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古筝演奏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古筝的理论知识
一、古筝的历史沿革
古筝是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现力的繁弦弹拨乐器。江西贵溪仙水岩东周崖墓出土的两件十三弦筝表明了古筝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见于公元前237年的《谏逐客书》(李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由此可知,古筝在两千多年前就流行于当时的秦国境内,并且已是常见乐器之一,所以后人又称筝为“秦筝”。而今因筝的历史久远,所以大家习惯称之为“古筝”。
在历史长河中,古筝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从“若乃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宗祖,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汉·侯瑾《筝赋》)、“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曹魏·阮瑀《筝赋》)、“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西晋·傅玄《筝赋》)中可见,汉、晋时期,人们已把古筝推崇为“移风易俗、混同人伦”的“仁智之器”。
从“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客游恋国,壮士冲冠……”(南梁·萧纲《筝赋》)、“琼柱动金丝,秦声发赵曲。流徵含阳春,美手过如玉”(南梁·萧绎《和弹筝人》)中可知,南北朝时期宫廷皇室对古筝艺术的偏爱。
从“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唐·李白《春日行》)、“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唐·李远《赠筝妓伍卿》)、“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唐·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大艑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唐·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中可晓,唐代古筝盛行,深宫中、宴席间、民船上无处不在。
宋代欧阳修的《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宋代苏轼的《润州甘露寺弹筝》:“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元代杨维桢的《春夜乐》:“双筝手语凤凰柱,弹得新声奉恩主。”明代何良俊的《听李节弹筝和文文水韵》:“汩汩寒泉泻玉筝,泠泠标格映清冰。愁中为鼓秋风曲,不负移家住秣陵。”明代余怀的《金陵杂感》:“六朝佳丽晚烟浮,擘阮弹筝上酒楼。”近代《止庵诗外集·咏筝诗》:“神游玉柱金兰外,心醉灯红酒绿中。”等等,都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古筝的艺术表现特点、演奏形式以及演奏者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古筝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有高亢豪放的河南“中州筝”,明快如歌的山东“齐鲁筝”,清淳含蓄的岭南“客家筝”,细腻婉转的广东“潮州筝”,流畅清新的浙江“武林筝”,激越哀婉的陕西“秦筝”,典雅平和的福建“闽筝”,还有民族风格突出的蒙古族“雅托噶”、朝鲜族的“伽耶琴”。此外,还有东传日本、南传越南而形成的异国风格的日本“和琴”和越南“十六弦筝”。各种艺术流派丰富多彩,交相辉映。古筝成为我国民族器乐中风格流派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多彩瑰宝。
古筝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流传的不同和各流派对音色、音韵的需求差异等,其形制、弦质、弦制等也各不相同,种类繁多。从弦质上来看,古筝用弦有音色古朴、含蓄、韵味浓郁的蚕丝弦;有音韵清亮流畅、发音灵敏的钢丝弦;还有兼于两者之间的尼龙钢丝弦。从形制、弦制上看,有汉、晋前后的十二弦、十三弦筝并用;唐以后多为十三弦丝弦筝(日本目前还有部分流派仍在沿用);元、明时期以来的十四弦筝(当时称作小瑟)、十五弦筝(当时称作官筝);清末出现的十六弦、十八弦金属弦筝。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形制得到很大的改进,从十八弦增至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多种弦制,同时在广大“乐改”工作者的努力研究下,还试制出了机械转调筝、蝶式筝、七音阶筝等。当今被广泛采用的是二十一弦S型古筝。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艺术逐步进入了专业化教育领域。自一代古筝宗师曹正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把古筝艺术带入音乐专业院校后,古筝由民间流传步入了系统化的专业教学。现在各高等院校古筝专业的开设、古筝演奏的选修、古筝教材的编排、古筝理论的研究、筝乐作品的创作、演奏技法的创新,都赋予了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更强盛的生命力。
