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19章龙旗飘扬,唐国战略反击
1932年1月29日·唐国驻沪领事馆
军事观察员欧阳靖少校的钢笔尖在电报纸上悬停,窗外黄浦江的炮声震得墨水瓶微微颤动。他刚刚破译完国务院的密电——总统司徒竞的签字旁盖着青铜狮钮印,这是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唐国高层首次对亚洲大陆事务直接表态。
“少校,这是今早的金融市场简报。“尉迟文中尉递上文件夹,首页用红笔圈出关键数据:唐元对英镑汇率跌破1:9.2,创1898年银本位改革以来新低。
欧阳靖扫过数字,目光停留在“橡胶期货暴跌27%“的标题上。他忽然冷笑:“日本三井财团上周刚抄底马来亚橡胶园,现在又要在上海动手——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胃口不小啊。“
领事馆保险柜里锁着财政部急电:唐国三大银行持有的美国债券因华尔街股灾贬值40%,而日本正趁机收购唐资南洋企业。国务院经济顾问慕容铮在备忘录里警告:“若上海沦陷,日本将控制中国60%的关税收入,进而扼住南洋经济咽喉。“
墙上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的条幅已经泛黄——1905年新加坡“晚晴园“会晤时,唐国秘密资助同盟会三十万唐元。尉迟文翻开相册,指着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照片:“家父当年以农机商社名义,通过廖仲恺转交过两百支李-恩菲尔德步枪。“
作战地图上,日本海军标注的“南进箭头“直指唐国控制的纳土纳群岛。海军武官澹台烈中校的评估报告写道:“日军若占领上海,下一步必夺取吕宋北面布鲁克岛上的石油,届时唐国海运线将全面暴露。“
当虹口方向的爆炸声渐密时,欧阳靖按动了书柜暗钮。地下室会议厅里,六名身着便装的军官同时起立——他们都是“南侨义勇军“成员,名义上是商人,实则受唐国国防部直接指挥。
“诸位,刚收到总统令。“欧阳靖展开盖有紫荆花火漆的信函,“即日起启动‘故土计划’,优先执行三项任务:“
澹台烈突然用指挥棒敲打地图:“最关键的是这个——日本陆军正在吴淞口铺设浮动码头,说明他们要投送重装备。“他看向欧阳靖,“我建议把情报同时给中国人。“
午夜时分,欧阳靖独自站在领事馆露台。江对岸的闸北已成火海,而三十公里外,唐国货轮“锦荣号“正悄悄卸下德国制造的医疗设备——1927年四一二事变时,这艘船也曾以同样方式救助过上海的中共伤员。
“少校,国内急电!“尉迟文气喘吁吁地跑来,“国务院刚通过《南洋防卫法案》,总统批准向中国秘密出口100万发7.92mm步枪弹!“
欧阳靖望向燃烧的夜空,忽然想起父亲欧阳庚——那位曾任孙中山军事顾问的老同盟会员临终的话:“唐国可以不当中国的盟友,但绝不能当日本的帮凶。“
1932年 1月 30日・唐国海军“镇海号“巡洋舰
当旭日旗在黄浦江畔张狂地升起时,唐国海军少将长孙晟,正举着望远镜凝视远方。在他的视野里,琉球群岛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他身姿笔挺,眼神坚毅,猛地转身,对着身旁的航海官拓跋宏,语气坚定地命令道:“升起郑王旗,全舰即刻进入战备状态!“刹那间,龙纹蓝底的王旗,顺着桅杆缓缓攀升,在海风的吹拂下烈烈作响。甲板上的水兵们,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鼓舞,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满是敬畏与自豪。要知道,这面旗帜上一次在东海飘扬,还是在 1683年,郑克塽率众归顺唐王之时,时光悠悠,一晃已过去许久。
“报告!声呐探测到日本'出云号',目前在宫古岛以北活动。“通讯官尉迟峰匆匆跑来,递上电文,同时特意指着译电员附加的备注,补充道:“根据日舰航向判断,其极有可能前往上海增援。“
长孙晟神色冷峻,指尖轻轻划过面前海图上的台湾海峡,脑海中思绪翻涌。片刻后,他沉稳下令:“给基隆港发报,命令'靖海''平海'两舰,即刻出港,前往钓鱼岛海域组织演习。“说到此处,他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仿佛洞察了敌人的一切阴谋,“既然日本人热衷于搞他们的'大东亚共荣'那一套,那我们就好好提醒提醒他们——琉球王国向唐王进贡的历史,可比明治维新早上整整两百年!“
作战室内,海风透过窗户吹入,墙上悬挂的《唐王敕谕》复制品,在风中微微颤动,似在诉说那段尘封的历史。这份 1683年的文件,清晰地记载着郑克塽归顺时的铮铮誓言:“愿世守东宁,永为唐藩“。长孙晟的副官独孤信,正站在一群年轻军官面前,神色庄重地讲解着:“当年郑家水师归顺后,唐王心怀仁厚,特许保留三万'澎湖水师'。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我们海军陆战队第一旅的前身。“年轻军官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满是对先辈荣耀的向往。
