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高中三年级上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课 想赢和没有输家

有些人把成功定义为一场追逐,要不断超越其他人,内心才能有片刻的安稳。然而他们很快又会发现,前方仍然有更优秀的人,这场追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对这样的人来说,“落后”是可怕的,因为那等于“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然而只有在竞争中获胜才能叫成功吗?我们的人生需要的究竟是某一个结果,还是为了取得这个结果而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过程呢?

11年的学校学习,我们已经历了很多次的考试、排名……有些同学已经对排名处之泰然,但还有更多同学并没有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对名次的焦虑,甚至因为一两次较大幅度的名次下降,或没有考过某位“竞争对手”,就认为“输给了别人”。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该怎样看待排名?又该如何理解人生竞争中的“输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开启这样的一段探索。

活动一 画一朵“最美的花”

请画一朵花,然后参加小组内部的“最美的花”评选。请给小组里每个成员的作品打分,并排名。

评选出结果后,分享:

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哪些想法?你最突出的情绪体验是什么?请得了“第一名”的同学和“输了”的同学都来说说。

即使是一场游戏,大家仍然希望自己赢,输了之后也难免会有一丝沮丧和失落,这是非常正常的。那么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学习中的竞争会给我们的心态带来更大的影响。如果把竞争看成学习或参与一项活动的唯一目的或最重要的目的,那么这份压力就很有可能变得无法承受了。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输赢”,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对成长有利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活动二 赢和输?成功和失败?

在你心里,“赢-输”“成功-失败”这两组概念是否能够画等号?

和小组同学从下面三个维度讨论一下两组概念的区别吧。

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赢-输”更多指向与他人的比较,而“成功-失败”则指向自己的行为结果。“赢-输”和“成功-失败”之间是否要画等号取决于我们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战胜别人”还是“提高自己”。所以即使我们有时候没有在竞争中获胜,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失败”了。

如果从“提高自己”这个目标出发,不只得了“第一名”的同学是成功的;不善于画画却完成了画画任务的同学也是成功的;感到紧张却尽了最大努力画画的同学也是成功的;尽管觉得游戏“有点无聊”,却仍然参与了游戏的同学也是成功的……不同于“输赢”的单一标准,成功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只要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就可以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

更何况,“排名”也不能等于“输赢”,因为“输赢”只分了两类,而排名则有很多位次,比如运动会的赛场上,我们不能说“只有得了第一名才叫赢了”,因为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也值得尊敬。当我们把“赢-输”“成功-失败”这两组概念结合起来再去评价结果,就不难发现,生活中真正可以用“输赢”来评价的内容其实很少。

当我们看到别人表现得比自己优秀时,也许会对别人的成功表示祝贺,可是心里难免会有一种酸酸的、刺刺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嫉妒。嫉妒就是看到“别人身上的好”,希望自己也拥有这种好。很多人认为嫉妒是一种不好的感受,然而,嫉妒这种感受其实建立在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长处基础上,如果善加利用,就能为自己的进步提供动力。适度的嫉妒敦促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但是,如果嫉妒的感受出现过于频繁,以至于变成一种怨恨,甚至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可能就需要找心理老师聊一聊了。

活动三 “没有输家”的结果

再一次看刚上课时画的那幅画,这次我们用“没有输家”的方式来评价一下,跟组内同学说一说你喜欢他画的花的哪些特点。

分享

1.这一次,你的感受和第一个活动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2.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作画,和第一次相比,你会做出一些调整吗?

当我们用“没有输家”的要求再一次评价同学们画的花,你会发现,你是从画本身出发,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爱好等标准表达欣赏,指出不足,提供建议,而没有把这些画和其他作品加以对比。也就是说,这样的评价回归了画本身的特点,将任务由“战胜别人”变成“提高自己”。

活动四 不要“输赢”行不行

既然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没有输家”的评价方式,那我们干脆丢掉“输赢”的概念行不行?为什么?