二、古筝基础知识
(一)古筝的构造和各部位名称
古筝是一种繁弦弹拨乐器,筝体主要部分是较大的共鸣箱(筝体的大小根据形制或弦数的多少而定),共鸣箱上镶有多根弦,每根弦下有一只弦码(又称雁柱,用以调节音高和传振)。这里以常用的二十一弦S型筝为例:二十一弦形制的筝体一般长163厘米、筝首宽35厘米、筝尾宽30厘米、筝体厚8厘米左右。
(二)古筝的定弦与弦序
传统的古筝是按宫、商、角、徵、羽五个正声构成的五声音阶定弦,所用的简谱以阿拉伯数字表示,音阶为“1、2、3、5、6”,唱名为“do、re、mi、sol、la”。简谱体系属于首调概念,用首调记谱、首调唱名。
(三)古筝的调弦方法
1.定音器调弦法
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古筝定音器出售,可供初学者调弦用,只要按照要求进行调试,就可达到较理想的音准要求。
2.五度相生调弦法
在律学上被称为“五度相生法”的调弦方法,适用于有较好音准听辨能力和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这种方法是借助音叉或校音器上的标准音A(D调音阶中的5)调准与古筝相应的弦,然后按上下五度或四度的音程关系调出五声音阶中的其他各个音,遇到不便调出的音可采用三度关系调试。
调出这一组音之后,再通过上下八度或四度、五度的关系调出相关的其他各个音。另外,还要指出的是,在调弦时,最高音的有效弦长不宜少于15厘米,如筝弦太短就会发声呆滞、音色干硬;最低音的有效弦长应该在90~95厘米,如筝弦太短则张力不足,发声就会松弛、空洞、瘪而无力。
(四)古筝演奏姿势的基本要领
正确的演奏姿势是演奏好乐曲的关键之一。什么是正确的演奏姿势呢?虽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古筝的摆放
古筝合适的摆放是养成正确演奏姿势的第一步。凳式筝架一副有两个:一个稍高稍宽,放在筝首下,用筝脚卡住;另一个稍低稍窄,放在筝身下约2/3处(距筝尾末端50厘米左右,即后岳山的位置)。摆放要平稳,否则会影响弹奏。同时,要选择一张高矮合适的凳子,凳子过高不利于演奏者保持手型,凳子过低又会使演奏者产生紧张的架臂动作。凳子的高度以演奏者坐下后高音弦不超过腰部为宜。
2.演奏姿势
古筝演奏是一门综合艺术,演奏姿势的优美典雅也是这门艺术的一部分。实际上,很多弹奏技巧、弹奏动作的好坏都与姿势的状态有关。演奏姿势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应根据音乐的要求投入自己的情感,使得弹琴的姿势有所变化。当然,初学者还是应该遵循演奏姿势的一般原理,其演奏姿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弹筝者需坐在靠近筝首的位置上,上身中线对着第二个高音码子,身体距筝一拳远。坐凳时,臀部约占凳子的1/2。两大臂放松下垂,与小臂夹角不小于90°,小臂约平行于筝面,切忌高抬肘或紧夹腰间。
(2)双腿自然弯曲,左脚稍前,右脚稍后,呈丁字步。两腿不要向前直伸,而使腰弯曲无力;也不要同时向后屈起,而造成膝部、腿部、腰部肌肉紧张。
(3)身体各部位要放松(松不等于弛),身体距筝体要有一定的距离,以便在演奏时身体的自然转动和前俯(低音区的演奏)。
(4)演奏时不可过频地摇头晃脑,但也要避免呆板僵硬。恰到好处的动作可达到内功与外力的统一,以更好地表达乐曲内容,否则便是哗众取宠、多此一举。
3.手型
手是直接与古筝弦相接触的部位,手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弹奏的速度、力度、音色等。虽然每个人手的形状、手指的长短等不尽相同,但演奏时的基本手型是一致的。弹奏时手的动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手型放松呈半圆状(半握球动作),手指要自然弯曲。
(2)每个手指要能独立进行弹奏动作,弹奏时其他的手指不可乱动,更不能让手腕或手臂移动来带动弹奏动作。
(3)弹奏时应注意手指触弦的一瞬间要有力度,触弦点要小,动作要富有弹性。弹弦后应注意保持手型处于自然放松的弧形状态。
(4)甲片与弦的接触要平行,不要用甲片的侧面触弦,否则会影响音色和力度。
(5)弹奏换弦时,应注意整个手型的移动,避免手型上下跳动,或因移动手指动作太大而影响速度。
上述要点是针对初学者提出的基本演奏姿势。对于已有了一定基础的演奏者来说,则要求在掌握好基本姿势的基础上,根据乐曲的需要和思想内容,身随情动,以丰富多变的形体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美的展示。
(五)其他必备品与古筝的护理
1.义甲
义甲即假指甲。要想把古筝弹得有力度,音色明亮,就需要在弹奏时用甲片来弹拨古筝的弦线。甲片有真甲和义甲之分。用真甲弹奏需要留长自己的指甲,但一般人的指甲都不具备足够的硬度和韧性,所以多数人还是用义甲来弹筝。
义甲的种类也有很多,有玳瑁片的、赛璐珞板的、牛角的、金属的、竹片的、象牙的。目前用玳瑁片或玳瑁的代用材料制作的平直型义甲片被普遍采用,这种义甲片制作容易,贴在指腹上弹奏方便,弹弦发声坚实明亮。
2.胶带
胶带是用来固定义甲的必备材料。胶带有布质、纸质、塑料等多种质地,常用的是传统的布质胶带,因为布胶带除了韧性好外,还有较透气、粘缠服帖、粘力较强、装卸方便、手感较好等优点。
3.护理
古筝的护理应注意防止暴晒、受潮、碰撞。不弹奏时,如没有盒子,最好用布等软物包裹,可以起到防暴晒、防灰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