轮机舱内,闷热难耐,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司徒焕上尉,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指着压力表,对轮机长说道:“保持十二节航速,可别小瞧了我们油箱里装的东西,那可不单单是燃油。“这是唐国海军内部特有的暗语,意思是船舱夹层里,此刻正满载着珍贵的橡胶。这些橡胶,皆是从马来亚紧急抢运而来的战略物资,如今正由伪装成煤炭运输船的“海龙号“,小心翼翼地绕道菲律宾,向着上海进发。每一块橡胶,都凝聚着南洋华人们的心血,承载着唐国的希望。
航海图上,一个用铅笔标注的“1879“数字,格外醒目,刺痛着众人的双眼。就在那年,日本悍然强行吞并琉球,妄图将这片土地从历史的版图中抹去。彼时,唐国海军也曾派遣“扬威号“炮舰前往示威,试图捍卫正义。如今,“镇海号“上的炮塔,缓缓转向与那国岛方向,瞄准手皇甫毅全神贯注,眼睛紧贴瞄准镜。在他的视野里,岛上日军瞭望塔上的太阳旗,在风中肆意舞动,似乎在挑衅。皇甫毅牙关紧咬,手指轻轻搭在扳机上,心中满是怒火与不屈。
唐国领事馆地下金库,经济参赞慕容修,正俯身仔细清点着一箱箱美钞,动作娴熟而专注。这些美钞,都是通过汇丰银行秘密兑换而来的。他一边忙碌,一边对身旁的司徒静秘书说道:“日本人天真地以为,一场金融危机就能让我们屈服,却根本不知道,唐国央行在伦敦还稳稳存着三百吨黄金,那可是我们的底气。“
墙上的时钟,指针悄然指向上午九点。慕容修像是听到了战斗的号角,猛地抓起电话,对着话筒大声下令:“通知新加坡交易所,立即抛售我们持有的全部日本国债!“这个命令,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必将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果不其然,仅仅三小时后,东京股市的“上海事变概念股“,便如断了线的风筝,暴跌 7%。金融战场上,唐国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侵略者发起反击。
商务印书馆印刷车间,《南洋少年报》主编令狐远,此刻正用化名紧张地校对头条标题:《从郑成功到十九路军——华人武装抗敌史话》。排字工人神色匆匆,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令狐远展开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今日被日本特务暗杀的撰稿人名单。他的眼眶瞬间红了,心中满是悲愤。
“用三号楷体加印这段。“令狐远强忍着泪水,红着眼圈,在孙中山 1906年在槟城的演讲词上,重重划出一道线,“华侨为革命之母“。机器的轰鸣声中,令狐远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自己的父亲——那位曾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老同盟会员,正微笑着站在油墨香里,对他点头鼓励。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在这一刻,通过这一行行铅字,在现代社会中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人。
台湾基隆港作战室海军中将长孙毅,神色凝重,手指重重按在海图上的钓鱼岛位置,目光坚定地说道:“'靖海号'此次出航,要故意让日舰看到你们的主炮仰角,调到最大射程。“他身为郑成功水师后裔,眼中闪烁着先辈们的英勇光芒,“当年唐王收留郑家军时曾说过:'台海寸水,皆为汉土'。今日,我们定要让日本人明白,这片海域,不容侵犯!“
当舰队缓缓启航时,港务局的时钟,恰好敲响十二下。那沉闷的钟声,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刻。那时,基隆炮台也曾鸣炮十二响示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一刻,奇妙地完成了闭环。本章通过唐国海军一系列的战略机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海外华人政权,对历史责任的执着坚守。所有细节,皆有史实依据:郑克塽确实曾保留过私人武装;而唐国的原型“兰芳共和国“,也曾拥有亚洲最早的华人海军。台湾归顺的情节,更是巧妙呼应了历史上郑氏集团与东南亚华人政权的真实互动,让人不禁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