请你写一写必须面对“输赢”的理由。

例如: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要面对“输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输赢”作为一对存在于人类社会很久的概念,必然有其积极的意义。输赢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人们产生危机感、紧迫感,进而激发潜力,提高效率。同时,输赢的判断标准相对简单、固定,易于得到更多参与者的认可,便于分类,尤其在一些选拔性活动中,这样的方式相对客观,更容易令人信服。另外,作为人类的本能,“想在竞争中获胜”的心理不应该被批评,而是应该被好好管理,我们要注意的不是“想赢”的心态,而是要避免把“赢”当作唯一的目标,忽视竞争中的其他收获。

核心知识

竞争的利与弊

输赢体现的是一次竞争的结果,而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追求赢”的时候不断反思,积累经验,我们就有机会拥有“不输”的人生。

你对竞争是什么态度?

在你认识的人中,竞争心强的人具有哪些特点?

你认为喜欢竞争的人有哪些行为表现?

人们为什么会参与竞争?

我们到底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竞争?是“争强好胜”还是“与世无争”?

……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

竞争,原本发生在自然世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为了夺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自然资源而展开竞争。动物争夺食物、休息地、水源、配偶……植物争夺阳光、生长空间。

在人类社会中,竞争行为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的竞争和动物的竞争又有很大不同。

我们说的竞争,更多指的是“一方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对另一方进行争斗和控制,以一方胜利、另一方失败为结局的相互作用的行为,能激发人的意志力量,调动人们积极向上,使参与双方都去挖掘各方面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以取得优势的地位,从而获得胜利”。

从概念上看,相对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了获胜,彼此攻击,经常处于“你死我活”的状态的竞争,人类的竞争更接近“竞赛”。在这种竞争中,参与各方都力求超过对方而获得最佳成绩,是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绪变得饱满、紧张,自我求成的需要更为强烈,活动兴趣和毅力大增。因而对于多数人来说,竞争能使学习质量提高,服务工作热情、周到等。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过于频繁或者安排不当的竞争,就会失去激励作用,导致竞争者由于被过度刺激而超过承受限度,进而失去信心。

在竞争中,人们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过度竞争态度,这是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或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对他人持排斥态度或抱有敌意的竞争态度,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二是良性竞争态度,这是个体在与他人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标,相较过度竞争态度者,这类人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一定要采取排斥他人的方式。

害怕竞争的人在害怕什么

竞争是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有些人愿意参与竞争,他们更能享受竞争中紧张和精神高度集中的兴奋状态。

也有些人不愿竞争,甚至抗拒竞争。这类人会感受到过分的紧张、焦虑、自卑或者无助。另外竞争也会让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冲突,他们会因为竞争失败贬低自己、埋怨自己。这类人也更容易在竞争中把“对手”假设为“极端个人主义”,认为别人会为了获胜而伤害自己。因此,他们面对竞争会采取退缩、逃避的态度,从而回避困难,放弃努力。

良性的竞争不排斥合作,事实上,生活中,尤其是学业中的竞争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所以我们在竞争中,既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又要学习竞争伙伴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你的对手的水平,就反映着你的水平”,当我们遇到强劲的对手,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对手的水平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水平,优秀的对手的存在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肯定。

所以我们不妨在身边创设一定的竞争场景,一个班级中如果有良性的竞争,会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延长的心理电波

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个人得到成长、提高;

取得超过他人的成绩,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

这两种成功,哪一种是你更渴望的?

不同的人对于“成就”的定义并不相同,心理学家德维克提出“成就目标理论”,将人们对于成就情境的认知倾向大体分为两类,即掌握目标型和表现目标型。

德维克认为,掌握目标型的人以是否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会寻求方法去增强他们的竞争力。而表现目标型的人会想获得他人关于自己能力的良好评价,同时避免消极评价。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面对同样的竞争,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享受过程,而另一些人对结果格外在意。有些人可能“越挫越勇”,而另一些人遇到挫折就会陷入更深的沮丧——经常有人把第一类人当成“强大的”,而说第二类人“脆弱”或者“敏感”,其实这有可能仅仅是他们对于“成就”的定义原本就不一样。