,民间建照壁尤其盛行,且照壁的种类很多,有砖雕照壁、石材照壁、木制照壁等。上海方塔园内有一块明代的砖雕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宽6.1米,高4.7米,约3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充分展现了明代照壁的精湛工艺。

文震亨在文中提到的照壁,都为木制照壁,且放置于室内,类似于屏风。屏风是由照壁衍生出来的室内家具,大约出现于西周,与床、案、几一样,是我国最古老的家具。最初不叫“屏风”,称“黼依”,跟照壁一样,是天子的专用品,陈设在御座后面,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楠木雕刻而成的照壁,极为珍贵,一般多见于皇宫中。楠木被称为“帝王之木”,如今在北京故宫还存有许多楠木胎的屏风和照壁,大都雕刻龙首,气势雄伟,装饰华丽,风格鲜明,是明清时代皇权至上的实物载体。

与尊贵的照壁、屏风相比,纱橱就显得很不上档次了。但纱橱颇有居家的诗意,常出现在诗文中。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可谓是写纱橱的经典佳句。

堂之制,宜宏敞精丽,前后须层轩〔1〕广庭,廊庑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细砖砌者佳,不则竟用粉壁〔2〕。梁用球门〔3〕,高广相称。层阶俱以文石为之,小堂可不设窗槛。

【注释】

〔1〕层轩:指重轩,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

〔2〕粉壁:指白色的墙壁。

〔3〕球门:建筑用语,指拱形的梁。

【译文】

堂屋的规格,应当宏阔宽敞,精致华丽。堂前屋后,要有多层的轩廊,庭院宽阔,走廊应能容纳一桌宴席。堂屋四面墙壁,用细砖砌成最佳,不然就完全做成白墙壁。屋梁做成拱形,高度和宽度要相称。台阶用带纹理的石料砌成,小堂屋可以不设窗下的栏杆。

【延伸阅读】

堂是宅院的礼制性建筑,是正房、大屋。《说文解字》称“堂,殿也”,段玉裁注解为:“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上古时称“堂”,汉以后称“殿”,而唐代以后,只有帝王居所才能称“殿”,大臣的居所只能称“堂”。堂要建得轩敞华丽,古人有“白玉堂”之说,以白玉装饰堂屋,黄金砌成台阶,极言建筑之奢华。卢照邻《长安古意》中说“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也多以“堂”相称,如“济生堂”“同仁堂”“长春堂”“四知堂”等。

【名家杂论】

我国古典建筑的空间组合,称为“门堂之制”,即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以横轴线贯之。由此可见,“堂”在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门堂之制,最初是礼制的一部分。它规定了宫廷建筑的内容和布局,并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确定下来。随着“门堂之制”的发展,门和堂也随之分化,门逐渐发展成建筑物的外表,堂则成为建筑主体。门成为区分建筑的内与外,划分空间的节点;堂,则成为院落的中心。这种建筑思想出现之后,中国的建筑,就没有再出现过单独的“单体建筑”,而都是院落建筑。

按“门堂之制”来组织建筑空间,就形成了以院落为中心的基本平面格局。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空间序列,不仅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且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堂要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台基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阶。要进入堂室必须升阶,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升堂”。堂具有极强的礼仪象征,是宅院中最庄严肃穆的场所,因此不及“室”更和蔼可亲。室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如寝室是睡觉的地方。堂和室通常是建在一起,堂大于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以墙相隔。

古人在堂屋做什么呢?主要是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用来接待客人,商议正事。如果主人风流多致,也常有娱乐活动。如孟郊“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他在堂屋与人把酒言欢,还有歌舞助兴。王维说“堂上青弦动,堂前绮席陈”,也是一幅管弦歌舞、酒席宴饮的场景。李白说“高堂明镜悲白发”,讲那些做官的人,在官衙之中,虽然高居堂上,但是整日为公事烦忧,连头发都愁白了。

山斋

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或傍檐置窗槛,或由廊以入,俱随地所宜。中庭亦须稍广,可种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际沃以饭瀋〔1〕,雨渍苔生,绿褥可爱。绕砌可种翠云草〔2〕令遍,茂则青葱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3〕瘗〔4〕墙下,洒鱼腥水于墙上引蔓者。虽有幽致,然不如粉壁为佳。

【注释】

〔1〕饭瀋:指饭食汤汁。

〔2〕翠云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羽叶细密,姿态秀丽,是常用的地被植物。

〔3〕薜荔根:指藤蔓植物薜荔的根部。薜荔又名木莲,枝条细软,叶片青绿,常用来作为爬墙植物。

〔4〕瘗:掩埋、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